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曹操也会杀田丰

宋代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到三国时的两件事。一件是曹操不顾众将领的劝阻,率兵出击乌桓,结果大获全胜。班师归来之时,曹操查问当时有那些人不赞成北伐,别人以为他会处罚那些将领,没想到那些将领都得到丰厚的赏赐。另一件事是袁绍失计杀田丰,明明是自己不听田丰之言而吃了大亏,却怕被田丰耻笑,索性送他去见阎王。把这两件事拉扯在一起,目的是要显出两人胸襟之反差:一个对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也能团结,一个对反对自己反对对了的人也不能容忍。

曹操与袁绍的胸襟确是大有差别的。郭嘉在官渡之战前论“十胜十败”,其中就论及两人度量:“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惟才所宜,不闲远近,此度胜也。”然而,若仅以上述两例为证来说明这种反差,表面上看,似乎十分有力,细细斟酌,却是难以服人。

袁绍兵败之后会杀掉田丰田丰是估计到的。史书这样记载:“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矣’。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若胜而喜,犹能赦之;今战败而恚,吾不望生。’”依照田丰的意思,如果实践证明田丰的意见是错的,袁绍反而会宽宥于他,或许还会像曹操那样在班师归来之时给他一点赏赐,以显示自己的姿态与度量。然而,田丰该死就该死在他既然是袁绍的部下,却竟敢比袁绍来得高明,于是,袁绍没有宽容田丰的资格,田丰却有耻笑袁绍的权力,而且这一条神经又特别敏感,即使你没有耻笔,他也感到若有芒刺在背,很不自在,尤其经不起逢纪这类小人挑唆——据史书记载,袁绍兵败之后,曾对逢纪说:“田别驾前谏止吾,吾亦惭之。”逢纪说:“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大权在握而又恼羞成怒的袁绍,哪有不杀田丰的道理?

于是我想,如果处在袁绍的境地,曹操也会杀田丰。荀彧和杨修这两个冤魂可以证实这一假设。

荀彧是曹操的股肱之臣,“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这是曹操称赞他的话,然而,荀彧之死,恰恰是因为他的“进善”。曹操想“进爵国公九锡备物”,荀彧不赞成,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一番话,连曹操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说得堂堂正正,义正辞严。然而,恼羞成怒,往往就因为被人说中了要害,“操由是不悦”,终使荀彧“饮药而终”。史书说这是“自杀”,在《三国演义》中,荀彧却是被曹操逼死的。我以为,罗贯中的这一笔,倒是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关于杨修的生平,《三国志》中并无详细的记载,只是在王桀等人的传略中带到一笔。《三国演义》说到杨修之死,归结为他的过分聪明,所谓“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李卓吾评点《三国演义》时说:“凡有聪明而露者,皆足以杀自身也。”倒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摄制者只用了军校的一句话点出了事情的本质:杨主簿早就说汉中之仗不能打。于是乎,杨修之死依然与“退兵”有关:“退兵”就意味着实践证明杨修的意见是正确的,杨修对于“鸡肋”的理解——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在曹操看来,就无疑是对他的耻笑。可见曹操杀杨修与袁绍杀田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古文苑》中载有曹操给杨修之父杨彪的一封信,说到他杀杨修的原因,最主要的倒是杨修议论大事常与曹操不一心。不一心者,意见相左也。到底是些什么意见,实践证明这些意见是对是错,虽不得其详,但以杨修论事,每每都能一语中的入木三分看,他不会错到哪里去,而且,既然实践证明别人反对自己是错误的曹操可以宽宥,那么,曹操终于不能容忍杨修,十有八九倒是因为杨修是正确的了。

要团结反对自己而被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自然也需要有点雅量,要容忍反对自己而被实践证明反对对了的人,却更来得艰难。没有容人之量的袁绍过不了这一关,能够网罗人才的曹操也过不了这一关。郭嘉称善曹操度量的那些话,也要打点折扣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曹操也会杀田丰  田丰  田丰词条  曹操也会杀田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