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

司马迁《礼书》的开首语:“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意思是:德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只有德才能主宰万物,使百姓跟着走,这是任何一种强迫力所办不到的。又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意思是:人间的道理千头万绪,规矩没有一件事没有,但仁义应是贯穿始终的,再以刑罚束缚人犯罪。由于这样,德厚者处于社会的至尊地位,俸禄高的受到社会给予的恩宠和光荣,那么万民就会齐心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司马迁语言高度凝炼,概括力极强,又站在历史高度,把德治天下的道理说得十分透彻,也十分深刻!一个社会不靠“德”怎么行?假如这个社会充满了谎言,到处是欺骗,尔虞我诈,连执法者本人也变坏了,还怎么实行法制?假如这个社会充满了犯罪,执政者只靠武力镇压,这还是一个什么社会?

从上面可以看出,“德”的本原是“道”。何为“道”?“在《礼书》中作者作了深刻的阐述。

司马迁写道:“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坚固的盔甲和锐利的武器不足以取得胜利,高大的城墙和很深的城河不足以抵挡对方的进攻,严厉的法令和多种刑罚不足以制止犯罪。为什么?如果遵循了“道”,这些东西就起作用;不遵循“道”,这些东西就不起作用。接下去,他又用楚国的都城郢被攻占和商纣王杀比干囚箕子的事实,两次写道:“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意思是楚国和殷商所以被人家击败,是因为他们不遵循“道”的缘故。对于已经出现的违法者,司马迁也主张以“道”治之:“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己也。”“因而刑罚者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意思是对“不由命者”要等他们知道自己的犯罪事实以后,再判刑。判了一个人要让天下人都受教育。犯罪的人不会抱怨判他刑的人,知道自己是罪有应得。这样做了,执法者就有很高的威信,不是其他的原因,而是他遵循了“道”。

关于“道”老子作了另一番阐述:

道是过程。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道是本原。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道是法则。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老子所说的“道”与司马迁的“道”基本是一致的。老子是将“道”放在一个更广漠的空间去考虑,重在强调事物的规律,似乎给人以“玄妙”的感觉,而司马迁所讲的“道”看得见、摸得着,与“德”密切相关,具有三个层次:

第一,“道”,是当政者必须遵循的从政原则。为什么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高大的城墙、很深的城河、严厉的法令、各种刑罚,这种种的“硬件建设”都不起作用呢?因当政者不明白事物的规律,胡乱治世,也就得不到“民心”,人民不拥护他。

所谓“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都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在《秦本纪》中司马迁曾引用由余的话,从反面说明,统治者无道就会出现的一种大厦倾塌的可怕现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  宰制  宰制词条  洋洋  洋洋词条  美德  美德词条  万物  万物词条  
史评

 斯大林:我们为什么割走外蒙古

1945年2月,美国因为要苏联参战,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罗斯福总统与斯大林订了《雅尔塔协定》。我们当时为着要打退压境的强敌——日本,只好委曲求全,根据《雅尔塔协定...(展开)

史评

 731细菌部队里有群“娃娃兵”:...

为掩人耳目,731部队从日本国内大批征召未成年人,将他们送往中国东北服役。在戒备森严的研究设施里,这些“少年队”成员被迫从事细菌武器的生产,许多人死于非命。本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