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我们知道刘备并不英明,民间俗语说道:“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并非没有道理。鲁迅先生评价《演义》描写刘备之德近乎伪,可即使是这样,《演义》中也对刘备“大王发迹”的心态有所表露。
在东吴招亲时,诸葛亮似乎早已预测到刘备会被声色所迷。前往东吴之前就给赵云三个锦囊,以备用时之需。到了东吴后,刘备果然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全无回荆州之意。幸亏赵云使用诸葛亮的锦囊,才将刘备连骗带哄回来。而对于这样低级的错误,竟然发生刘备身上,不能不说体现出刘备的“山大王”心态。
刘备伐吴时,赵云等文官武将多次进谏。赵云说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并且分析了孙刘交战、曹魏得利的结果。可是刘备的一番话足让赵云等人心灰意冷。刘备觉得孙权害了关羽,傅士仁、糜芳、马忠等人与他有切齿之仇。只有灭了东吴,才解其恨。赵云此时似乎只任死理,他觉得汉室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希望刘备能以天下苍生为重。而刘备此时赤裸裸的说:“朕不为兄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贵也?”由此可见,刘关张三人闯荡天下的目的只是与兄弟分享万里江山,如今结义的兄弟已经死去,万里江山、汉室之仇何足为贵?
一代英明之主,莫不为天下苍生尽心尽力,小说着力描绘刘备桃园结义之情,凸显刘备之义气,却对其智大打折扣。一位倡导“人之根本”的千古一帝转眼间成为了打家劫舍、梁山聚义的强盗土匪。而国人似乎对刘备已经做了皇帝仍不忘兄弟之情大加赞赏。但一位愿意以私仇而弃天下的人,如何算得上一位明智的君主。
然而,这样的皇帝,能得天下吗?即使得了天下,又如何坐稳江山,立万世基业呢?(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