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年间,宋孝宗打算派出泛使到金国更改“隆兴和议”的条款,无故更改和议内容,几乎相当于向金国挑衅,必然使金国皇帝暴跳如雷,使者此行,等同于羊入虎口,凶多吉少,一时间,文武官员,无人敢领命,关键时刻,一位文官挺身而出,接下这个前途充满凶险的出使差事,他就是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也写作至能),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高中进士,乾道三年,知处州,乾道五年,任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
宋孝宗为什么要更改“隆兴和议”的条款呢?还要从“隆兴北伐”开始说起。
宋孝宗即位之后,为收复北方失地,发动北伐,但由于枢密使张浚措置失当,兼之部下将领失和,,宋军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北伐失利后,信心遭受严重打击的宋孝宗不得不和金国重新签订“隆兴和议”。
在新的和议中,金国做出一些让步,比如南宋每年缴纳的银绢由“岁贡”改称为“岁币”,数量也从每年二十五万两(匹)改为每年二十万两(匹),两国的关系从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南宋递交给金国的文书也从“奉表”改称为“国书”等等。
但“隆兴和议”对两国递交国书的礼仪等细节问题依然延续二十多年前的“绍兴和议”,即“凡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受书,以授内侍(1)”,宋孝宗视这种不平等的甚至带有屈辱色彩的礼仪形式为奇耻大辱。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金国完颜仲(石古乃)出使南宋,宋孝宗不愿意卑躬屈膝迎接金国“国书”,提出由閤门使来出面接受,这一举动遭到完颜仲的强烈反对,宋、金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太上皇宋高宗担心此举会破坏宋金“友好”的双边关系,出面干涉,宋孝宗最后只能妥协。
宋孝宗对此事始终耿耿于怀,乾道五年,在虞允文的建议下,打算派遣泛使到金国去更改受书礼仪和归还河南宋朝皇陵之事,但遭到左相陈俊卿的反对,俊卿认为:“陛下痛念祖宗,思复故疆,臣虽疲驽,岂不知激昂仰赞圣谟,然于大事欲计其万全,俟一二年间,吾之事力稍充乃可,不敢迎合意指误国事。(2)”大意为想要恢复故土,要等到国家的力量强大起来才行,自己不敢为了迎合圣意而耽误了国家大事。
孝宗一怒之下,将其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出知福州(3),陈俊卿辞行之际,依然劝皇帝不要轻易派遣泛使,孝宗不为所动,任命虞允文为右相兼枢密使。
虞允文是坚定的主战派,曾在绍兴末年金主完颜亮亲率大军南侵之时,取得过“采石大捷”,名震天下,虞允文和孝宗想法一致,任相之后,准备派人出使金国,以要求归还皇陵的名义,更改受书礼,但此次出使,危险性极高,大多数的官员都不敢去或者不能胜任,于是,虞允文向皇帝推荐李焘和泛成大二人作为使者人选。
李焘是史学典籍《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撰者,才高胆小,知道这件事后,连忙找到虞允文说:“今往,金必不从,不从必以死争之,是丞相杀焘也。(4)”
李焘不敢去,使者人选只剩下范成大一个人,同为读书人的范成大豪气干云,慨然应允,孝宗谓之曰:“卿气宇不群,朕亲加选择(5)”,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6)。
范成大也知道此行危险,早已抱定必死之心,说:“臣已立后,为不还计(7)”,孝宗连忙说:“朕不发兵败盟,何至害卿!啮雪餐氈或有之(8)”,大意是:爱卿出发之后,我不会发兵进攻金国,也不会撕毁隆兴和议,爱卿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可能会风餐露宿、啃雪食毡。
范成大请求在国书中载入受书礼一事,孝宗不同意,遂行(9)。
到达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写好接受国书详细仪式的奏章,放入怀中藏好。抵达金国首都中都(今北京)后,朝见金国皇帝金世宗(完颜雍),范成大呈进国书,言词慷慨激昂。
金世宗君臣倾听之时,范成大忽然说道:“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10)”,意思是宋金两国已经结为叔侄关系,但是受书礼仪却没有定下来,我这里有章上奏,然后取出那份事前写好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