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唐代上巳节习俗

吃彩蛋

  在唐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要到河边去野餐。有的将酒杯投人缓水中,让酒杯随流而下,下游不远处等候的人则将酒杯从水中拾起,然后一饮而尽,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人水中,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禽蛋从水中取出,然后剥而食之,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则将红枣投人水池中,然后将红枣拾食,这叫“曲水浮绛枣”。这种习俗,至今仍在我国一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流行。壮族、侗族等兄弟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每到三月三这天,莽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来插在发际。因莽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将新鲜葬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据说食之既可交财运,又可祛风湿、腰腿痛,清火,而且‘还可预防春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祓禊

  祓禊:“祓”即“祓除”,“禊”即“洁净”。祓禊是到水中或水边去清洗身体或衣物,洗去污垢,使身体或衣物洁净,有祓除不祥之意。“祓禊”之俗,很早就见于史书记载,如《周礼》云:“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春招饵,以除疾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禊者,洁也。……”由此可知,其俗由来已久。如《艺文类聚》引《韩诗》曰:“三月桃花水下之时,郑国之俗,以上巳于漆消,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又引《续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漂于东流水上,自洗灌,祓除宿垢,为太漂。”表明三月上巳水中祓禊之俗,很早以前就已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风俗活动,唐时仍然盛行。洗濯祓禊之俗,就其实际功用来说具有卫生健康的意义。

  由于冬季的漫长和寒冷,人们很少洗澡。长期不洗澡,自然满身污垢,蛆虱丛生,极其不卫生,当然也会精神不振,血脉不合,容易产生疾病。因此每当春季来临之时,人们便会人水洗灌,以达到清洁卫生之目的。但是祓禊之俗带有祓除不祥之意,则要考虑到一定的心理因素。依据弗雷泽“交感巫术”的原理,祓禊之俗是将人的命运与身上的宿垢和衣服的污秽相联系,把宿垢和污秽视为疾病、灾祸等不祥之物,通过洗灌使其随水流走,身体和衣服洁净,那么宿垢附着者和衣服的所有者—人,也就把疾病、灾祸等不祥的灾难洗去了,当然就可以达到辟邪趋吉、消病除灾的目的了。这可能是古人们祓禊的最初动机和目的,只是因为后来禊饮、游乐之俗的盛行,遂使人们忘记了原意,而只以为是宴饮游乐了。

唱歌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好”,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关于歌好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三唱歌寄托哀思。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坪就此形成。

游赏宴乐

  游赏宴乐也是唐代上巳节的重要内容,脍炙人口的杜甫《丽人行》就是描述唐玄宗与杨氏兄妹上巳游宴的情景,其诗称:“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著厌妖久未下,莺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唐代帝王并没有忘记大小臣子们,在上巳日皇帝往往赐宴群臣,或赐钱让其举办宴会。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三月规定:“每年上巳、重阳日,如百官宴会,每节赐钱五百十贯文,令度支支给。”在帝王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官府在上巳日往往举行盛大的宴会。唐代上巳节的节日食品为煎饼,李隆基《大唐六典》卷十五《太官署》记述光禄寺供应百官膳食,“三月三日加煎饼”,同书卷四《膳部郎中》“节日食料”中亦有“三月三日煎饼”的记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唐代上巳节习俗  唐代  唐代词条  习俗  习俗词条  唐代上巳节习俗词条  
茶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祭神州

 《周礼》说“: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其注说“: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其疏说“: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但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未知神州用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