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只有三家可分晋

晋国政治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了六个势均力敌的大家族。但最后瓜分晋国是三家——只有三家可分晋。六家太多了一些。

那么这六家是如何合并成三家的?

这里面充满了腥风血雨。

公元有558年,晋悼公逝世,其子晋平公即位,25年后,晋昭公即位。又过了6年,前526年,晋昭公去世,晋国六卿强大,公室却弱小了。

公元前514,晋国六卿为进一步削弱国君的力量,利用晋国公族祁傒的孙子叔向的儿子的矛盾,便依照冠冕堂皇的刑法灭他们的全部家族,并把他们的封邑划分为十个县,各自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大夫。前面谈到过,农耕国家,土地是非常重要的,土地减少,意味着国力的减弱,六家诛杀叛逆,把原本属于国君的土地分割,这样一来,晋国国君直接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晋国国君的力量更加弱小,六卿则不可阻挡地强大起来。

为了增强竞争力,各家族都在扩大地盘,增加人口。

公元前497年,赵鞅让赵氏的分支——邯郸大夫赵午将卫国进贡的五百家迁徙到赵氏的领地晋阳,以扩大赵氏的势力。邯郸父兄不答应,赵鞅便认为赵午不忠诚,想除掉赵午。但赵午不仅是赵午,也是中行寅的外甥。中行寅是赵午的舅舅。在中国很多地方,舅舅,尤其是大舅的权威是很高的,有时甚至高过父亲,特别是在儿女尽孝、分家的问题上。如果儿女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不够孝顺或出现家庭财产纠纷的时候,当母亲的往往会请来自己的兄弟——孩子的舅舅主持公道。因此,有这样一个歇后语:舅舅的棍子,打了白打;舅舅的棍子,专打不孝顺的。现在赵氏分家要分旁支赵午的居民,作为舅舅的中行氏自然不干,当然,这里面更主要的还是各家族权力与利益之争。胜者将不断强大,败者将逐渐消失。于是赵午和舅家的中行寅、中行寅的亲家范吉射(yì,义)联手攻打赵鞅。赵鞅猝不及防退到晋阳防守。

晋定公也趟这片浑水,帮助三家包围了晋阳。

但是赵氏此时已经不是下宫之难时的赵氏赵氏是有帮手的。另一方面,中行氏、范氏这一对世代交好的老朋友也是有仇人的。六大家族中同为荀氏宗族分出的智栎(荀栎)就与他们不对,智栎这时是执政官。六大家族中的韩不信、魏侈也与范去射、中行寅有仇,于是三家就调军队攻打范去射、中行寅。

形势徒然逆转,由过去的二对一变成了四对二,晋定公也被这四家拉了过去。

范去射、中行寅被打败,中行寅逃到朝歌,据城自保。韩不信、魏侈替赵鞅向晋定公道歉,于是晋定公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的地位。与此同时,中行氏、范氏成为叛军叛党。成为叛党就要讨伐,晋军攻打他们。公元前490年,范去射、中行寅再次被打败,逃往齐国。

中行氏、范氏从此从晋国政坛中消失。

晋国的六大家族,此时变成了四大家族。

收拾了中行氏和范氏,两家的土地财产成为重点,按道理,土地是国君封给他们的,现在这二家不在了,土地应当充公。但“公”(晋出公)已经没有这么大权威了。公元前458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子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归入自己的采邑。晋出公很生气,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很慌恐,与其对付三国,还不如合力对付晋出公一家,于是他们先下手为强,联手攻打出公。

晋出公逃亡齐国,死在半路上。

晋出公死了,晋国总还是一个国家,还需要有国君,就是摆设也需要有一个。但这个时候,决定国君人选的不是赵氏、也不是韩魏两家,而是智氏。赵鞅去世后,智瑶就接任为执政官。从公元前475年开始,晋国的政务全部由智伯决定,晋昭公的孙子忌与智伯关系密切,但早得死,智伯想进一步控制晋国,进而吞并晋国,就立了忌的儿子骄做晋君。这就是晋哀公。

立了晋哀公,智伯占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这样三家的土地归于一家,使得智家在六卿中最强大。并了两家(范、中行),智氏就拥有了三家的领地,也就有了三家的势力,一下做大做强,力量的平衡被打破,这时智伯又是晋国的执政,晋国的国政由他一人把持。拥有这样的资源,智伯不可能没有想法——何况他本身就是有想法的人。吞并其他三家就是下一步的想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只有三家可分晋  三家  三家词条  只有  只有词条  只有三家可分晋词条  
周朝

 长平之战白起谎报战功谁得利

长平之战白起谎报战功,说是坑杀赵军降卒40万(有关论证,请看博文凭什么说白起长平之战谎报战功?),他这么做,不光是为自己,更是为了秦昭王为了秦国。如果谎报战功能...(展开)

周朝

 周王朝的政权机构

周王是奴隶制国家的最高代表。在周王左右的重要辅佐人物,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或“师保”。如周文王、武王时的重要谋臣太公望,就被尊称为“师尚父”。成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