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指出,“中国自三代以来,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匹夫起事,无凭藉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认为农家浪荡子刘邦、失地佃农朱元璋纯粹凭借机遇、命运和个人能力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业含金量最高。
熟悉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汉高祖和明太祖推行了大量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迅速恢复了国力,也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农业社会思维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固化。
不仅如此,即使做了皇帝,刘邦和朱元璋还保留着强烈的农民意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分家分地”。
在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里,不论是大地主还是小农民,下一代之间虽然长幼有序,但是老爹的东西儿子们人人有份,长子居祖屋,各房都有地,按这个模式一代代开枝散叶,家族根深叶茂。
汉高祖和明太祖把“分家分地”的模式完美地搬到国家制度层面来,就变成了“封建诸王”。
太子位居东宫,其他儿子们在各地建立自己的王国,子子孙孙全都封王,俸禄优厚,国库供给,整个家族世代衣食无忧,完美实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最大梦想。
此外,一是怕子孙们累着,二是怕引起不公平竞争,朱元璋还规定,皇族除了统帅军队巩固边防和弹压地方局势之外,不能科举、当官、务农、经商,什么也不能干。
此后,明成祖朱棣怕其他王爷们有样学样也造反,又把诸王的军权给夺了,还不准他们随意离开王府所在地。
结果明朝的王爷们就过上了现代“宅男”们的理想生活,不用上班,天天宅在家里,领工资、生孩子、瞎胡闹,优哉游哉,混吃等死。
然而,还是有一些王爷把这种一生无忧的生活过得很悲催。其中最悲催的,当属辽王家族。
几代辽王几乎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奇葩的举动,而且运气都很差。
有雄心壮志的没有遇上干事业的好时代,混吃等死的成天窝里反,一心胡闹的撞到枪口上,好不容易攀上个名人反而被夺了家产,在明朝投生在皇家这么幸福的生活都被他们给过得这么悲催,几代辽王们堪称花样作死和运气奇差的典范了。
第一代辽王:关键时刻撂挑子
朱元璋把9个最能干的儿子封在了北部边陲,九王守边,拱卫国门,抵御蒙元残余势力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扰。
在帝国的最东面的辽河流域,朱元璋以广宁(今天的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为中心设立辽国,东渡榆关,跨辽东半岛,西控渤海,南制朝鲜,北联开原,控制东北诸夷并监管交市贸易,挑选了第十五子朱植,将他封为辽王。
作为一个生在南京、长在南京的皇子,第一代辽王被分配去帝国最边陲的辽宁上班是很悲催的一件事。
封国位于山海关之外,直接暴露在外族的锋芒之下,承担着第一道防线的责任,风险高、担子重、条件差。
就藩的时候,王宫还没有建好,只能在大凌河边暂时安营扎寨,且不说时时进攻骚扰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仅就寒冷的天气和落后的设施来说,这个辽王就不好当。
不过,辽王颇有雄心壮志,认真训练军队,屡建战功。朱元璋对辽王朱植很满意,逐渐扩大他的军权。此外,朱元璋还给辽王安排了一门好亲事,将武定侯郭英的女儿许给他为辽王妃。
郭英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而且洪武十八年以后,郭英的妹妹郭宁妃开始执掌后宫事务,成为了实质上皇后娘娘。成为了武定侯女婿的辽王在军事和政治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支持,风光无二。
然而突然之间,父亲朱元璋去世、侄子建文帝继位便开始削藩,然后旁边的邻居、四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了。
一下子,辽王从形势一片大好落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支持燕王吧,就是叛逆,风险极高,收益呢还能比现在的亲王爵位更高么?支持建文帝吧,就得发兵进攻燕王,且不论打不打得过,毕竟是骨肉兄弟,何况打败了燕王,建文帝回头还是要削藩,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其实,当时所有王爷们都面临这种两难,绝大多数都选择了观望,事后证明也确实是明智之举。
偏偏在这个战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人生关键时期,辽王做出了一个奇葩的举动,向建文帝要了一道诏书,抛下手中的重兵,“奉诏”返京了。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公司的区域经理,另一个区域经理挑战总经理的权威,想取而代之,双方都想争取你的支持,你两不相帮也就算了,还主动跟总经理说不干了要回总部,你想想会有什么好下场?
辽王这么奇葩的举动,建文帝也没想到。
返京的也有,比如镇守宣府的另一个“守边九王”谷王朱橞,但人家是带兵回来协助防守的(后来还开城门迎接朱棣入南京,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客),辽王就这么撂挑子不干了,大老远地从辽东坐船回南京是什么意思呢?
建文帝想来想去,只好把辽王转封到了湖广江陵(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既然想躲清静,就先安置到内地去。
结果还没等到辽王去湖北,燕王朱棣就攻进了南京,夺了皇位。燕王对这个不支持自己的辽王很生气,拒绝了他重回辽东的请求,让他按建文帝的意思去江陵,而且还大幅削减了他的俸禄和随从,仅为亲王标准的十分之一。
刚刚展翅想要在边境建功立业的辽王就这么丧巢折翅了,虽然其他亲王的兵权也渐渐被朱棣夺了,但是起码留在原封国,故旧属员仍在,俸禄和随从还得以保留。相比之下,辽王朱植自作聪明的举动给自己和子孙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就这么着,辽王从第一代就开始悲催,顶着“辽王”的名头、拿着缩水的待遇,被转封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湖北荆州。
到了湖北荆州之后,辽王朱植郁闷地生活了22年,和他的四哥明成祖朱棣同年去世。轮到辽王“二代”们花样作死,继续悲催。
第二代辽王:三番五次要待遇
第二代辽王朱贵烚(xia,一般人都不认识这字)觉得自己的待遇太差了,在亲王之间都抬不起头,屡次上书朝廷要求提高待遇。
第一次,明仁宗想想,且不论大家都是一个爷爷传下来的,自己还娶了武定侯郭英的孙女,第二代辽王是武定侯的外孙,论起来都是亲戚,就在原来基础上加了一倍的俸禄。
第二次,明宣宗想想,毕竟是叔叔辈的王爷,也有武定侯这边的关系,就又给加了300人随从。
加了两次,还只有其他亲王的五分之一,辽王二代仍不满意,趁着明英宗继位,第三次要求提高待遇,没想到惹了马蜂窝。明英宗想,你这边辽王二代一个人,我们这边皇帝家都祖孙三代了,事不过三,说是亲戚,那都是几辈人之前的事了,不加。
一次不成,辽王二代继续请求,英宗不高兴了,让御史们查一下辽王违法乱纪的事。
对于这些混吃等死的王爷们,不违法乱纪的那是异类,辽王二代也是禁不住查,一查一堆为非作歹的事,明英宗就拿辽王二代做了典型,直接给废了,让他的弟弟朱贵火受继任为辽王。
第六代辽王:错误的教育方式后果很严重
因为被惩戒,辽王们稍微消停了几代,虽然也是小错不断,但总算没出什么太大的幺蛾子,一晃就一百多年过去了,辽王家也传到了第六代,朱致格。
和祖上历代辽王相比,朱致格没什么坏毛病,唯一的问题就是身体不好,由辽王妃当家。恰好六代辽王妃毛氏是个女能人,通晓经史,沉稳有决断,是管家的能手。
毛氏自己能干,看丈夫体弱多病,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朱宪㸅(jie,一般人也都不认识这字)身上,不断激励他读书上进。
毛氏虽然管家处事有一套,但是子女教育方面却不太在行,教育方式选的是最招人烦的一种,就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典型。
比如,毛氏最喜欢说的就是,“宪㸅啊,你要好好读书,你看咱们王府护卫老张家的孙子张白圭,跟你同岁,他是什么条件,你是什么条件,人家十二岁就已经考中府学生了,接下来就是中举人、中进士、当大官了。你要是不努力,将来就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啊!”
这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典型的激励方法基本不会起什么好作用,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果然,第七代辽王就对老张的孙子羡慕嫉妒恨,恨他学习好让自己挨批评,捎带脚就恨上了护卫老张。
十六岁那年,辽王七代正式继位,老张家的孙子也考中了举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
辽王七代被妈妈教育得更加烦闷了,出于恶作剧式的想法,辽王七代把护卫老张叫来喝酒,故意把他灌醉,想借机出口气,没想到老张这一醉就醉死了。
要说辽王七代也是“发生这样的事呢,大家都不想的”,但是两家之间的心结算是结下了。
要说是普通的举人或者进士呢,也不会把辽王怎么着。
只是,他这次得罪的人实在是不一般。因为护卫老张家的孙子中举以后,考官给改了个名字,叫张居正。
第七代辽王:举白旗都被人家当成造反
要说辽王七代不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对他来说没用,无论他读得多好,朝廷制度在那里摆着呢,他也不能像张居正一样考进士,入内阁。
其实呢,他也还是有上进心的,只不过他把上进心用在了别处——讨好皇帝。
这时在位的,正是精通礼制和热衷修道的嘉靖皇帝。辽王学术不行,礼制这事他参合不了,但是修道门槛低啊,他完全能胜任。
于是,辽王七代就摆出一副潜心修道的架势,不断为北京城里一门心思得道成仙的嘉靖皇帝加油喝彩。
嘉靖对辽王七代十分满意,不仅封了他一个道号叫“清微忠教真人”,还赐给他一枚金印以资鼓励。屡世不受待见的辽王似乎转了运,成为了朝廷的红人。
可惜好景不长,嘉靖皇帝死后,隆武皇帝继位,在几位内阁学士的主导下清理前朝弊政,重点整治的就是奉承皇帝修道的皇族亲贵。
辽王七代首当其冲,道号和金印被夺了不说,还被揭发出大量罪行。为此,朝廷这方面安排了刑部侍郎去调查。没想到,调查员的副手一直对辽王不满,借机散布谣言,说朝廷要重办辽王。
结果辽王七代慌神了,人生关键时刻又做出了一个奇葩举动,竟然在王府里树了一杆大白旗,上书两个大字“讼冤”。
辽王七代估计是戏曲节目看多了,以为举个大旗喊冤就有人解救,没想还有扯旗造反的意思,当年燕王朱棣就是树了一杆白旗,上书“靖难”二字,起兵夺了天下。
不学习真可怕,自己家怎么从辽宁到的湖北都没整明白。
一心想算计辽王的人开心得不得了,直接给辽王七代定性为谋反。朝廷调查专员来了一看,觉得辽王违法乱纪那是有的,但是谋反绝对不可能。
当年辽王一代手握数万野战精兵都没有造反,难道辽王七代靠着百十来名护卫就要造反不成?
但是事情只要有人敢说,就有人敢信,别看调查专员不相信辽王造反,但是朝廷里面可有大把人愿意相信。
此时,老张家的孙子张居正已经贵为内阁次辅,当年爷爷醉死的深仇大恨仍然牢记在心。
张居正或明或暗地施加了点影响力,辽王就不出意外地被定性为谋逆,不仅辽王七代本人被废,直系子孙受封的王爷们也都被废,连传了七代的辽王爵位都给废除了。
更夸张的是,辽王府和全部家产被罚没之后,竟到了张居正手里,由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和兄弟们居住。张居正想必会感叹,当年爷爷工作的单位,居然有一天变成了自己家的产业。
就这样,从第一代就因为奇葩的行为而开始悲催的辽王到了第七代竟因为一个更奇葩的行为而被彻底废除了,全部家产还到了自己原来根本瞧不上眼的护卫家里,简直窝囊透顶,悲催至极。
辽王后代:复位直到明朝覆灭都没实现
然而事情还不算完,十六年之后,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打算清算他曾经的老师张先生。
看到机会的辽王七代妃赶紧上书朝廷,称当年数万家产被张家侵占。诉状上到朝廷,配合皇帝攻击张居正的朝臣们看到的是“张家”,贪财的万历皇帝看到的是“数万家产”,两厢一配合,以此为借口抄了张居正的家。
抄完之后?家产入宫,还是和辽王没什么关系,至于辽王复位,直到明朝覆灭都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