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阳节,民间又称端午节,古称重五。“端”即“初”解,即五月初一为“端一”,五月初五为“端午”。农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古人也常把“五日”写成“午日”。“端”既是“初”意,那么五月第一个初五,也就可以称为端午了。也由于“午月”和“午日”两个“午”重复,故古称“重午”或“重五”。又因古人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也可以称作“端阳”。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纪念二千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精于诗词,在楚国官居三闾大夫,深为其时的楚怀王器重。但却遭奸臣靳尚等人进谗,于是作《离骚》一书,希望怀王感悟。及至襄王时,又遭谗被谪于江南,三年不得复见。屈原心灰意冷,于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而死,以明心志。楚国人怀念这位贤臣,于是将五月初五定为民俗节日。
佛山地区端午节习俗十分丰富:
龙舟饭
民间端午赛龙舟习俗最热闹的除了“游龙”和“赛龙舟”外,食“龙船饭”是端午节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请龙头”后,大家兴高采烈来到祠堂或地堂食“龙船饭”。旧俗一年一度的“龙船饭”只有男丁才能入席,妇女是严禁入席吃龙船饭的。建国后,男女平等,一改旧俗,全村无伦男女老少均可入席,就连来赠庆看热闹的亲朋好友都可围座吃龙船饭,各镇村还以人多吃龙船饭为乐事。过去,端午节大清早,男子汉们忙着装扮龙船,妇女则准备做龙船百家饭。龙船饭的菜式,过去多是节瓜煮猪肉、冬瓜虾米粉丝、大头菜、炒白豆、萝白干、青菜汤。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龙船饭有八九碗佳肴,全村男女老少实行“一支烟囱”(由村民委员会统筹)齐吃龙船饭,各家亲戚朋友、海外游子及港澳同胞,济济一堂,共度盛会。南海叠滘乡还流行端午节小孩讨吃百家饭的习俗。端午节傍晚,各坊的晒谷地堂都摆上数十围甚至上百围的龙船饭,人们席地而坐,饮酒欢宴。这时,母亲带着孩子到龙船会要百家饭,民间有孩子吃了端午节百家饭可快高长大之说。传统风俗规定妇女禁止踏上龙船,更不许参与赛龙舟,就连妻子怀了孕的男子汉也得回避,有“女人上龙舟,龙舟会翻沉”之说,故女人和小孩只有在岸上观看,为挠手们助威,因而民间流传“老公扒龙船,岸上老婆睇(看)”的俗话。洗龙舟水,是民间端午习俗,扒龙船的挠手们赛龙船后,都以江河水洗澡洗面,俗称洗龙舟水。端午节更是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孩子们不仅为赛龙欢呼呐喊,还在河涌两岸尽情借洗龙舟水嬉戏玩乐。而不少人家即使不靠近河涌,在端午当天也吸取井水为小孩洗身擦面。故老传闻,端午洗过龙舟水可精神爽利,身体健康,小孩无病无痛之说。
食粽和食五色豆粥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据《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注:角黍,粽子的古称) 。”其源由一说是:屈原投江后,人民追之不及,又恐鱼儿吃了他的遗体,于是用竹壳包裹食物投入江中,鱼有了食物,便可保住屈原遗体。这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又有宋代刘敬叔《异苑》载: “粽子,屈原姊始作,五月以竹筒贮米,投水祭屈原,后人或以之祭祖先。”节前,家家用冬叶包粽子。佛山的粽子多式多样,咸肉粽、裹蒸粽、豆沙粽、枧水粽;有咸的、甜的、大的、小的。粽子的式样有长角、方角、长条、包裹形等等,大的如盘碟,小的仅一口。端午节午后,全家吃粽子及五色豆粥(五色豆即红豆、赤小豆、绿豆、黄豆、黑豆,有清热除湿,健脾的功效)。
驱邪保平安
佛山各区端午节,除竞渡与吃粽习俗外,还有挂蒲燃艾、饮雄黄酒、挂钟馗像、贴午时符等俗例。这一天,家家户户驱邪毒。端午前一二日,街上便有菖蒲草、龙船花售卖。端午日,户户大门头都挂一束菖蒲草、龙船花。正午12时,家家挂钟馗图、贴午时符。杨慎《外集》云: “钟馗即终癸,其后误为钟馗,俗画一神像贴于门,手执椎以击鬼,遂相传钟馗好啖鬼,又作钟馗图,是钟馗之名,由来已久,特古人以除夕,今人以端午,考其用意,自亦相同耳。”午时符是在一张黄色的纸上写上“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几个字,然后点燃艾枝,将屋里屋外各处熏过。晋《风土记》云:“采艾悬于户上,以蠲毒气。……以艾为虎形,或剪綵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其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李时珍《本草纲目》云: “菖蒲气温味辛,功能解毒杀虫。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炙疾病,雄黄能杀百毒。”岭南气候温湿潮热,自古多障气,端午时节,从初夏转盛夏,正是虫害盛发期,民间于端午熏艾,挂菖蒲,驱蚊虫,除五害,祈求一年没有蛇虫鼠蚁困扰,保人畜平安。是良风淳俗之一。此外,还有给小孩挂香包,也是驱邪毒的习俗之一。香包,是用布缝制成“小童抱金瓜”、“寿桃”、“金钱”等等形状,内装香术、沙姜粉(驱风除毒的中药材)。正午时分,长辈十分庄重地将香包挂在小孩子胸前。据民间传闻,小孩端午挂香包,可防蛇虫,无病无痛,快高长大。挂蒲燃艾、挂香包等端午习俗,在佛山各区农村仍有沿袭,近年,在市区已渐式微。
号猪仔
“号猪仔”是用红硃砂在孩子的印堂正中点一圆印。“猪仔”是父母给孩儿的爱称,据说把孩子称为“猪仔”、“狗仔”之类的贱名,孩子便能粗生粗养,健康成长。民间认为自己亲手给孩子作了记号,孩子就是自己的,可保不会夭折,因而佛山民间向来都沿此习俗,父母在端午节当天正午,郑重地用红朱砂给自己的孩子点一园印记。端午当天正午12时,小孩都乖乖地让父母“号猪仔”。近十余年,除农村仍保留此俗外,城市的新一代年轻父母,已少有沿袭为孩子号猪仔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