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苗族有过端午、划龙船的风俗。但从内容到形式却与汉族地区的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同。苗族的端午龙船节,主要盛行于沉水中游及其上游的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其中麻阳和施秉、台江一带苗族的端午龙船节又最具代表性,民族特色尤为突出。
龙船节是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的盛大节日。节时在农历5月之间,只要全寨游完秧,本寨龙船即可下水。历时3天左右,节间不举行龙船竞赛,主要是坐龙船串寨子,走亲访友。
龙船出发时,歌师唱吉祥歌,祝愿龙船平安。每只船上有位全寨选出的“鼓头”老人,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放鞭炮“接龙”,亲友上前向船上的人各敬两杯米酒,将鹅鸭、彩绸等礼品挂于“龙头”。龙船靠岸,水手将糯米饭团和菜肴放置船帮上就餐,不用碗筷。妇女、儿童前来“讨路边饭”,据说吃了龙船上的食品能消灾避难。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地处沉水中游的锦河两岸,属古时的“五溪”地区。宋朱辅《溪蛮丛笑》有《爬船》一节,记载:
“五溪蛮”“最重重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既望,复出,谓之大十五。船分五色,皂船之神尤恶,去来必须有风雨。一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吊屈原,正楚俗也,名爬船”。所谓“生熟界”,即元明时代的“生苗”、“熟苗”。从朱辅的记载看,宋代五溪地区的苗族已盛行过端午节、划龙船的风俗。当时苗族既过五月五的“重午”(即端午),又过五月十五日的“大十五”(俗称“大端午”),要举行两次划龙船的活动。麻阳锦河两岸的苗族,至今仍特别重视过端午、划龙船的节日活动,当年的古风犹存。但麻阳苗族划龙船别有含义,即为了祭祀祖神“盘瓠”大王,而非吊念屈原。
麻阳锦河沿岸从东到西,绵延120余公里,分布着10多座盘瓠庙,俗称“龙王庙”。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高村漫水盘瓠庙。两只装有龙头、龙尾的龙船,平时置放于庙宇两侧长廊中。每年农历五月,漫水的苗民集中在盘瓠庙前,举行盛大的“接龙参神”仪式。五月初一,苗民们在长辈率领下,在庙内燃起香烛,唱《接龙歌》,从盘瓠庙中“请”出两只龙船。锣鼓鞭炮齐鸣,108名头包青丝帕、身穿紧身青衣的年轻后生分乘两只龙船,沿锦河顺流划去。两岸苗族群众摆开四方桌,桌上插起五色旗,呈上棕子、茶点等供品,鸣炮燃香,恭迎盘瓠大王光临。沿途,哪里有盘瓠庙,就要到哪里去祭祀,这叫“参神请神”。划龙船活动,一直要延续到五月十五日,再举行“神灵归位”仪式,将龙船依然抬进漫水盘瓠庙,到此始告结束。根据麻阳苗族民间传说,当年盘瓠大王就是乘龙船从桃源洞溯沉水、入锦河,来到麻阳的,划龙船意在寻找盘瓠神灵,祭祀祖先。
清水江畔施秉、台江苗家的龙船节,也由来已久,很有特色。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载:“重安江由胜秉(施秉县旧治)入清水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舟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是日,男妇极其粉饰。女人富有者,盛装、锦衣、项圈、大耳环,与男子好看者答话,唱歌酬和,已而同语。语至深处,即由此定婚。”同治年间徐家干所撰《苗疆见闻录》,对施秉施洞口苗人的龙船节亦有记载。其记云:苗人“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午节,竞渡于清江宽深之处,其舟以大整木夸I]
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挠激水,行走如飞”。二书所载,日期和具体情节有些出入,但都大致描绘了当年清水江上苗家龙船节的盛况和民族风情。
清水江畔施秉一带苗族端午龙船竞渡的习俗,最早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但据上引记载,最迟在清代前期,即距今二百多年前,已十分盛行。此后一直沿袭下来,至今龙船节仍是当地苗族的一个盛大节日。
施秉苗家的龙船节,苗语叫“咔瓮”(意即划龙船)又名“娄瓮”(意为吃龙肉),汉名过大端午。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连续四天。第一天在施秉县属的平寨举行,第二天在台江县属的塘龙,第三天在榕山,第四天则分别于施洞、廖洞、旧州三地举行。五月二十四日规模最大。当天各地龙船都向为舟,两舟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是日,男妇极其粉饰。女人富有者,盛装、锦衣、项圈、大耳环,与男子好看者答话,唱歌酬和,已而同语。语至深处,即由此定婚。”同治年间徐家干所撰《苗疆见闻录》,对施秉施洞口苗人的龙船节亦有记载。其记云:苗人“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午节,竞渡于清江宽深之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挠激水,行走如飞”。二书所载,日期和具体情节有些出入,但都大致描绘了当年清水江上苗家龙船节的盛况和民族风情。
清水江畔施秉一带苗族端午龙船竞渡的习俗,最早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但据上引记载,最迟在清代前期,即距今二百多年前,已十分盛行。此后一直沿袭下来,至今龙船节仍是当地苗族的一个盛大节日。
施秉苗家的龙船节,苗语叫“咔瓮”(意即划龙船)又名“娄瓮”(意为吃龙肉),汉名过大端午。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连续四天。第一天在施秉县属的平寨举行,第二天在台江县属的塘龙,第三天在榕山,第四天则分别于施洞、廖洞、旧州三地举行。五月二十四日规模最大。当天各地龙船都向平寨划去,先在十里长塘口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敬神,由巫师领唱三支歌,众水手相和。一支歌请龙神、地神、山神;二支歌请“勾尤”(苗语,意为祖先,或云即蛋尤);三支歌请地方神灵。
敬神后,众船下河竞渡。施秉、黄平、台江各地苗族,男女老少穿着一新,成千上万,聚集清水河两岸观看,热闹异常。只要气候和其他条件许可,同时还举行跑马、斗牛、踩鼓、“游方”等多种娱乐活动。二十七日是最后一天,一年一度的龙船节即将结束。
这天,按照传统习惯,分别在施洞、廖洞、旧州三个地方举行,名叫“分龙”。竞渡结束后,各寨以酒肉、香纸祭龙神,各自将龙船拉上岸,安顿在专门置放龙船的长亭(即船棚)内,涂上油,以待来年再下水。
据1985年统计,清水江北岸施秉县属各村寨,共有龙船15只,龙船棚15个。龙船船体,都用杉木拼制,分主船及两侧小船共三件。主船,苗语叫“当咪”,意即母船;小船,苗语叫“呵达嘎呆”,意即两个患息船。母船共六舱,中四舱装载龙船节期间沿岸亲友所赠送的猪、羊、鹅、鸭等,并放置当日船上水手午餐食品。两侧子船,为水手站立划桨处。船端装有以水柳木雕刻成的龙头,头和颈约长2米,上涂金、红、绿、白各色。惟有杨家寨的龙头只涂绿色,因为那条船代表青龙,为诸龙之长。龙船头上还分别装有一对水牛角,上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什么要装一对水牛角,当地苗族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苗族崇拜的龙有“水牛龙”和“蟒蛇龙”两种,水牛龙住在水里,清水江上划的龙属水牛龙,故要装水牛角;另一种说法是:苗族古歌《蝴蝶妈妈》说苗族祖先和水牛是同时从十二个蛋里孵出来的,水牛是大哥,所以龙船头上要装一对水牛角;还有一种说法,即水牛原是天上的龙,后因传错话被贬到人间,变成水牛,为人耕地,因此,牛龙本为一体。
龙船节的来历和传说
“龙船节”是居住在贵州东南部清水江沿岸的施秉、台江等县苗族人民的节日。一般在阴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中的某天进行,有的在五月初五举行。
龙船节的主要活动是龙船竞渡。竞渡开始时,鼓头锣手敲起锣鼓,水手跟着鼓点锣声呐喊划桨,数只或数十只龙船乘风破浪,冲向前方。这时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兴高采烈,拍手助威,欢声雷动。比赛结束时,夺魁的龙船将获得一定的奖品。龙船比赛后,男女青年在芦笙、唢呐、竹笛、芒筒的伴奏下汇集在平坦的大坝载歌载舞,举行对歌娱乐活动。台江县一带的苗族群众,还举行赛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活动。
关于划龙船的来历,施秉、台江一带苗族有几种不同的传说。
其中,流传较广的是阿保烧老龙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个名叫阿保的苗民,家住台江小江边的老屯,生下独子名叫九保。在某年五月初四的晚上,九保同几个小孩在小河边玩耍,不幸被龙拖进了龙洞。阿保为了替儿子报仇,第二天泅入河中,进入龙洞,用火将睡着的老龙烧死,再把它宰成好几段。烧龙洞的烟火四处弥漫,笼罩了整个地区,弄得天昏地暗。胜秉的一个苗族妇女带着一个小孩摸黑去河边洗衣服。天真的小孩用包谷秆三根捆成一排,做成一条船,放在水里漂荡起来;同时小孩嘴里无意地叫喊着:“冬冬多!冬冬多!”类似锣鼓的声响。他一面喊,一面用扁担在水里划。划着划着,天空忽然间亮起来了,人们又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后来就形成划龙船的风俗,祈求平安。传说,当龙烧死后,被水冲到洞外,沿清水江各寨的苗民先后跑去抢龙肉。胜秉抢得龙头,平寨抢得龙颈,龙塘抢得龙身,榕山抢得龙腰,廖洞的人去迟了,只抢得龙尾。所以划龙船的日期,就按这个顺序排下去,最初是从五月初五开始,由于这时正值农忙时节,为避免影响生产,各寨经过协商,除胜秉仍在五月初五举行外,其他各寨,平寨第一,排在五月二十四日,龙塘排在二十五日,榕山排在二十六日,廖洞和施洞口定为“分龙”,就地分区举行。
这一带的苗族人民为什么要划龙船过龙船节呢?还得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说起。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清水江口的深潭里,盘踞着一条恶龙。它经常游到水面,吞噬船上和岸边的人畜。据说恶龙十分凶残,把人吸进肚后,又吐出来当枕头,当坐垫,把人玩耍够了才一口吞下肚去。搞得人人胆战心惊,非常害怕。当时,河畔附近的嘎等寨有个叫故亚的苗族老人,他勤劳朴实,勇敢机智,既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庄稼汉,又是一个善于捕鱼的好渔民,远近的村寨都夸他是一条好汉。故亚老两口年将半百才添得一个儿子,老两口高兴的样子,自然就不用多说了。一家三口,甜甜蜜蜜地过着日子,一晃就是好些年。有一年五月的一天,故亚刚刚插完秧苗,就带着儿子九保下河打鱼。他们来到江口的深潭时,夜幕已经降临。父子俩兴致勃勃地上了渔船,JL子在船尾牢牢撑着篙把,老子则在船头撒网捕鱼。在皎洁的月光下,渔船徐徐前行。故亚每收一网,网里都有许多大鱼在活蹦乱跳。面对这丰硕的果实,故亚喜笑颜开。鱼越打越多,故亚的劲头也越来越大。这时,河里忽然翻起一阵巨浪,把渔船弄得颠来簸去,再也不向前移动了,故亚感到有些奇怪,便转头向船尾看去,却不见了儿子。故亚急了,不停地高喊儿子的名字。他喊呀喊呀,喊哑了嗓子也没有听到儿子的回答声。
原来是恶龙窜出来寻食时,听到水面上有撤网捕鱼的声音,觉得饱餐一顿的时刻到了,便冲向水面,张开大口将九保吞进肚里,逃回水底了。儿子在这个时候突然失踪,故亚清楚地知道一定是凶多吉少。他镇定下来,把船上的火镰、火石、火草取出来包得好好的,放进自己身上的包里,然后在船头猛地一跳,全身扑向河水,潜人深深的潭里寻找儿子去了。他从南头游向北头,又从东头游到西头,找了半天的功夫,已经筋疲力尽了,才在一堵石壁上发现一个洞口。他从洞口爬进去,进得越深,洞道越大,弯弯拐拐,一直走了好久,才找到了恶龙盘踞的龙窝。故亚仔细一看,那条凶狠的恶龙正在呼呼大睡,身上的片片鱼鳞在闪闪发光,身边横七竖八地堆着许多人和畜牲的尸骨。故亚再看,可怜的儿子正被恶龙当作枕头,压得扁扁的,已经没有气了。看到儿子惨死的情景,故亚气得咬牙切齿。他顺手搬起身边的几块石头,向着恶龙的头部狠狠砸去。恶龙从巨痛中惊醒,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便从龙窝里冲出,向故亚反扑过来。故亚急中生智,从腰包里掏出火镰、火石、火草,哒哒地敲了两下,火草点燃了,把龙宫烧了起来。顿时,河面上浓烟滚滚,直冲云霄。过了七天七夜,水面上漂起恶龙的尸首,故亚老人也浮在水面。苗家的祸根除掉了,可是故亚却在和恶龙的搏斗中献出了生命。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四面八方的苗家,成千上万的苗族群众纷纷赶到河边向英雄致敬,男女老少悲愤不已,声泪俱下,将老人的遗体安葬在斗篷山下。
为了纪念英雄老人,庆祝苗家得以安居乐业,人们砍来油杉树,造了许多龙船放在江里,学习故亚与恶龙拼搏的精神,几十人一条船,在水面上划了三天三夜,又把恶龙肉割成许多小块,分给大家品尝,让沿江两岸的乡亲们解除对恶龙的恐惧,永远记住故亚老人的深恩。从此以后,清水江一带的苗家,每逢这个时候,都要举行划龙船的活动。天长日久,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船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