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是传说中教会拉祜族苦聪人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家禽的始祖—卡腊的祭日。每到这天,生活在新平县的苦聪人都祭奠卡腊,欢度拉祜苦聪人传统的节日—卡腊节。
相传很早以前,苦聪人不会种田养殖。一天,一个叫卡腊的苦聪人在森林中看见一群画眉和梨哈鸟正在草丛中啄食一些紫红、黑亮和金黄色的籽粒,他将这些籽粒各带了一些回家,春天里将籽粒撒进小土洞中,结果到了麻栗树落叶时,这些籽粒经过发芽、抽枝长成了荞麦、高粱和玉米。卡腊将之采集下来,并从此开始播种庄稼,同时也教授乡人种植。以后,他又学会编网、支扣子捕鸟套野兽,狩猎能力大大提高,暂时吃不完的猎物用木桩、竹棚围圈起来饲养,并将这种方法告之乡民,苦聪人便学会了饲养家禽、家畜,结束了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窘境。卡腊死后,苦聪人为了怀念他,每个寨子都选一棵高大的椎栗树作为卡腊的化身,在正月初三这天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代代相传至今。
节日清晨,男子们相约上山打猎,妇女们则在家准备饭食。傍晚时分,猎者归来,将猎获物放在卡腊树前的平地上,妇女们拿来腊肉、蔬菜和黄糯米,孩子们提来装满辣酒的葫芦,姑娘用竹筒背来泉水,大家一起共同准备饭菜。做成后,请村中的老人主持祭祀,全村男子依年龄大小排成一排,手捧竹筒酒,妇女们则在后排,一起畅饮,赞颂卡腊的功德。寨子中儿孙满堂、身体健康的老人还给孩子们拴线祝福,女孩儿以绿线拴右手腕,男孩儿以红线拴左手腕。仪式结束后,所有参加的人一起聚餐,回忆历史,畅谈未来,享受美食的愉悦。
卡腊节亦称“安贺别别节”,是拉祜族苦聪人纪念教会他们种庄稼、饲养家禽家畜的始祖“卡腊”的节日。于每年正月初三举行,届时寨子里的男子上山狩猎,女子在家备办菜饭,傍晚,全寨男女老幼齐聚于象征“卡腊”的椎栗树下,烧烤兽肉和其他食物供于“卡腊”树前。祭祀仪式开始,号角齐鸣,全体寨民面对象征“卡腊”化身的大树磕头叩拜。而后,由一位儿孙满堂的老者给寨中孩子拴线,男孩拴红线于左手腕,女孩拴绿线于右手腕。最后,寨人围拢树下会餐欢饮。相传很久以前,苦聪人不会种庄稼,更不会饲养家禽家畜,后来,有一个叫“卡腊”的人,在森林中看到一群画眉和梨哈(一种鸟名) 在草丛中啄食一些黑亮的、紫红的和金黄的籽粒,于是他将这些籽粒各样采集一些带回家。第二年春雨落地时,他将这些籽粒撒进小土洞里,麻栗树落叶的时候,这些籽粒发芽、抽枝、结果了,他们便是今天的荞子、高粱和玉米。“卡腊”学会种庄稼后,请大伙来品尝并教大伙种植。后来,“卡腊”又学会了编网,支扣子捕鸟套野兽,他又将这些方法一一教给大家,还教大家把捕捉到的鸟雀、野兽用木桩竹桩围起来饲养,从此苦聪人学会了饲养家禽家畜。“卡腊”死后,人们为了怀念他,每个寨子都选一棵高大的椎栗树作为“卡腊”的化身,每年正月初三进行祭奠,代代相传,至今演变成为拉祜族苦聪人的传统节日。
卡腊节是玉溪市拉祜族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举行,据传说是为纪念本民族的“农神”而欢度的节日。卡腊节属于纪念性节日,它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相传,拉祜族的祖先卡腊教会人们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禽家畜。据说卡腊死于正月初三,当时人们万分悲痛,于是相互商量决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三奠祭他。人们决定每个村寨都要选一棵质地坚硬的椎栗树作为卡腊的化身,尊称为“卡腊树”,并在这棵神树前过卡腊节。从那以后,卡腊节相袭至今。
每年卡腊节之日,天刚刚亮,拉祜族男子们便带上狩猎工具,牵着猎狗云集寨子中央,听从有威望的长老的安排。随后,男人们便三五成群进山打猎,女人们在家里做菜备饭。中午时分(有时是黄昏),猎人们满载而归,人们集中到寨子上方的树林,把猎物堆放在“卡腊树”前面的平地上。妇女们摆出装有腊肉、蔬菜和黄糯米饭的背箩,姑娘们背来泉水,娃娃们背来酒葫芦。
妇女们煮饭,男人们煮肉。备好一切饭菜后敬献在“卡腊树”之前祭卡腊。祭祀仪式由大家推举出来的老人主持。届时男人们依辈分年龄站在前排,妇女们则站在后排。牛角号一响,男人们各捧一个竹筒酒,举过头之后一饮而尽。酒毕,众人跟着主持祭祀仪式者反复3次唱诵:“聪明的卡腊啊,你为我们找到了又香又甜的食物;勇敢的卡腊啊,你为大家消除了饥饿和灾害。苦聪(拉祜族的一个支系)年年把你祭奠,世世代代不忘你。”接着,主持人邀请寨中一位身强体壮、儿孙满堂的老人为小孩们拴线。
红线拴在男孩的左手腕,绿线拴在女孩的右手腕,表示后代兴旺,益寿延年(拴在手腕上的线半年后方可拆除)。拴线仪式结束后,人们热热闹闹共进盛餐。卡腊节期间,凡来往行人,不分民族,一律热情邀请做客,共享美餐。
卡腊节充满着古代拉祜族人渔猎、农耕文化的格调。祭卡腊实为祭祖、颂祖,是对拉祜族先民艰苦创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生产经验,寻求本民族人民生存之路的先驱的缅怀与追忆。卡腊节同时也体现了拉祜族人奋发向上、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