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会又称三月骡马会、黑龙潭会,是云南省丽江一带纳西族的民间传统节日。龙王庙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主要进行牛、羊、骡马及各种农副产品的交易,节期一周左右。
龙王庙会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丽江古有花马国之称,很早就开始用骡马与巴蜀旅商交换盐、铁。在用纳西族象形文字写的《东巴经》中,也有不少关于当地各族人民养马生活的精彩描绘。清乾隆二年,在丽江玉泉修建了龙神祠,举行了“三月龙王庙会”,远近各族群众都牵骡驱马而来,玉泉(黑龙潭)就形成了龙王庙会。后来,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各族人民纷纷于农历七月驱赶骡马上市交易,久而久之,又形成了骡马会。据当地民间传说,骡马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还传说纳西族祖先崇忍利恩和衬红褒白自从结婚迁到人间后,便把天上的“易马会”这种形式传给了后代。早期的龙王庙会除了烧香求神外,主要以骡马交易为主。随着纳西族经济的发展,目前的龙王庙会已扩大为物质交流会了。
届时,近至丽江及邻县群众,远至大理、保山、昆明及外省客商纷纷云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大研镇,摆摊设点。纳西族群众这天身穿民族服装,显得格外精神。男子外披羊皮褂或羊毛披毡,妇女上穿宽腰大袖、长过膝盖的大褂,外套坎肩,腰系百褶围腰,背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用丝绒绣成的七个精美的小星,象征着“披星戴月”。他们兴高采烈地牵着牲畜,带着农副土特产品和各种中草药材赶来参加交易。节日的市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待售的骡马成群,牛羊满坡,有成千上万头之多。著名的“丽江马”头小而清秀,四肢结实有力,身型匀称,适应性强,善于奔走,有耐久力,深受客户欢迎。有的部队也远道而来,购买丽江马作为军马。因此每次盛会都非常热闹,叫卖的、问价的、看马的、讨价的,人声鼎沸,一片繁荣景象。
时近中午,人们纷纷走人大街小巷去品尝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著名的“丽江把把”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贮存的食品,其特点是色美而味鲜,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冷而不僵,薄如白纸,层次丰富,故又称“千层饼”。制作时采用的是丽江黑龙潭的清泉水,冬天用热水,夏天用凉水。和面时需要在大理石面板下放一盆栗炭火加温,使揉成的面分层,减少粘糊。烤前,先把已揉透的面团整平,使其薄如牛皮,再涂上一层猪油,上面再铺火腿肉丁。这种把把不仅本地人爱吃,就连外地人尝了以后也是连连叫好,离开丽江时总要带上几个去赠送亲友。
夜幕降临,大街和广场上灯火辉煌,各族群众在这里可以观赏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有纳西族的东巴跳、藏族的踢踏舞、白族的大本舞、彝族的阿西舞、傈僳族的跳锅庄等。其中,纳西族的东巴舞格外引人注目,它是纳西人民在欢庆节日时不可缺少的活动。东巴跳分大神练刀东巴跳、弓箭跳、磨刀跳等多种技法,具有神话传说色彩。表演时,表演者左手拿叉,右手持刀,随着雄壮的鼓点声,变换队形,挥舞钢刀,相互攻防,刚劲有力,气势不凡。
盛会期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拔河、打球、放电影、演戏等活动。
龙王庙会是纳西族人民进行骡马交易的传统盛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它成了一扇打开的窗户,是纳西族人民联系外界的纽带,它不仅是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同时也是他们尽情娱乐和社交的盛会。
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的龙王庙会,既是纳西人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群众之间互通有无的物资交流盛会,会期一个星期左右。此庙会的地点一般定在丽江县城的黑龙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园”内),参加者除丽江及邻县的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届时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来攘往,热闹异常。本地人争相购置内地运来的日用百货,外商则主要收购一些土特产品,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庙会期间,还展开唱纳西族民歌、演奏纳西古乐以及赛马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纳西人有着悠久的祭龙(又称为祭“署”)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与东巴经典中的记载,龙类与人类原是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分管这宇宙万物,人类只管农耕与牧放牲畜,其他自然万物则均由龙类来主宰。开初时人与龙皆各司其职,和睦相处。后来人类不断伤害龙类,龙类又对人类进行报复,双方矛盾日趋激化。经过东巴教的创教者与教主丁巴什罗的调解,双方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人类除了农耕与牧畜需要龙类协助之外,有求于龙类的事项还很多,有时候又难免触犯了龙类的禁条。为了祈福免灾,人类便须举行祭龙仪式向龙类赔礼道歉,并祈求赐福免灾。由于相传丽江象山之麓的黑龙潭内居住着龙王,纳西人便于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此建起了龙神祠,时常拜祭并定期举办龙王庙会,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