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民间舞蹈的类称,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它原为模仿田间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既有表演性,也有自娱性,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喜爱。历经酒泉人民世世代代继承、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地摊到舞台,逐步形成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酒泉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练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秧歌队伍遍及酒泉城乡,扭秧歌成为酒泉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既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
酒泉社火表演中,“ 秧歌子” 很有地域特征和代表性。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酒泉流传已有千余年历史。酒泉地域辽阔,自两汉移民实边,魏晋相继,延至明、清两代,仍大量向河西移民,尤以山陕之人为多,民风中也有山陕之风,故其文化自有陕西特色。
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打击乐的大堂鼓领先,伴以勾锣、铙钵等。酒泉的秧歌舞,动作简单易学,但从整体舞蹈来看,却构成了古朴典雅的风采和西北特有的韵味,非仔细观察,不能得其中情趣。俗谓“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酒泉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数十人,多时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需要手持相应手绢、伞、棒、鼓、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伴奏下尽情舞蹈。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彩绸,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 扭” ,所以也叫“ 扭秧歌” ,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 十字步” 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扭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