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喜讯,芦笙奏太平。农历九月,是黄平县苗族传统的秋季系列节会期。就芦笙会来说县内就有金塘、五里墩、新合、马桑冲、岩鹰、安江、十里桥、马场街、谷陇大寨等九个芦笙场,分布在三个区的五个乡。集会自九月初五至二十九,历时二十三天。参加集会的群众来自邻近的五个县。这九个集会中,尤以谷陇大寨最盛大隆重。人数多在三万以上。
追溯起来,自远古时代的农历九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事收获已毕,因而不少民族都把庆丰年、祭神祀祖等重大庆典活动安排在农历九月进行。如《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抵敬必伤”,“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戒搜马。”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普遍以飨帝、田猎习武、祭祖三项活动作为九月的岁时活动。民间传承的九月庆典内容,要比统治者颁行的时令书中记载更丰富。除汉族及前身华夏族外,匈奴族、高山族、壮族等自古均注重九月庆典,且都有祭祀某个神灵等内容。在祭祀神灵时,还要举行歌会和野宴。如《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四民并籍野欢宴。”《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卷六记近世湖北监利重阳节,“乡落间蒸饼酿酒,聚众赛会,籍野乡宴”。而谷陇九月芦笙会之前一天邻近的岩鹰村的迎神赛会活动,时间上与谷陇会期相连接,亦说明谷陇九月芦笙会与古代农历九月的庆典、祭神祀祖等活动事项上存在习俗因子的继承关系。尽管谷陇芦笙会相传是由往保垢雄刺杀恶龙后又祭龙求雨而兴起,但其节日的相关庆典活动仍然暗示出古老的九月庆典祭祀活动等传承因子。
临近会期,谷陇大寨及附近的苗寨早已是一派繁忙。妇女们忙着捶布赶制新装,男人们准备柴火,扫屋晒被,有的人家还用桐油重新涂抹板壁,以迎接客人。养有马匹的人家,买绸备鞍,为马披红挂彩。养水枯牛的人家,早在一月前就将牛关圈伺养,预备斗牛夺魁。此外,各家各户都纷纷碾米、烤酒、发豆芽,家境富裕的人家还杀猪宰鸭推豆腐,以备盛情待客。
起会头天,就有远客陆续赶到,投亲访友。带水枯牛的人,牵着气饱力壮的牯牛,担着青草(九月下旬青饲料很难找),事先到亲朋处落脚。带马的人亦同样要先到。生意人们则要事先设摊摆铺。农历二十七,各地群众纷纷赶到集会点。参加竞赛的人先到会场报名,看看会场,了解其他参赛者的情况。有人让马儿溜溜道,亦有人带牛踩踩斗牛场,便早早回去寻住宿。青年男女们则相互邀约到会场四周的山坡上唱歌谈情。
二十八日,人们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芦笙坪。只见山上山下,田坎路旁,到处挤满了人。马铃声、哄笑声以及芦笙的轰鸣声混成一片。
路边,母亲们正忙着为女儿穿新戴银,以示富有。赛马开始了,一声哨音,四匹马儿脱缀而出,骑手们扬鞭频频,吹哨阵阵,两旁的围观者呐喊助威,掀起一阵巨大的声浪。
“唔……”一片呼喊声从大田那边斗牛场传来,原来是一头牛冲击人群,夺路而逃,另一头牛紧追而去,人群纷纷闪开。轰鸣着的芦笙震撼着整个会场。
芦笙很特别,五只为一组,习惯上称为一蓬,分大、中、小三类。有大芦笙一支,中芦笙一支,小芦笙三支。大芦笙长一丈五,中芦笙长一丈,小芦笙长五尺。吹奏芦笙,由五人拿芦笙成一排,以中间一人为轴心,向左转动。踩笙姑娘先围在一旁听笙,随后或三个或五个不等,手拈花帕排成排,踩着吹笙者的脚步移动。
踩笙姑娘一般都身穿紫亮色刺绣花衣和紫色围裙,身着银饰,显得光艳照人。
芦笙会上,要数赛马和斗牛最扣人心弦。因为凡参赛夺魁的马和牛,就会身价倍增。
盛会之际,会场四周的山坡上,更是风情动人,青年们在各色花伞的遮掩下,倾心交谈。绵绵情歌与会场喧声相为衬托,称得上销魂夺魄。
九月芦笙会,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舞台,苗族人民在这里展示着特有的古老文明。斗牛的壮观,赛马的激烈,芦笙的悠扬,斗雀的雅趣,银饰的富丽堂皇,服装的绚丽多彩,伴随着近年来苗乡普遍使用的收录机、西装、牛仔裤……古老的民族文化同现代文明的交融,不仅使人赏心悦目,也显示出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前景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