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争论从明末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
关于大明究竟是亡于嘉靖还是亡于万历,关于崇祯是不是个好皇帝,关于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叛徒,
连那个只会干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也放下锛凿斧锯对袁崇焕大加赞赏。
从现在的史料来看,袁崇焕肯定不是叛徒,因为就是他取得了对后金战争的第一场重大胜利,也就是宁锦大捷,
那场战役中,驻守皮岛的总兵毛文龙也是居功至伟,连袁崇焕也在上奏中说:“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
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要不是毛文龙在敌后袭扰,宁锦大捷可能就会变成宁锦大摆。
也就是说,
战事糜烂,内讧不止,大明不亡才怪。
可是后来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崇祯又杀了袁崇焕,好不容易出来个老汉孙承宗收拾残局,又被朝中大臣掣肘,只好告老还乡。
已经放弃了最后一次机会,连返照的回光都没出现,就那么一命呜呼了。
而拒绝李自成近乎投诚的议和,等于崇祯为首的大明朝廷,
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因为毛文龙的牵制,袁崇焕才在宁锦之战中一战成名,
袁崇焕曾经很感激毛文龙,成就了自己“大明对战后金(即满清)第一功”。
说到底,就俩字:权利。
袁崇焕和毛文龙曾经十分默契地配合作战,但是后来为什么又势成水火了呢?
他提出的“五年复辽”,既是“聊慰上意(忽悠崇祯)”,也是奋斗目标。
袁崇焕进士出身,建功立业固然是他毕生的梦想,但是明末文人内斗的习气,袁崇焕也未能免俗,
而最可能跟他分功劳的,就是同样战功赫赫的毛文龙。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或者说要自己“竟全功”,就容不得别人分权力或者分功劳,
只考了个武举人,是一刀一枪血海里杀出来的“左都督平辽总兵官”。
而毛文龙从九岁就失去了父亲,也没念过啥书,
自然不会像袁崇焕那样有充足的后方补给,所以他要想坚持下去,就只能靠一些非正常的手段。
毛文龙的根据地,是自己在后金的后院自己打出来的,因为后金阻隔,毛文龙实际是孤军奋战在敌后,
抢后金也抢海盗和海商(其实海上的盗和商也没啥区别),比如向过往的海船收保护费。
比如抢掠——
但是进士出身的袁崇焕不可能理解毛文龙的艰难,也不会允许毛文龙与自己分庭抗礼(当时毛文龙比袁崇焕级别还高)。
他上任之前,就已经决定:“毛文龙这个人,听话就用,不听话就杀。”
但是既然是掌握了蓟辽督师的大印,袁崇焕就要全军上下“只有一个声音”,而
进士文官出身的袁崇焕要做武举人出身的游击司令毛文龙的思想工作,当然是鸡与鸭讲。
袁崇焕虽然给毛文龙定了十二条大罪,但是有十一条都是很扯淡的,因为那些事情明朝的文武官员都在做。
有些干脆就是子虚乌有,真正能杀人的,是那条“结交近侍(说他是阉党)”——这四个字曾经让嘉靖杀了内阁首辅夏言。
袁崇焕的证据是毛文龙曾经向魏忠贤行贿,并且给魏忠贤修了生祠。
可是虽然大家不知道袁崇焕给没给魏忠贤行贿,但是袁督师也给魏忠贤修过生祠,还在上奏中说:“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
这倒不是袁崇焕和毛文龙品格低下,而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不讨好魏忠贤,就拿不到军饷和武器。
给魏忠贤修过生祠的袁崇焕用“给魏忠贤修生祠”的罪名杀了毛文龙,这就有点搞笑了,不过这也证明了一点:内讧栽赃,不是文官言官的专利,武将也会。
毛文龙被杀,那可真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孔有德、耿仲明(三藩里耿精忠他爹)、尚可喜纷纷降清,成了清军(或者叫后金军)的炮兵缔造者兼急先锋,以至于后金能够跟明军展开炮战,全是这三位出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