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可悲可叹:宋王朝的九次和议

宋王朝一直没有统一过中国,在他的东北有辽、金,西北有夏,北方还有蒙古族的虎视眈眈。宋朝政府片面地接受唐朝武人掌权而形成武装割据局面的教训,实行一系列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国家防御力量削弱,再加上宋朝冗官冗员冗兵,维护统治的成本过高,不得不加重对人民剥削,激起人民不断的起义,国家危机四伏。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蒙多次对宋王朝发动战争,几乎每次战争都以宋朝的失败告终。于是,宋王朝就不断地与他们签订和约,或称臣称子,或纳贡,或割地,可悲可叹,这更加剧了宋王朝的灭亡。

第一次和议:1004年,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30万大军南下,遭到沿途北宋军民的抵抗,只攻下少数城池,但因为北宋政府没有统一步署和指挥,各城孤军作战,于是辽兵乘虚深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南)附近。消息传到开封,朝廷惊惶失措,参政知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还有人主张迁都成都,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宋真宗和寇准同往澶渊途中,辽军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辽兵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入,开始有议和之意。

宋真宗澶渊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兵,但他急于议和,于是与辽军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许多历史书上强调,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但是笔者认为,这为北宋的软弱外交开了个坏头,使投降派获得了存在的土壤。事实证明,用退让、妥协求安定,只能敌人的胃口越来越大,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

第二次和议:1006年,北宋与西夏和议。

宋太祖时,西夏党项李氏曾经向宋朝入贡。太宗、真宗时,党项酋长李继迁与辽结成犄角之势,以共同对付宋朝,攻下了北宋的灵州(宁夏灵武)。灵州是黄河上游最肥沃的地区,是北宋控制西北地区的枢纽。灵州的失陷对宋朝的影响极大。此后,西夏不时对北宋沿边州郡进行抄掠,双方互有胜负。李继迁死后,子德明继位。德明鉴于对宋的长期战争,力量消耗太大,并为了向西发展,便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与宋议和。宋以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辽则封其夏国主),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两万贯、茶二万斤。开设榷场互市。此后,西夏又不断扩大地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可悲可叹:宋王朝的九次和议  和议  和议词条  王朝  王朝词条  可叹  可叹词条  可悲  可悲词条  
史评

 范蠡名垂千古的三个原因

范蠡名垂后世的第一个原因:据《史记》载:范蠡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许多重大决策都是他制定的,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东,勾践得势于一时,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