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真相

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七擒孟获”的故事的真实性,很多史学家还对此极尽赞美之辞,诸如“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这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迹呢?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大写特写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国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为重兴汉室而立志北伐,于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 年),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

蜀国的军队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并且设法捉获了叛军首领孟获。但是,当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营阵,问他此军如何的时候,孟获却不服气地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由于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时,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服了南方的叛乱,从而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人们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但是,就是翻遍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三国志》,也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那么,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真实性到底如何?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孟获其人。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孟获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十二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战争史上真有这种上罕见的“七擒孟获”成功战例的话,那么历史著作《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可见,孟获这个人应该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了。

然而,很多史学家却普遍认为,《三国志》虽然为历史名著,但其中的记载却过于简略,漏掉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中,明确地提到了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著名的汉代“孟孝琚碑”,现存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在该碑记载的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时期。而且建国前,在西南诸省的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有很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民间所供的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呢?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诸葛亮不可能对孟获“七擒七纵”。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遂至滇池”,时间正是这年秋天。从他“五月渡泸”,只用了大约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方务在北”的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抚边民,筹集粮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险峻恶劣的自然条件。短时间内要完成那么多的事,这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现实情况下里,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办到的。《通鉴辑览》也说,“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真相  诸葛亮  诸葛亮词条  真相  真相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