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木鼓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佤族的木鼓,约有五尺长,二尺的直径,用一棵大树身制成的。它是佤族人举行宗教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扳族人认为敲木鼓可通神灵。木鼓在过去的战争中还可作为传讯的工具,优族日常娱乐的乐器。佤族人把木鼓视为神物,称它为“梅饶格”即木鼓神,并建有专放木鼓的木鼓房。
凡重大的群众性祭祀活动都在木鼓房举行。每逢要拉鼓时,全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请“巫师”来跳鬼,并宰牛向鬼献祭。伉族青壮年男子都争先恐后去砍伐已选定做木鼓的大树。砍伐前对准大树放二声枪,把树魂吓走,然后才动手砍伐。
砍下树做成大鼓后,把它拉回木鼓房,旧鼓废弃,新鼓待节日时使用。木鼓一般可发出四种不同的声音,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木鼓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青年男女在木鼓伴奏下,载歌载舞,祈求神灵保佑庄稼丰收和人畜兴旺。
木鼓原是佤族原始氏族时期祭祀用的乐器,也是一种祭器。后来,木鼓用作战争时报警、跳舞时伴奏、召集群众议事的工具,后来木鼓慢慢被神化,被视为通天的神器。为此,他们还专门为木鼓修建木鼓房。木鼓房是一间小棚,房顶成人字形,以竹片叠压而成,近似房瓦。房架用牛角叉和竹子架成,无墙壁,内置一对木鼓。木鼓分公母,母鼓大,声音清脆;公鼓小,声音低沉浑厚。
木鼓房实际上就是佤族人的原始寺庙,他们每年播种以前都要副牛祭鼓一次。解放以前,伍族甚至流行用人头祭鼓,这是原始社会血祭的遗俗,十分残酷。那时,砍人头祭鼓是全村寨很大的一个宗教活动,一般是在遇有重大自然灾害或种族村寨间的械斗、仇杀时进行。猎取仇家的人头后,全村寨人敲锣打鼓、鸣枪,歌舞狂欢,把人头送到木鼓房祭台上,供人们祭祀后,就将人头用麻袋包好绑在木鼓屋房顶上。猎到新的人头后,由巫师主持祭祀,再将新人头接进木鼓房,旧人头则放到专放人头的“人头桩”处。在历史悠久的村寨中,人头桩成排成队,阴森可怕,旧时的佤族人却视之为本村寨的光荣。由于这种陋俗,曾给佤族和邻近的民族带来极大的灾难,酿成世代仇杀。1958年以后,这种现象已经绝迹了。
木鼓可一年换一次,也可三四年换一次。木鼓用粗大的树干制成,粗的一端为尾,细的一端为头,将上部的两侧挖空,一对木鼓共挖空四处,由于各处所挖的深浅不同,敲击时就可发出不同的声音。换木鼓时,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动手把树干拉下山,伍族称之为“拉木鼓”。
拉木鼓的活动全程要十多天,场面十分动人。拉鼓的具体日期和所砍之树都要由巫师杀鸡占卜决定。届时,鸣鼓聚众来到所预定的大树下,朝树上方鸣枪以驱树鬼;将大树砍倒后,在树的根部放几块石头,以作供品。第二天,由巫师指挥按所要的长度截一段树干,用藤条绑好后拉回寨中。几乎全村寨的男子都参加拉树,人们手握藤条,在巫师的率领下,边拉边唱,非常热闹。歌词大意是:“我们把木鼓拉回来,砍头剿牛祭你,希望保佑我们庄稼丰收,不受外寨袭击,生活美好,如受外寨欺侮,我们就要进行报仇。”由于木鼓是神器,故必须是直行,遇有障碍便开道,遇有河流则搭桥,拖至寨门口,放在通往寨中的路口。第三天全寨人休息,以示庄重。第四天,人们先要将一个鸡蛋摔在大树干下,并烧熟几只老鼠供奉,祈祷一番,再拉到木鼓房。
木鼓安全到达后,要剽牛大祭。祭时一人用剿子从牛的背后刺入牛的心脏,将牛肉分割,在场的人每人一块,牛骨和内脏归巫师;下午再剿一头黄牛犊,取肝卜卦。
第五天,全寨人休息,以示虔诚。第六天开始,由一个铁匠、五个木匠,用六天时间挖空木心制成木鼓,祭祀后将木鼓供人木鼓房。
当上述事宜结束后,全村寨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尽情歌舞,夜深才散。
剿牛是拉木鼓节的又一主要活动。剿牛的前一天,主刀人要磨好刀,并盛装。剿刀约长八十厘米,锋利而细长,接上一根二、三米长的木棍或竹杆作刀柄。第二天,将牛拴在房前的空地上,有些地方把牛拴在寨门口的一棵大树上。这时,整个低寨一片沸腾,男女老少站在四周观看这最精彩的一幕。主刀人作好了准备,突然拿着长刀朝着牛肩脾骨的中间,猛地扎下去,牛当场倒毙。据说,这一刀必须要扎得快而准,穿透牛心才行,不然其他人会笑话的。倒毙牛肉,全寨人人有份。过去,佤族地区以刽牛多为荣,要把牛头骨积累起来,悬挂在自家门口,以显示富有。建国后,为保护耕牛,佤族剿牛活动已不多见。跳木鼓舞,甩长发,成为佤族文娱活动的一个特色。
佤族信仰多神,宗教活动频繁,节日庆祝和宗教活动往往密不可分。拉木鼓节既是佤族人民最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又是他们祈求神灵保佑,获取丰收的一个庆祝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