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赵国改革的重要启示:人民满意,就是圣贤满意

《史记》中《赵世家》写了一件事:赵武灵王十九年春召群臣议国事,说:“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意思是,我赵国的先王就是根据世事的变化而改变国策,才得以有这么一大片国土,而今天中山国成我心腹之患,北边有燕,东边有胡,西边有林胡等国,皆对我虎视眈眈,但我却没有强兵保卫国土,这不是有亡国的危险吗?怎么办?只看重高于世的名声,必然被遗留旧俗所牵累。我要改革服饰,穿胡服。

中国传统的服饰是什么?鲁迅先生描写的孔乙己是这样的,穿长衫,飘飘洒洒。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是加上屈原的帽子、飘带。而胡服就不一样了,紧身衣裤,马靴。这两种服饰究竟哪一种便于骑马打仗,无疑是后者。道理很简单,如果做选择题,刚懂事的孩子也会。问题就出在赵武灵王说的后面两句“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古今中外的一切改革,实际上也都是这个问题。不带任何偏见,选择题很好做,但有“遗俗之累”,再加上既得利益者的阻拦,就不好办了。赵武灵王敏锐地看到问题所在。

当时大臣中只有楼绥表示:“善。”而群臣皆“不欲。”

有这么多人反对,赵武灵王要不要执行,怎么办呢?赵武灵王不得不问计于相国肥义:“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说:“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思是:我听说因有人质疑某事而不去做,就不可能取得功名。你既然要承担背负遗俗之责,就不要怕天下人的议论。德行至高无尚的人不与俗人相同,成就大功的人不与众人相谋。

对于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却表示了极大的反对。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长辈,长辈反对下辈,下辈有些吃紧。赵武灵王说:“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意思是:儿子不反父亲,臣子不叛君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现在我要国人改穿胡服,却遭叔叔的反对,我担心天下人议论这件事。但是这位叔叔却是很固执的,他对人说:“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才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数,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这位叔叔就是一个被“遗俗之累”的人,言必称“圣贤”、“仁义”。赵武灵王特地到叔叔家中进行说服。终于,第二天,公子成“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国  赵国词条  满意  满意词条  圣贤  圣贤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史评

 中国通史系列之:远古传说

导读:本文作者孙清晨为退休老教师。孙老师在教育事业上奉献了几十个春秋,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发挥余热,积极投入到编写中国通史工作中去,全书达13万字之多,历经数年...(展开)

史评

 经商之道:贱之征贵 贵之征贱

司马迁并不是一个贬低经商的人,相反,他认为经商与农、工、虞一样的重要。他引用《周书》的话:“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