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和“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后的两个节气。在宋元时期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指出: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于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雨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所以“雨水”后的一个节气,便为“惊蛰”。
但是在后汉以前“雨水”、“惊蛰”,二节气的前后顺序,是倒置的,“惊蛰”在前,“雨水”在后,这种倒置的出现,是因为当时人们尚未完全掌握节气的规律。
随着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立春”后“雨水”在先,较为符合节气变化的规律。因为每年一到“立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确实逐渐增加,而冬眠的蛰虫,尚未明显出土活动。所以,自后汉始,人们便将“立春”后的节气,确立为“雨水”,继“雨水”之后,才是“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