按照商业观点,企业文化也是产品——虚拟产品,是为了赢得顾客的心,所以企业文化一定要有“卖点”,要“独特”,打造有卖点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口号宣传,这是我们团队对数千个企业问企业文化进行总结后的思考,虽然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国企业更高、更快、更强。
从戴尔看流水线与企业文化 在提供同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选择离开公司的人数占到64%。90%以上选择离开的员工都埋怨说:这里没有文化,我在这里学不到任何东西! 这就是戴尔! 任何一个人读完此文,恐怕第一个提出的问题就是,一片文化沙漠的戴尔怎么会取得成功? 人们在义无返顾地离开、忘却,甚至谩骂、背叛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注意。 如果有三个字可以概括戴尔的活着的原理,那就是:流水线。贯穿戴尔一切的就是流水线。从产品的装配到销售,都是流水线在控制。每一位戴尔的员工,无论是高级还是低级,都只作为流水线的一部分而存在。流水线创造价值的根本在于标准性,而非个性。一旦依靠流水线来控制员工,那么,员工属于个性的东西便会被深深地压制下去。 流水线是工业化生产的成果,而戴尔对流水线的贡献在于,它不仅仅将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贯穿到产品的装配,而且使之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流水线演化到了极致。 在流水线的管理中,每个人的价值与意义都是程序预先设计与规定好的,任何与这个流水线冲突的,不管是个体价值的放大或者缩小,都不会被允许。或者换句话说,在这条流水线中,个人的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能不能满足流水线的设计标准。因而,流水线不需要精英,因为精英过多的能量极有可能破坏流水线的标准化。反过来,流水线也不依赖精英,只要员工的价值满足了流水线的需要,对戴尔来讲,它就是一个合格的员工。 所以,尽管朱兆琛、黎修树、米晓春、曹凤元一干人等纷纷离开,戴尔的运作却丝毫没有受到损害,而且,其发展还蒸蒸日上。原因很简单:流水线不需要精英。自然,出现“即便从诸如GE这样卓越公司招募的业务骨干也难以存活;中低层员工中,勤劳本分的厦门本地雇员、没有什么野心的应届毕业生也开始增多”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内部营销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下)2.内部营销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本文认为内部营销首先是一种管理概念,该理念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必须转变传统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模式。从西方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雇佣雇员,雇员只有接受工作的权力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力;企业对雇员进行管理,雇员必须在组织各种制度的管理和制约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雇员处于从属地位。内部营销理论的前提是,企业需像对待外部顾客那样对待员工,即坚持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从员工的需求出发,对员工进行管理。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地位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将取代传统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资金资本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人才选择企业,企业渴求人才的时代已经来临。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人才主权的时代。在管理关系中,企业的目标必需与员工的目标相契合,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来制定,而非传统管理中仅仅将员工看成管理的对象,从管理者的角度,对员工采用强制的手段、硬性的制度等进行约束式管理。企业的诱因与员工的贡献应保持平衡。 3.内部营销理论的运用是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实施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倡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而企业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在具体的企业行为文化中,如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方面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即人本管理运作模式的实现问题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员工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自我动力”是员工行为的基本动力,通过工作行为得到某种利益从而满足自我需要则是员工工作行为的原始和主要目的,因此,由“自我动力”产生的“利己性”特征是员工个体工作行为的一个基本属性之一。 “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 上述对“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形成机制的分析,显示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机理,在现实企业管理中很有借鉴意义。 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运用,完全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动力”,使员工完全受“自我动力”的支配,从而使员工越来越自私。也许表面上员工很“听话”,但是,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利益。企业为避免这种情况,必然又要规定更加严格的制度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这又使员工更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当管理者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时,员工也许能够把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内化认同下来,确实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发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很少想甚至根本不想自我的需要,表面看是行为指针完全指向企业组织目标,但是,如果自我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员工自我就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最终将枯竭,也不利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