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播种节

侗族播种节

  农历三月三日至五日,是镇远京堡报京侗族的播种节。节期里,报京一带的侗家人举寨迎客,开展传统的讨笆篓、讨葱讨蒜、跳芦笙、对歌等活动。其中的讨笆篓和讨葱讨蒜十分独特。

  讨笆篓,是青年男女出示爱意的一种方式。农历三月初二,报京寨的姑娘们便会背上笆篓到过冬田中捕鱼捞虾,此时,早已来到田边的青年小伙,向中意的姑娘讨取笆篓。姑娘若中意小伙,便会将自己的笆篓相赠,并两人结伴到坡上烧火烤鱼拌菜,共进野餐。之后,待到立夏、端午或中秋节时,男方才会在笆篓里放上丝线和糖果等礼物,以还笆篓为名,同姑娘再次相会,增进爱情。

  讨葱讨蒜则是报京寨的姑娘们,节期里在自家菜地里摘采最嫩最青的葱和蒜,用竹篮装上,于三月三这天,拿到寨边水塘慢慢清洗,等待意中人讨要。节日这天,凡送出篮子的姑娘或讨得葱蒜的小伙,都会让众多围观者发出祝福的欢笑,预示一对新人从此种下爱的种子。

  播种节的兴起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报京侗家人,过去是靠观察桐子树开花来确定播种日期的,后来,桐子树被人盗砍,人,们没有桐花的预示,只好约定农历三月初三为播种日,庆贺仪式后,全寨人家便封经停舞,投入春耕生产,从此兴起了播种节。

  农历三月三,实际上是我国古老的上巳节。魏晋以前,上巳节的日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元日”。《宋书·礼乐志》载:“自魏晋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可见这个节日到魏晋后才改为三月三。上巳节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据史料记载,节日的主题是迎接生命之神的复活,并以此为核心,展开休浴拔楔、招魂续魄、祭把社神、祈年求福、舞票求雨、辞旧迎新、跳摊驱疫、歌舞狂欢、男女春嬉等一系列节庆活动。由于这个节日带有很强的性放纵色彩,自秦以后,便被统治者以禁遏淫风予以干预。虽然在以后的数百年中,汉族民间仍以水滨拔楔、流水泛筋、士民踏青等形式流传,至唐宋时,部分节庆事项与功能便融汇至清明节中。但在南方少数民族中,三月三的各种节庆因子则变型。分散地传承下来。我们从报京播种节在水田中讨笆篓,在水井边讨葱蒜等习俗中,仍可以感觉得到古老的春嬉活动的部分影子。

侗族播种节的来历和传说

  侗族播种节又称“插秧节”,是贵州与湘、桂边界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三月初三,故俗称“三月三”。由于各地侗族习惯爱好的差异,节日活动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舞“春牛”;有的放鞭炮;有的模仿农事活动歌舞,表现耕作的欢乐;贵州镇远县报京一带侗区,还有姑娘向自己的情郎送鱼虾和葱蒜的习俗。各地过节时都少不了吹芦笙。

  关于节日的由来,各地有多种传说。

  一是黔东南镇远县报京侗家传说,古时候,侗家祖先住地的一块大田里,长着一棵又高又大的桐树。人们认为桐树开花时下谷种,秧就出得齐,苗就长得壮。所以当时侗家人靠桐树开花来播种。民间这样传唱着:“晚也无收早无生,桐子开花就下种。桐树开花时令到,误了季节两手空。”可是有一年,到了三月,这棵桐树却未开花,大家以为时令未到,照样吹芦笙、唱歌。直到端午节涨龙船水,江里冲来了上游的农家插剩下来的秧苗,人们才大吃一惊。大家急忙去看田里的那棵大桐树,发现树已被强盗剐去一圈树皮死掉了。结果那年颗粒无收,人们无法在这里生活下去。迫于无奈,侗家老小只好背井离乡,逃荒到镇远的报京一带定居下来。人们到报京后,吸取教训,定“三月三”为播种节,将播种的时间按月日统一起来。经过父老乡亲和“活路头”商议,一致决定立下寨规:在“三月三”吹芦笙,唱山歌,走亲会友,未婚的男女青年邀伴游山,大家兴高采烈地欢乐几天之后,就把芦笙收藏起来,全力搞春耕生产,直至秋后农闲时,再来吹芦笙,唱山歌。所以这个地区流传这样的歌谣:“三月三,活路要做花要攀;勤做活路生活好,攀花做玩在农闲。”

  二说古时候的一年春天,侗寨有个放牛的小伙子与一个姑娘对歌,他们对呀对呀,放牛的小伙子对歌人了迷,竟忘记了在草地上吃草的牛。因那水牛身上发痒,跑到附近的一块水田里滚水,把田里的秧苗全压死了。那时,秧苗遭到破坏便无法补救。后来,小伙子看见烂秧田的样子,又气又急,可又不知怎么办。旁边的姑娘却满不在乎,安慰小伙子说她有办法。接着,姑娘迅速去背来一个装满秧苗的笆篓交给小伙子。小伙子看到新鲜的秧苗高兴极了,马上把它插在被水牛糟蹋的田里。

  后来,牛滚田的稻谷长得十分茂盛,秋收时打下的粮食比别的田多了几倍。小伙子对姑娘感激不尽,利用送还笆篓的机会,特地买了许多姑娘们喜欢的彩色丝线装在里面。通过这笆篓的一往一返,他俩产生了爱情。牛滚田丰收的故事传遍侗寨,侗族群众便选那对情人为“活路头”,结果年年丰收,侗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对情人后来成家后,活了八十多岁。人们为了纪念这对以笆篓的往返而结成的终身伴侣,每当插秧季节来临,没定亲的姑娘都要送一个装满秧苗的笆篓给自己的心上人;小伙子则高兴地将它插在田里,预祝秋天稻谷丰收。以后,小伙子利用过节的机会,准备一些礼物放在笆篓里赠给自己的情人。后来,新的“活路头”和侗寨群众商定,三月三为侗家“插秧节”。因这时尚无秧苗,姑娘们便用葱蒜作为象征,放在笆篓里送给情人。节日前后,全寨尽情欢乐五天,三月初六停止吹芦笙,集中力量投人生产劳动。

  三说古时候,侗寨有个叫良英的美丽姑娘,爱上了勤劳朴实的贫家青年桥生。良英的父母嫌贫爱富,硬把女儿许配给富家的儿子,逼迫良英三月四日出嫁。三月初三这天,良英下田捞得半笆篓鱼虾,进菜园采了半篮葱蒜,约桥生到金塘洞旁古老的莫嘎树下相会,互诉衷情,并把盛着鱼虾的笆篓和装着葱蒜的竹篮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他们的行动传到侗寨族老耳里,族老认为他们犯了族规,处以一阵毒打。这对情人悲愤至极,各脱下一只布鞋,在莫嘎树下印了一双鞋印,双双携手跳崖,投人淘金潭自尽。青年们听了这个消息,十分同情,纷纷赶来这里悼念。大家为了纪念桥生、良英这对忠于爱情的情侣,每年“三月三”都要吹着芦笙来到莫嘎树下瞻仰这对恋人的脚印。未婚男青年在这天还要到淘金潭边向心爱的情妹讨笆篓、讨葱蒜,互相定情,共表爱心。天长日久,形成节日定俗。

佤族播种节

  播种节,虽然时下没有作为佤族全民族性节日,但它与迎新谷节相互照应,成为低族稻作农耕仪式,也是佤族祈盼丰收的宗教祭祀。

  布饶人称播种节为“汝岛赫",意即留住谷物之魂。“汝岛赫”要在来年谷物下种之前,即阳历二月初。这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到了农作物下种的时候了,布谷鸟从寨子周围神林的树梢上传来“播谷—播谷”的催耕声音,勤劳善良的阿低人仰观俯察,云行雾施,效仿四时以播五谷。于是在他们播种早稻之前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

  播种节与迎谷节一样,分寨子与家庭两种形式。人们在举行播种节之前要格洛、窝朗这些祭司头人推算吉日。一般忌讳年末月尾。因为此时常常是星月不和,阴阳失调的时期。另外,祖先的故逝之日也不得举行节庆。在举行播种节之前,人们还要对梅依神庙、道路和水沟进行修葺整理。各家各户同时也要整修自己的房屋、晒台、祭坛和庭院,使全寨及佤家每户焕然一新。

  播种节的祭品有公猪、毛色鲜红的公鸡、水酒、茶叶、芭蕉、米、盐和钱币(最好是银子)。还要上山猎获鸟兽,因为它们是来年五谷丰登的财神,它们的到来意味着谷物的丰收。

  播种节的当天,每家主妇(布饶人)要到自己家里的旱谷地作播种仪式。她们到地的中央象征性地播上农作物。作物品种一是旱稻,二是粟类(小米),三是棉籽,四是瓜果蔬菜。

  下种前,先挖一个坑,抓上一把草木灰代表肥料撒进坑里,再埋上籽种。勒伉人还要捉晰蝎把它的血拌在种子里再播种,动物的血据说能使稻谷长得好。播种仪式完毕,主妇们在回来的路上采摘两束橄榄花,一束插于头上的新包头里,另一束装进新织的漂亮挎包。橄榄花拿回家后插于屋檐下,或妥善保存在仓库里,橄榄花会促成丰收。

  歌舞是低族节庆的重要内容。到了晚上,月明星稀,全寨男女老少或在集场上踏歌,或在节庆主办户火塘边祝歌。一人领唱,众人附合。佤族称之为“阿朝”。

  祈祷与招魂一样,是佤族通达神灵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任何节庆和各种礼俗都离不开祈祷与祝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播种节  播种  播种词条  播种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如何分辨日照绿茶真假

日照绿茶,作为近年来市民自用送礼两相宜的茶品,一直在济南市场有着颇高的人气。然而,近年来茶叶市场不乏以质次价廉的南方茶假冒日照绿茶的现象,"怎样分辨其...(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糯米香茶美丽的传说

美丽的传说:在屏边的一傣族寨子里,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金凤凰,落在茶园附近的树下梳理着一身绚丽的羽毛,轻盈的身姿吸引了在茶园里劳作的咪多蒙,他抹抹额头的汗水,坐在石...(展开)

茶文化茶叶

 炎炎夏日,如何保存茶叶?

 想必大家都清楚,茶叶是很容易受潮且吸异味的。因此对于茶叶的保存,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方法。那么炎炎夏日,如何保存茶叶?下面我们一起来深究一番!    冰箱保存: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