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水族敬霞

听从霞神的劝告溯流迁徙

  水族历史研究表明,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人的一个支系。从水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考察,水族还保留有不少骆越人的遗俗。水族的民间传说《霞节的由来》也间接反映了水族从骆越母体分流迁徙的场景。据说,水族原来居住在一处叫隔鸟河的地方,当时还没有民族之分,人们和睦共处,一直靠捕鱼为生。后来人口增加,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少。一天,一位长者又到河里捕捞鱼虾,他捞了很长时间,除了捞到一块石头外什么都没有捞到。他把这块石头扔掉后,又到别的地方去捕捞,结果还是捞到这块石头,老人觉得很奇怪,仔细端详才发现这块石头形状与众不同,很像人形。于是他把石头带回家给大伙看。突然,这块石头开口说话了。它说:“现在你们靠捕鱼已经不能维持生计,大家必须分头各奔东西,迁居到其他地方,才能生存下去。”人们听从了石头的话,分头离开了隔鸟河。水族的祖先顺着河往上游迁徙,找到了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鱼虾丰富的好地方,过上了富庶的农耕生活。12年后,人们都很怀念故土,不约而同地回来看望,结果发现隔鸟河已无影无踪,人们见面,已互不认识,原来大家的衣着不仅各式各样,而且所说的话也不一样了。为了感谢石头的指点,人们决定每隔12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典,把这块石头当作水神来供奉。于是就形成了敬霞节。

  《霞节的由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水族从骆越母体分离出来的情形。这个传说至少提示我们:一、水族的祖先原来靠捕鱼为生,这与古代越人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同;二、水族的祖先与其他同源于骆越人的部落原来都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语言一样,穿着一样。都是骆越人的支系。三、由于人丁繁衍,仅靠捕鱼已无法谋生,人们才从骆越母体中分离出来各奔东西,最终才形成语言服饰互异的不同的民族。四、迁徙之后,人们生产方式已从渔猎生产转向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雨水的多少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丰歉。所以把石头当成水神来崇拜是自然而然的事。古代求雨的祭祀活动称之为“雩祭”。“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纵观水族敬霞节的各种活动内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祈雨。

  这与古代的雩祭如出一辙,别无二致。

敬霞尚猪

  水族敬霞节的具体时间也要根据《水书》来确定。一般都在水历的九、十月间的酉日或辰日进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年限间隔。短的二三年一次,长的6年或12年才举行一次。敬霞节实际上是一种重大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敬霞活动已基本废止。但由于敬霞内容怪诞离奇,场面壮观,规模宏大,祭祀霞神更是神秘隐蔽,给人深刻的印象。所以虽然敬霞已中断数十年,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是记忆犹新,津津乐道。1997年夏天,为把水族敬霞节作为民俗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的资料保存下来,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专门组成摄制组前往九歼地区拍摄水族敬徽节的全部过程。在当地政府和水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重现了消失已久的原始神秘的敬该活动场面,抢救了水族这一珍贵的民俗学、民族学和宗教学资料。

  敬霞活动的开展,有其严密的组织,这种组织被称为霞组织。霞的组织一般由12个村寨组成,每个村寨就是霞组织的一个单位,称为“股”。每个霞组织都由寨老担当负责人,负责对敬霞活动的组织、筹备、协调工作。敬霞活动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均由各股筹措均摊。如有的股负责喂养祭祀用的雄鸡,有的股负责准备竹编的大祭桌,有的股负责搭建祭坛等。霞组织的各股之间往往还有血缘关系,平常相互之间还有互助的义务。如果哪一股有事,其他股都会出面相帮,特别是受到外姓异族攻击的时候,股必然一致对外,共同御敌。

  敬霞实际上就是供祭一块外形与人体形态相似的石头。这块石头又被称为“被石”

  或“霞神”。敬霞节中的敬霞(石)活动有敬真霞和敬假霞之分。敬真霞(石)要秘密进行。这是因为人们笃信,只要哪个地方得到霞石,就会得到霞神的保佑。相反,失掉霞石,今后就会多灾多难,农业生产就不会有好的收成。所以平常霞石都被埋藏在地下,不让其他人知道,以防止被盗意外的发生。敬真霞的时间大多在敬霞活动的前一天深夜,参加人员只有各股寨老和水书先生。到时,悄悄将真霞石挖出,在它的前面摆上酒、肉、豆腐等供品,由水书先生念上咒语祭祀一番,最后用几斤酒淋到霞石上,再将霞石重新埋人地下,如果觉得原来埋藏霞石的地方不安全,还要另选地方埋藏。祭真霞的仪式到此结束。敬真霞的祭祀仪式要比敬假霞简略得多。

  敬假霞的全部仪式都是公开的,场面热闹,规模庞大。敬霞的地点多选择在水井(霞井)边和稻田边进行,搭建的祭坛犹如一个大舞台,前面插有一根竹竿,其顶端挂有一只装有公鸡的鸡笼。祭台中间摆放大祭桌,祭桌的两侧各设六个用树叶铺就的供品存放点,这是各股用来摆放供品供奉霞神的地方。供品主要有猪肉、鱼、糯米饭、酒和豆腐等。

  当主祭者宣布祭典正式开始时,众人高呼,鞭炮齐鸣,鼓声阵阵,欢声雷动。然后由执坛的水书先生致敬霞的咒语,咒语念毕,举起酒杯把酒泼洒在地上。这时主祭者高声喊道:“霞尼某(即霞母猪)人场。”只见两名身穿白衣的年轻后生一前一后走进祭堂前的稻田中,一位在前面抬着一头母猪,另一位在后不时用松针乱捅母猪的阴户,母猪痛得“哇”、“哇”直叫。有的甚至把母猪放到稻田里,然后趴到母猪身后做人猪交配动作,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然后,人们纷纷抓起田中烂泥扔过去,不一会,这两位年轻后生的全身上下都沾满了泥浆。这两名后生突然丢开母猪向人群冲去,受到惊吓的人们慌忙四处逃避,要是躲避不及,身上被泥浆站污,也不许责骂他们。

  这一活动结束后,接下来是类似占卜的逗鸡叫,因为敬霞成功与否要通过雄鸡是否啼鸣来作判断或检验。水书先生念过咒语,然后由负责提供雄鸡的那一股派人出来学鸡叫,直至把站立在祭坛前竹竿上的公鸡逗叫为止。这时,主祭者立即宣布:“天鸡已叫,雨水即到,请大家摘下帽子、关起雨伞,迎接霞神送来雨水。”如果此时真的下雨,则认为此次敬霞圆满成功。

  敬霞的最后一项活动是以酒敬霞,直至霞神醉倒为止。这里敬的霞神自然是假霞神。

  假霞神是一块长约40厘米的石头。所谓给霞神敬酒,就是先把视为霞神的石头插在泥土上,然后让各股把酒抬来,用水瓢舀酒从头而下不断浇灌霞神,直到酒把妓神下面的泥土泡松甚至冲走,霞神失去支撑力而倒在地上后,才认为霞神被醉倒了。霞神醉倒,表明霞神愿意停留在这个地方,仍然护佑当地百姓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时众人欢呼雀跃,互致祝福之辞,并举行对歌活动以示庆祝。这歌声既是娱神,又是乐人,使节日的气氛达到高潮。晚上,各股将酒、肉、豆腐等供品拢在一起打平伙(聚餐),欢庆敬霞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敬霞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包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成份,人们相信对待霞神,只要虔诚地敬奉她,必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霞神定会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敬霞节不仅是水族地区最奇特的原始宗教活动,也是水族地区典型的宗教节日。

  水族敬霞活动,以母猪为交靖对象不是随意的选择。这与水族农耕社会崇尚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母猪有极强的生育能力,在所有家畜中每胎产惠率最高,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加之在地支中,猪为“亥”,亥作玄武,主阴属水。水族甚至把母猪视为雷神的化身。而求雨要“闭诸阳,纵诸阴”①,母猪当然成了祈雨巫术最理想的动物。水族的其他地方敬霞也有用黑猫溺死于水中求雨的。在这里,以黑猫黑狗替代母猪,可谓异曲同工。因为水族常以猫作为虎的代称,龙虎相斗,犹如水火不相融。把猫溺死于水中,实质上是以虎祭龙,祈求龙王爷降下雨水确保农作物丰稳。

等额猪肉献祭

  敬霞的供品由各个组织(股)负责提供,其中猪肉是必不可少的。猪肉的数量有讲究,一般每股120斤。猪肉摆上祭台之前,各股敬霞的猪肉重量都要经过严格的过秤核实后,才能摆上祭台,任何股都不能搞特殊,绝对不允许有超重多献现象的发生。人们认为,如果所供奉的猪肉多于其他股,霞神会根据所献猪肉的多少来决定雨水的分配,多献者多得少献者少得。雨水不均匀,农业收成就会受到影响。

  水族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不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且也平均分配劳动果实。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水族这种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已逐渐淡化,但并未完全消失。至今水族地区在狩猎的时候,仍保存有“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遗风。意思是说,打到猎物时,即便是路人看到也要分一份给他。这是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劳动所得的一种延续。敬霞的猪肉重量必须均等,生怕霞神偏心给祭品丰厚的村寨多施雨水。因此,为了避免雨水分配不公的出现,确保雨水的平均分配,等额猪肉献祭的原则就必须严格遵循。显然,水族敬霞中以等额猪肉献祭的习俗也是水族原始社会时期平均主义思想的遗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水族敬霞  水族  水族词条  水族敬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