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意愿,统一族名为“哈尼族”。哈尼族世代生息在巍峨苍郁的哀牢群山之中,绝大部分哈尼族人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语言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以刻木结绳记事,1975年始创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装用料主要是自纺的靛染土布。其纺织、靛染原料都来自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边的经济林。哈尼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衣服上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江一带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哈尼族服饰的纷繁,要体现于妇女。申报地一带的哈尼族妇女,普遍喜穿短衣长裤。短衣斜襟无领,腋下一扣紧衣,外配一坎肩,坎肩无扣;长裤为大腰、大裤档、大裤脚、直筒裤。上紧下松的服装特点,一是为在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梯田中的农业生产,体现出哈尼族服装对于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

哈尼族建筑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建立村寨,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近千户。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哈尼村寨,你会看到村前梯田层层,村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木丛林或灌木山坡。村寨四周种植棕桐、竹,以及梨、李、桃、柿等果木树和靛青。寨子边沿的磨秋场(“苦扎扎”节日期间众人娱乐场地)上竖着一根高约2米、直径25厘米的木桩,称“磨秋桩”,作为村寨的标志。哈尼族人民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有土掌房、土木结构草顶楼房、干栏或竹木结构楼房等几种。

哈尼族食俗

  大米和玉米是哈尼族常年的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粑粑。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渗合豆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用以佐食,被专称为“哈尼豆豉”。哈尼族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腌酸菜,注意调味,都会用玉米酿造白酒,野菜作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蔬菜中作调味品。

哈尼族风俗

  哈尼族很敬重舅舅的权力,有一种阿威沙的风俗。阿威沙是哈尼语音译,意为认舅舅。

  居住在滇南红河一带的哈尼族盛行这种风俗。民谣说:“舅舅不大,外甥不长”,“天上太阳最高,地上数舅舅最大”。哈尼族人家生下孩子后,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在孩子第一次遇上岁首时举行认舅舅仪式。当天早上,家中老人将孩子穿戴一新,洗净脸后在脑门中心点一点锅底灰,帽上系一枚大蒜,一枝红泡刺,以示辟邪。太阳出来后,母亲用一床绣有花鸟鱼草图案的被子包好并背起孩子,肩挎蓝布筒帕,内装三五斤炒黄豆、两个熟鸡蛋和一包糯米饭,手持一把白阳伞,再带一把锯镰,向孩子的舅舅家走去。凡途中遇上迎面来的人,不分男女和民族,不论认识与否,母亲要满面笑容地抓一把黄豆送上,路过的人也必须接受,并向孩子说一两句祝福的话。母亲经过小溪或小河时,要找一块扁平圆滑的小石子扔过去一,看清石子落在什么地方。过河后又将这块石子捡起,放在一个稳妥的地方,然后坐下来休息,并吃自带的鸡蛋和糯米饭,并将蛋壳放在桥头边上,与桥共享美。此时如有路人相逢,也一定要邀他同食。

  到了舅舅家,外公、外婆、舅舅、舅母一一抱过孩子,十分亲热慈爱。舅舅要特意给外甥一只乌骨小麻母鸡、一个小巧别致的水罐,作为礼品。在舅家住上三五日后,即返回。民间认为,孩子是由母亲生的,而母亲来自舅舅家,没有舅舅家的血统就没有生身的母亲,因此孩子虽然在父亲家中生长,但必须通过“认舅舅”的礼俗来确认和铭记生身母亲的血缘祖根。

哈尼族婚俗

  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由“小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人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男女青年在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俗称“串姑娘”。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如男女青年互相爱慕后,男方即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

哈尼族信仰

  哈尼族多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

哈尼族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日举行。

  关于这个哈尼族节日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碧播寨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与一个英俊的青年猎手相爱了,但她的父母不允许,硬把她许给了土司的独眼儿子,姑娘悲痛欲绝。二月初四这一天,她上山砍柴,遇见了三个与她命运相同的姑娘,于是她们互相诉苦,最后,一起跳崖自杀了。事情过后,哈尼族人觉得这是很痛心的事,认为不该再继续干涉自己儿女的婚姻,于是,把二月初四这一天定为姑娘节。节日这天,未婚的小伙子向情人借来漂亮衣裤,打扮成姑娘的模样,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阳偏西。已婚的男人这天要特别勤快,他们要为自己的妻子服务一天。

哈尼族祭龙

  云南省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亦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二三月间举行,节期为一天。

  哈尼族认为龙是他们的保护神。关于祭龙,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古时候,哈尼族的祖先来到哀牢山时,有个山魔天天来到寨子骚扰村民,还要村子每年二月给他送一个姑娘。后来有个叫碑娘的寡妇,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送给山魔,夜晚,当山魔喝醉后,两个小伙子拔出刀子刺杀山魔,山魔被杀,她的两个儿子也力竭而亡。为了纪念这两个小伙子,人们举行这个节日。节日这天,全寨杀牲祭祀,并选出两个小伙子装扮成姑娘,在人们的簇拥下巡游寨子一周。这天,青年人还要骑魔秋。此外,还要举行赛歌、跳舞等活动。

哈尼族龙笆节

  云南省哈尼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中旬由寨里的“龙笆头”择具体日期举行。过节的目的就是告知人们,从此时起已经进人了农忙时期。

  节日期间全寨的哈尼族人一起动手,在寨子四周插上龙笆。龙笆的起点安放一个由“龙笆头”亲手制作的大龙头和一对木头人,大龙头安放在门头上,木头人安放在门里的土坎上。卧龙表示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一对木头人则是警告所有的青年,从此时起不准再走村串寨谈恋爱。节日里,村寨里充满了庄重而愉快的气氛,男女老少都手持一件木制的“工艺品”。壮汉举起火铣对空鸣放,以示吉祥。姑娘们也在暗暗地物色着自己的终身伴侣。节日里,外族人是不准进寨的,否则丰收的年景就会被冲掉,并给全寨带来灾难。节日一过,全寨人便在龙笆头的带领下,开始去田间耕作。从此,除有要事外,所有人在大忙期间不能随便外出。

哈尼族里玛主节

  哈尼语,意思是春天的盛会。又称黄饭节或开秧门节。云南省红河一带哈尼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羊日举行,节期一天。哈尼族崇奉布谷鸟,将其尊为“合波阿玛”。据说布谷鸟是受天神派遣,从遥远的天边岩洞里飞出来的向人间传递春天的信息。每年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是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人人都会回答:“我听见了!”表示对春天的欢呼。哈尼族认为这一声可使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安康。当村中的大多数人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人们便相约在四月的羊日,用一种乔木花汁浸泡播米,蒸出香甜的黄糯米饭,再煮鸭蛋染红,以及其他的美味,一起敬献给布谷鸟。节日当天,人们穿上盛装,聚集在一起谈笑风生。节后,各家长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尚未出巢,山野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候,由家长悄悄地将三丛秧苗插在自家地里,意为“开秧门”,从此开始插秧。

哈尼族五月年

  五月年又称“雅卡皮罗”,意为“栽谷年”。云南省哈尼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举行。关于这个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哈尼山寨有一对讨人喜欢的小兄妹。哥哥叫阿朗,长得膀圆腰壮;妹妹叫阿昂,长得聪明秀气。那时,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的时候一个都不出,有时两个一起出,庄稼难以正常生长,哈尼族人民吃尽了苦头。兄妹俩决定上天去说服太阳和月亮。他们砍来栗树做成磨秋,把他们送上了天空,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一个白天出,一个晚上出。为了纪念这兄妹俩,每逢五月,哈尼族人就要支上磨秋,痛快地玩耍一番。

哈尼族捉蚂蚱节

  又称“阿包念”。云南省哈尼族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后的第一个鸡日或猴日举行。

  六月中旬,水稻开始抽穗,最容易遭受病虫害,人们便采取了这种方法来驱逐害虫。节日这天,全寨哈尼族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到田间捉蚂炸,以各家为单位,每家要捉够二斤后,就把捉来的蚂炸撕成五份,将其头、腿、身、屁股、翅膀分别集中在一起,用划开的竹片依次夹起来插在田埂上,以此警告那些未捉到的蚂炸和其他害虫。半小时后,又将这些捉到的蚂炸收回到竹筒中,带回家用各种方法将它们烹饪当菜肴。离开田野时,人们还要不停地喊:“蚂炸,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来吃稻谷。”

哈尼族六月节

  又称“苦扎扎”,哈尼语为庄稼即将丰收、丰足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意思。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二至五天。

  节日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哈尼族人崇拜一个名叫“威嘴”的神人。每年五六月间,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为了感谢威嘴神人,人们筹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神人进寨,以驱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宁幸福。这样代代相传,就成了今天的节日。

  节日里,哈尼族人要准备丰盛的食品,还要宰杀牲畜祭祀神人。磨秋场是节日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磨秋场上人山人海,艺高胆大的小伙子往往争先恐后地登场表演,以博得姑娘的爱慕。除此外,还有其他的活动,如跳舞、荡秋千、摔跤等。夜晚,全村老少围坐在髯火旁,听老人“讲古”。

  节日的最后一天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点燃一个火把,并举火把照遍屋内的每一个角落,表示驱逐邪恶,然后将火把送到村边的路旁,以先后顺序,排成一条火龙,朝东南方向延伸,以示将邪魔驱向远方。

哈尼族扎勒特

  哈尼语,意为“捏制糯米团子”。又称“十月年”。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龙日举行。

  哈尼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阿妈,生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变成豹、凤和龙。长子和次子都不赡养老人,有一天,三子送给阿妈三包东西,它们分别变成稻谷、家畜和三对夫妻,使老阿妈过上了好日子。老阿妈想起了自己三子的孝心,于是,将此日定为龙日,以后演变成节日。节日的头一天,村民把寨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新衣。节日里,人们都身穿节日的盛装,显得格外的精神。各家各户还要春制糯米把饼、做黄米饭,酿制香甜的“闷锅酒”。节日里,要举行祭祖先、神灵的仪式。祭毕,开始吃街心酒宴。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先人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的两边,先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酒。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

  节日里,哈尼族还举行各种活动。如荡秋千等。到了晚上,各村寨草坪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女在舞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在墨江一带,头一年出嫁的新媳妇们,聚集在村外讲述着自己的新婚体验,严禁男人偷听。

哈尼族尝新节

  又称“吃新谷节”,云南省民间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举行。庆祝从即日起就可以吃上新谷子了。

  节日的当天早晨,哈尼族人民到稻田里背回一捆稻子,要选择单数。然后栽在离家不远的水井边或是菜地的水沟旁。在背稻子回来的路途中,无论遇到生人还是熟人都不准讲话,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在交谈中说出不吉利的话。当天下午,哈尼族举行吃新谷仪式。首先要杀一只阉鸡,把采来的新成熟的各种瓜豆蔬菜烹饪成菜肴,其中要有一碗嫩竹笋,这象征着蓬勃向上,预示着来年的收成像竹笋一样节节高升。做好饭菜后,就把早上背回的谷子拿来,把谷粒搓下来,放在锅里烘焙,直到炸出米花,饭前一家老小先吃米花,但要把米花先给狗吃后人才能吃,这是因为传说谷种是狗在一次水灾中抢救下来的。吃新米花时,大家用手抓,抓起来要放在手上数一数,如果是单数就可以吃,如果是双数就得放回去重新抓,直到抓到单数为止。吃过米花后,全家欢聚用餐,有说有笑,边吃边谈论这一年庄稼的长势,准备秋收事宜,展望未来的幸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哈尼族  哈尼族词条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词条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词条  
茶文化茶道

 一杯茶品味人生的岁月沉浮

一杯茶尽品人生沉浮茶者,雅称茗。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