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名字《史记》中多次用到,但原意与现在不一样,是指中原国家,秦朝时就是指秦朝,汉朝时就是指汉朝。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应源于“中原之国”,其概念比那时大得多。笔者所说的“中国古代第一任海军司令”,是指汉朝的楼船将军杨仆,此前无从查考。楼船,是一种大型船只,船上有楼,说不准楼有几层。在海浪中搏击,非得有巨型船只不可。当时这种船怎么造成的不得而知,但一旦造出来,就以“楼船”闻名遐迩,可见楼船问世具有相当的震憾力。谁任楼船的总指挥,杨仆。此人的简历,也无从得知。但作战事迹《史记》上记得很详细。由于楼船太有名了,人们干脆称杨仆为楼船将军。习惯这么叫,有时连真名也忘记了。
在《史记·南越列传》中写道:“元鼎五年(前112年)秋,卫尉路博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元鼎六年(前111年)冬,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陕,破石门,得越船栗,因推而前,挫越锋,以数万人待伏波。伏波将军将罪人(让有罪之人充当士卒),道远,会期后,与楼船会乃有千余人,遂俱进。楼船居前,至番禺(广州)。建德、嘉皆(两人是南越反叛汉朝的头领)守城。楼船自择便处,居东南面;伏波居西北面。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越素闻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伏波乃为营,遣使者召降者,赐印,复纵令相招。楼船力攻烧敌,反驱而入伏波营中。犁旦(黎明),城中皆降……”这是一次针对南越族叛军的汇合战,以伏波将军为一路,以楼船将军为另一路,两路军打得都很出色。从文意上分析,这两路军队尚未入海进行海上战斗。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之初,也没有入海,而是在临近长江的江苏泰州白马成立并投入渡江战斗的。这两支军队因攻占了番禺,将南越列为九郡,都得到了汉武帝的封赏,伏波将军加封,楼船将军“以陷坚为将梁侯”。
在《史记·东越列传》中写道:也是在元鼎五年,东越王徐善借南越王反叛之际,要求带兵八千从楼船将军击南越。徐善是别有用心的。“兵至揭扬,以海风波为解,不行,持两端,阴使南越。及汉军破番禺,不至。”意思是,徐善率领的八千水兵,以海上起风浪为由,不听从楼船将军指挥,而停留在南越和东越两者的中间,但又暗中派人去南越,与叛军联系。直到汉军攻克了番禺,仍不见他的到来。“是时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汉武帝考虑到战士过于疲劳,才暂时放过了徐善。
徐善终于叛乱,自称“武帝”,“诈其民,为妄言”。“天子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此处中提到“横海将军韩说”,在其它文中没有提到。但也可见得汉朝的渡海作战的威势。平定东越王徐善的战争,最终是汉军取得胜利,“楼船将军率钱唐辕终古斩徇北将军(东越),为御儿侯”。
楼船将军正规的渡海出战是在《史记·朝鲜列传》中写的。因为朝鲜王右渠(汉人)叛乱,元封二年(前109年)秋,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朝鲜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就是今天的山东篷莱海域,这里向北的海洋皆为渤海,一片深蓝,阴暗叱咤,鬼蜮翻腾,杨仆将军率领的五万水兵“浮渤海上”,假如以每条楼船250人算,也要200条船。1500年后的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所率领的船队就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了,其规模是,共7次,共200多条船,共2。7至2。8万人,平均每条船就是135至140人。汉朝之比明朝的造船技术如何?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世界的造船技术又如何?应该说独立无二,无任何国家可比。现在都说明朝的造船技术先进,怎么不读读《史记》?而且两千多年前,在全中国、全世界都找不到一根指南针的情况下,他们又是怎么横渡万顷碧波应对滔天巨浪,又是如何在茫茫天地间确定方向的,简直是个迷。但是既然公认《史记》记录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就不得不重读这一段历史,对汉朝造船技术的先进性、对汉朝航海能力的高超性重新确认。中国许多学者只看重中原的历史,却忘记了海洋发展史,这是一个历史的盲点。西方人自称是外向型的海洋文化,而我们的航海的起步比他们要早得多,海洋文化也比他们悠久得多。
笔者认为,2100年前的中国汉朝的楼船将军为“中国古代第一任海军司令”,此人当之无愧!
这一次入朝战争,楼船将军打得很不光彩,因与左将军徇彘产生矛盾,迟迟不能向平壤守敌发起进攻,后来汉武帝派济南太守公孙遂来处理事态,公孙遂将两军并一军,让左将军统一指挥,竟然把楼船将军收押了。不过公孙遂又被汉武帝给诛杀了,也许就是因为对屡立战功的楼船将军处理得太过份吧。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敌人很快投降,朝鲜为汉朝的四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