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酒泉社火

  社,即土地神,“社”字由“示”和“土”组成,乃为“祭土”之意;火,即火祖,也就是传说中的火神。因此,社火也就源于人们在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而产生的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因古代社火排练和演出时都要放火,名曰煨火,因此又称为社火

酒泉社火的起源

  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中就有“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集社燃火”,群歌群舞化娱乐的形式出现,但又和生产劳动紧密相连,除了表达人们在劳动收获后的庆贺欢乐心情之外,还有祝愿在新的一年中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善良心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不断增添演唱内容,不断改进表演形式,社火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有音乐、有舞蹈、有歌唱、有地方小戏的综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

  关于酒泉社火的起源,源自于一个“护清官”的民间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清官叫庄王。由于奸臣陷害,皇帝降旨要将庄王满门抄斩,百姓闻讯后,便将庄王全家化装,混杂在社火队伍中逃出城外,庄王一家由此得以幸免。其时,正值正月十五闹元宵,因而留下了每年春节办社火的风俗。

  酒泉社火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狂欢舞蹈。原始社会的渔猎时期,每当氏族部落与群兽激战,在猎获大量牲品饱餐之后,便自发地作群体狂欢舞蹈。此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很自然地便形成了比较有规律有节奏的统一舞姿,逐步演化而来。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散居于敦煌、酒泉一带游牧。嘉峪关黑山岩画中:头戴尖尖帽,身穿大皮袄,排成单线长排舞蹈队的群体舞蹈,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西部少数民族典型的舞乐景象的真实写照。

  社火传入酒泉的史料记载,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是,社火传入酒泉的渊源我们却大致可以追溯到汉代。众所周知,自西汉开辟河西、初置酒泉郡,移民实边,就开渠引水灌田,当时社火就与水利灌溉渠道有着紧密的联系。据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记载,汉代酒泉就以渠坝为系统、以沟为单位,各建春社,如某某沟春光社、灯光会、社火会等名目,一社一伙,故名“社火”。因此,汉代实行的移民屯田,在推动酒泉历史第一次大开发的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以传入,社火自然也应在传播之列。自此,社火开始在酒泉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西汉以后,社火在河西一带的凉、甘、肃、瓜、沙五州皆有,又被称为“河西秧歌”,而以酒泉地方最为兴盛。其作用,一是祭祀天公地母和地方神灵;二是锣鼓喧天驱瘟疫,逐妖邪;三是走村串户,增进人与人之间、村社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社火成为古代每年春节期间为了活地脉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秦汉、魏晋时期的“秦汉伎”,隋唐时期的“西凉伎”,酒泉发现的古墓壁画中的舞乐伎足以为证,且一脉相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一诗就是一例。他描写了中晚唐时期,河西陷于吐蕃多年,有表演者为西凉人(即河西人)以“狮子舞”的形式,在长安等地卖艺演出,舞蹈结束时,狮子抖毛直立,大声悲呼:“凉州失陷已经多年了,你们知道吗?”呼吁官军起兵收复凉州,也反映了当时驻防官军贪享安逸,无人起兵救凉州的腐败情景。又如张星烺主编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记载:明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下旬,西域哈烈国王沙哈鲁派其子阿哈马及使者盖耶素丁来中国进贡,行至玉门古城(今酒泉玉门市赤金一带,即汉代玉门县城)留宿,玉门人开欢迎晚会招待外宾,演出节目中就有“鹬蚌相争”、“拉骆驼”等,表现了当时酒泉人民文化生活的现实性、多样性、寓言性和地方特色。

  近代,酒泉一带大规模的社火表演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据《肃州志》记载:“元宵佳节,张灯五夜,游人瞻灯,盈街塞巷,各铺户中,铙钹喧天,烟火花炮,热闹非常。”“二月初二,土地神生辰,夜市张灯,白昼间,各铺户作台歌数十台献于土地神之前,游街穿巷……”由此可见当时酒泉春节期间社火表演的盛况。当时,在重大节日喜庆时,酒泉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其中就有社火沿街歌舞的传统,俗称“唱秧歌”或“耍社火”。光绪初年,著名诗人尹绍萃在《唱秧歌》诗中对社火盛况作了详细生动的描述:

  “粉头花面舞婆娑,浪语风言信口哦。莫笑诗粗形态丑,沿街犹自看人多。”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大都由“行帮”组织,表演形式有高跷、低跷、旱船、太平车、舞狮、龙灯、鹤蚌相争、打鬼路、张公背张婆、抬歌、挠歌、扭秧歌等。从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连续三个晚上,社火队一个接一个地上街,围绕官衙、商号门前的旺火堆耍舞,官员和主人要拿出烟茶、糖果招待,放一串鞭炮,算是对表演者的慰劳。然后,社火队在鞭炮声中又前呼后拥地移往别处。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不仅要垒旺火、耍社火,而且昼夜唱戏、放“灯火”,四乡农民都要进城看“灯火”。

酒泉社火表演

  酒泉社火的演出时间,一般分为两期:第一期是从正月初二“出行”后,至元宵节约半月时间;第二期为二月初二,主要是供奉田园土地之神,人民盼望丰收,城乡都举办社火,张灯结彩,奏乐鸣炮,扭秧歌酬神、禳灾、村社联欢。

  据传,过去社火在每年春节前腊月期间开始排练,在排练时先由一位老者用麦草在排练场地中央放火,焚香、化表、燃蜡,然后方可开始排练。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社火队伍全部穿戴化装进行彩排,在村庄主要地段巡回演出,俗称“扫街”,完备之后所有人员均围火而转,由老者宣布停练。春节过后,正月初八开始正式表演,俗称“装身子”。开始时仍然由老者放火、煨火,在表演场地的中央和东、西、南、北方都要放火,谓之五方大祭(吉)。社火队伍所到之处都要燃火迎接,待社火队伍过火堆之后,接待者要焚香燃蜡,鸣炮欢迎,而后才可进行表演。表演完毕仍由接待者在社火队伍走出表演场地后要放火,谓之“谢火”。

  社火一般于年前腊月十五开始排练至腊月二十三停练,次年正月初八开始演出至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日由老者宣布停演,二月初二再进行表演,名曰:闹土地。这一天表演完毕后,其队伍在排练地仍由老者放火,所有演员、道具都要以火相烤,然后便将全部道具进行火焚,由老者用酒沿排练地祭酒,名曰“谢身子”。社火的整个程序为:排练、表演、谢身,每个程序要有火,因而谓之社火

  酒泉社火表演仪式十分隆重,且有很多讲究。

  酒泉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表演时,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其表演有说有唱。其说唱形式分为自唱、点唱、边舞边唱、对唱、边说边唱等。

  说唱内容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对神灵的祈求,对官府的奉承、希望;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的愉快心情;有唱自然景象和一些吉利话语;也有唱古诗词,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

  在表演形式方面,酒泉社火主要有大场子、小场子、作场子三种。演出时,由膏药匠带领,通过摇动手中的铃子来指挥队形变化。

  开场时,先由膏药匠唱一段吉祥颂词,如:“太阳出来照西海,西海现出观音来,招财童子两边站,利市仙官紧跟来。”膏药匠的唱词多是即兴创作,根据表演场景临时编词,例如:“这个地方好地方,新打的庄院四方方,人丁兴旺财源广,一年能打万石粮。”全是吉利诙谐的词语,讨得观众欢喜。膏药匠唱过,一阵锣鼓喧天,接着大场子开始表演,变换着各种队形,其间又穿插着高跷表演,演唱民间小调,还有一个“打搅儿”的出来说几段逗笑的快板,气氛十分热闹。

  酒泉社火的乐器有大鼓、大锣、小锣、手钹、三弦、二胡、唢呐。

  社火队以秧歌为主要阵容,固定角色有领舞的老者(膏药匠)、四鼓、四花、四棒槌、书童、媒婆、末末子、大头和尚等。随着时代的变迁,酒泉社火的内容逐渐丰富,不仅有高大头娃等,同时也增加了耍龙、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和打花棒等,逐年活跃。

酒泉社火种类

  社火表演的种类繁多,有20多种,仅目前没有失传的就有地蹦子、扭秧歌、游旱船、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鹤蚌舞、张公背张婆舞、倔驴舞、跳芯子、驭竹马、霸王鞭、大头舞、摆锣鼓阵、福禄车、二鬼打架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酒泉社火  酒泉  酒泉词条  社火  社火词条  酒泉社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