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者们已经不是抱着“轻视”或者“敬畏”的态度,而是怀着一种尊敬的心态去对待企业文化,山虽然还是那个山,水虽然还是那个水,但是因为有了人的悟性和智慧,已经成为有了灵性的山与水,企业老总才可以游刃有余、松弛有道。企业文化的最高阶段,是“省悟”的阶段,这个时期,企业需要追求“天人合一”思想,企业要考虑如何顺应天道,包括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要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企业文化的最高阶段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具有禅者的智慧和修养,“无为而无所不为”,通过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深度思索,为企业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一套系统的指导思路和方法。
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或团队文化质询会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定期、甚至时时追问自己一些问题:我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我对待此问题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是什么?这样的态度、理念与行为是否符合文化要求?如果不合适,那么我应该怎么做。领导者还需要问一个问题:如何让员工感受到我是按照文化理念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古人讲“三省吾身”,自我反思是中国文化传统。随着对国学、领导力与自我修炼的关注度的增强,能够进行文化反思的企业家也会不断多起来。战略导向力通常企业文化的评估工作都是就文化谈文化,就理念说理念,与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功能脱节。为了保证文化落地,增加文化效能,需以战略为导向。具体来说,其评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管理行为一致性评估,即目前所采取的管理行为中,哪些与文化理念的要求一致,哪些是不一致的?继而找到管理行为上的不足/第二个层次是管理效能评估,即目前采取的、符合文化要求的管理行为,哪些改善了业绩能够支撑战略的发展?哪些不能,如何改进?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以管理行为为桥梁,将文化与战略联系起来,避免了文化的虚化,增加了战略的动力。笔者接触到的企业家中,现在有不少已经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并逐步采取相应的举措。企业文化建设艰难而漫长,但是如果企业能“信以为真”,采取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老老实实的投入文化建设,就一定能产生超出预期的回报。最后,以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一段话作结:“确立一个企业文化可谓困难重重,而要改变文化也得耗时数年,但是,如果疏于管理,企业文化则很容易毁于一旦。我与那些久负盛名的企业的管理者在一起的几天中,发现他们都非常重视保持企业文化,原因就在于此。”值得回味!
正如施振荣所说,“无形资源胜于有形资源,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源之一。企业文化不单能凝聚公司内的员工,更能助企业有弹性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一. 战略变革的压力组织战略的变革会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尽管战略变革前组织必需做好各种资源的评估,但由于组织文化的存在,不同个体对战略变革的结果接纳性及风险意识不同,对战略变革的态度就自然不同,甚至战略变革会激起反抗,从而导致战略变革的失败。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股东、领导层、员工、顾客、政府、供应商和银行,这些都可能是组织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抵制变革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心态的焦虑,例如担心变革后地位或权力的丧失;悲观主义,认为变革的结果不可能会容易就达成目标;愤怒,因为变革意味着原有规则的缺陷;不同的个人野心,希望变革失败从而可以获取既得利益。在战略变革不可避免时,及时创建一种支持战略变革的组织文化,是变革能否最终获胜的根本因素。宏基的变革不仅仅是面临来自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1991年,宏基在美国与欧洲的公司同时出现大量亏损,使原本已有组织膨胀问题的台湾总部,更加重了经营的困难,背上了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沉重包袱。严峻的局面迫使宏基进行战略变革。此时,来自各方的议论纷纷,人们都认为宏基难过此关,而一向乐观前进的施振荣,曾经也对如铜墙铁壁的美国市场失望气馁,但最后还是决定坚守下去。一面将市场最新信息反映回去,一面显示长期作战、生根美国的决心。美国圣荷西将与台北同为宏基的总部。“宏基将成为双国籍,既是台湾公司,也是美国公司”,施振荣宣布。他认为,失败是常态,也是一种心态。既然失败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状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因为现在自己所处困境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既然生存的意义就是挑战失败,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着更大目标去克服更大、更多的失败?尽管失败和挫折让每个人一样地痛苦不堪。
比如,我们进一步分析上图所示的处级管理人员为什么如此不重视工作的挑战性时,发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该企业处级干部大部分是45岁左右,受年龄的制约,他们对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大大不足,而这,恰恰是企业老总一直觉得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的根本原因!最后客户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培训,并将部分重要岗位的负责人换成了有知识、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工作局面迅速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