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邯郸春节

  春节,就概念而言,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阴历年,也叫年。所以,过春节也叫过年。这种称呼方法不仅邯郸有,举凡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以及旅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也基本上都使用这个称呼。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邯郸民间最喜庆、最浓烈的一个节日。

春节的由来

  按照我国农历的习惯,正月初一是“年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所以从古至今有多种称呼方法,如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以及端日等。关于春节的来历,在民间有多种说法。

  其一是说,“年”的最初概念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有了好的收成,是免不了要庆祝一番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据文献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欢度丰收的习俗。

  其二是说,“年”的最初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其三是说,“年”的概念来源于一种民间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体大如牛,独角长尾,长着血盆大口,行走如飞,经常出来祸害人类及牲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世间万物的和谐生长,天神对“年”进行了制裁,把它锁进深山,一年只允许出山一次。据说有一年的农历三十,“年”

  又出来为害,它到了一个地方,结果被门口高挂的大红灯笼吓跑了;又到了一个地方,结果又被门口张贴的大红对联吓跑了。人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每年都在年三十这一天披红挂绿,挂灯笼,点炮仗,穿新衣,点旺火,“年”再也不敢来了,人们都度过了过“年”的这一难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过年的习俗,进而访亲问友,邻里道贺,互祝新年,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化来。

  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多认为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应该来自农业,人们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称:“‘年’,谷熟也”。

  《说文解字》也记载“年”是指“熟谷”,在甲骨文与金文中也是农作物成熟的形象。由此可见,春节和年的形成与原始农业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夏历的出现和形成也对年和春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一般认为,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其中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和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旧)历年。

  在邯郸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结束,历时二十多天。其中以除夕夜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正月十六为尾声。春节期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可谓万家灯火,普天同庆,人们除旧立新,祭祀祖先,迎祥接福,祈求丰年,是时,天降祥瑞,地生平安,五福临门,春光满园,生生一个天上人间,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里,享受着生活的美满。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间,和谐、幸福、吉祥都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祈祷着永远的年年岁岁,永远的平平安安!

春节的传说

  春节邯郸人民长期持守的一个传统性节日。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个节日世代传承,兼收并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征的风俗习惯,也出现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守岁的传说

  在邯郸地区的许多县市都有守岁的习惯,也叫除夕守岁。所谓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年三十)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来临,也有的地方称谓“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由来,依然和我们前面讲到的“年”这个怪兽有关。

  据传说,“年”被锁进深山后,每年出来一次,而且都是在晚上,破晓后就走了。因此,人们都把这一夜视作关口来熬,并且想出了一系列的对付办法:每到这一天的晚上,人们除了挂灯笼、贴对联之外,还要祭祀祖先,祈祷平安。是时,牛羊入圈,户门紧闭,做好安全防范。同时,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用餐。一面喝酒吃饭,一面预防灾害,直到东方之既白。时间长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在邯郸地区比较普遍。

  有人认为,守岁这种现象兴起于南北朝,并有不少的诗文为证。有道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可以想象,是时,每家每户蜡烛飘红,油灯闪亮,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吉祥的呢!还有什么难关不能度过呢!

扔愁帽的传说

  在邯郸市流传有仍愁帽的传说。仍愁帽,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帽子扔掉,一般选择在夜深人静之时进行。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在睡觉前,都把头上带过的旧帽子、旧头巾悄悄的扔到大街上,而后有人把它打扫到一个角落里,到正月十五晚上烤火时再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新一年的惊喜。这是一种很奇异的文化风俗,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相传,这一习俗开始于秦朝初年。之前,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等,秦赵两国之间曾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不仅使赵国的军队损失殆尽,其城池最终也没有能维持多长时间,不久便灭亡了。秦军攻入邯郸后,不分男女老少,大肆烧杀抢掠,屠戮人口,因此,不少士人、商人等扔掉身份象征的帽子,当作一般老百姓四散逃命去了。

  秦朝统一中国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同时,为了显示大国礼仪,规定了统一的士服饰帽,还有商服商帽等。对此,原来赵国的人臣们自然不能接受。于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都把秦朝规定的帽子扔到大街上去,以泄心中的愤懑,结果有一些人惨遭杀害。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他们后来改变了斗争的策略,于是就选择在每年的除夕之夜,以辞旧迎新的名义,把帽子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的晦气,扔愁帽,迎新喜。对此,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细想起来这种习俗在邯郸沿袭已经有2000多年了。不过,现在知道这种习俗的人已经不多了。同时,也很少看到有哪些人在大街上扔愁帽。不管是出于城市文明的需要还是冬天天冷的缘故,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

万年历的传说

  在邯郸的许多县市,还流传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到春节,很多家庭都购买万年历。那么,什么是万年历呢,由此又流传着什么传说呢?

  万年历,顾名思义,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要想追寻春节和万年历的由来,故事得从远古时代的西周说起。

  相传,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壶,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

  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地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这使万年十分惊喜。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也常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而感到苦恼。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壶去觐见天子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觉得万年说得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过了一段日子,祖乙派人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听说万年创建历法已成,祖乙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又经过了许多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呈献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国君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的时候挂上日历,就是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也有人说,人们在过年时悬挂上寿星图,也是为了纪念万年。

  这说明,举凡为大家做了好事的人,大家都不会忘记他。这些传说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了众生的淳朴感情,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贴春联(门神)的传说

  在邯郸流传的过年的各种传说中,社会影响最大的、最广泛的应该是有关春联的传说了。每当新年临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贴春联,热闹、喜庆、祥和荡漾在村镇城乡。关于春联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说是在风景秀丽的度朔山上有一片桃林,在一棵很大的桃树下有两间青石屋,石屋里住着兄弟俩,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兄弟俩力大无比,雄狮见他们低头,恶豹见他们瘫软,猛虎为他们守林。兄弟俩就出生在这片桃林里,父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兄弟俩相依为命,靠吃野桃长大,因此对这片桃林特别有感情。天旱了,他们挑泉水浇灌;生虫了,他们就很用心地去扑捉。工夫不负有心人,这片桃林结的桃子又大又甜,尤其是石屋旁的那棵大桃树,果子格外大、格外甜。人们都说这大桃树上结的桃子是仙桃,吃了这桃子能延年益寿,成仙成神。

  在度朔山的东北位置,有个野牛岭,岭上有个野王子,他有些笨力气。

  仗着人多力大,占山为王。野王子吃人心喝人血,无恶不作,害苦了当地百姓。野王子听人们说度朔山上有仙桃,吃了就可以成仙,他便立即派人去摘桃。来人到了桃林边,命兄弟俩献仙桃,兄弟俩冷笑道:“这桃只送穷人不贡王。”便把来人赶下山去。野王子听了手下人禀告,气得哇哇大叫,亲自带人冲上度朔山。兄弟俩带上守林虎迎战野王子。一场恶战之后,野王子大败逃回野牛岭。此后,野王子想仙桃想的发了疯,脑门子上平添几道沟,终于想出了一个坏主意。

  一个风大天黑的晚上,兄弟俩在石屋里睡得正香,猛然听到外面有响动,忙起身冲出石屋。只见眼前几十个鬼怪嚎叫着向兄弟俩扑来。兄弟俩毫无惧色,但见神荼手提桃棒迎上去,郁垒手抓苇绳跟在后边。哥哥前边抓,弟弟后边捆,转眼工夫,几十个鬼怪全被抓住喂了守林老虎。原来这些鬼怪都是野王子和手下人假扮的,本想把兄弟俩吓跑,哪知道毒计不成反而丧了性命。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上山来感谢神荼兄弟俩为百姓除了害。

  后来兄弟俩去世后,人们传说他俩成了仙,上了天庭,老天爷命他俩专门惩治恶鬼。因为桃林是神荼兄弟种的,能驱鬼辟邪,所以,从这以后,每逢春节,人们便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像,用来镇妖避邪。可能是雕刻太费事,也可能是雕刻需要技艺,以后这种雕刻形式又被“桃板”所代替,也就是直接在桃板上画像。以后进一步简化,只是在桃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直接悬挂在门子的两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桃符”,有道是“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大概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春联了。

  也有一种传说,与此略有不同。说是《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与桃木之间的种种传说。于是,从那以后,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除此以外,在邯郸还流传有这样的一则故事。说是唐朝以后,每逢春节,人们除了在门上张贴以往的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以外,人们还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大将当作门神。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宫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臣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直到五代的时候,有个叫孟昶的人,在“桃符”上题了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挂在了门的两边。这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我国第一幅对联。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之后,曾下令:除夕之日,各个公卿士庶家门上都要加贴春联一副。这时的春联已经写在了红纸上。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张贴。以后,过年贴春联便成了我国人民的一种风俗习惯,一直传到今天。

春节的习俗

  在邯郸,有关春节的习俗不甚相同,既有“十里地改规矩”之说,也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语。更何况邯郸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距离遥远,而且四周与三省为邻,其民俗面貌自然不可能划一。但总体来说,也有一些相同的习惯。

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这种习俗大约开始于尧舜时代。其实,笔者认为,这种年代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证,而且也没有科学性。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般地说,进入腊月后,北风凛冽,天冻地寒,万物已经不再生长。此时正值农闲时节,人们已经有了较为空余的时间。为了下一年的丰收,也为了有一个祥和的新年,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喜迎新年。是时,千家万户、村镇城乡一片喜迎新年的景象。盥洗炊具,打扫门窗,把春光迎进庭院;同时,掸佛阴霾晦气,疏浚明渠暗沟,开通四面八方,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种习俗,在邯郸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只是各县开始的时间不一,清扫的内容也多说多样,但本质如一。

贴春联

  春联在邯郸叫门对,对子,也叫对联、楹联。在许多地方,已经没有了春帖、桃符等的口语习惯,而且也没有了“桃符”、“桃板”的习俗。代之而起的是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对联等文化现象。

  是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村村巷巷、府府院院、街街道道,都要精选一副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祥和欢乐的气氛。就是一年忙碌、不得闲暇的邯郸市委、邯郸市政府的大门也都贴上了喜庆的对子,和老百姓一起共度这万家灯火、普天同庆的时光。市委书记亲切地看望离退休的老同志和普通的市民百姓;市长也走村串户,与普通老百姓共叙家常。老人祝福孩子,孩子祝福尊长,偌大的一个邯郸市,沉浸在了幸福之乡。

  在邯郸,春联的种类比较多,形式也多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们撰写的楹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到过邯郸的人都知道,邯郸的楹联兼具诗、词、曲、赋等文体的特点,把汉字的声、形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邯郸人看来,名山大川、亭阁楼台、园林景观、大千世界皆可入联,都可以把人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和万千情趣表现出来。这种文化经过长期地演变和发展,已经深入到邯郸人民的生活中,并为各个领域的人们所喜爱。

剪窗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邯郸的县、市、区一直流传有春节剪窗花的习惯。每当春节来临,人们便用一些彩色的纸张剪出各色各样的图案,喜庆新年。纸张一般以红色、绿色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汉字剪纸,如招财进宝、双喜字等;也有一些动物剪纸,如传说中的龙以及一些瑞兽等;还有一些植物剪纸,像松、竹、梅等;还有一些人物剪纸,如神话传说中的一些人物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等,不一而是。

  在邯郸,剪窗花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因为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人们一般称为“窗花”。随着一张张窗花的贴出,幸福荡漾在人们的心中,欢乐洋溢在人们的脸上,不仅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同时也把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

贴福字

  邯郸人对幸福的理解有着自己的认识和习惯。春节来临之时,人们在贴对联的同时,不少人还要在大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的贴法有两种:一是正贴,二是倒贴。正贴就是保持汉字的原来形式,工工整整地贴在墙壁上;倒贴就是把福字上下颠倒过来,借以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在邯郸通常被认为是幸福、福气、福运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买年画

  买年画是很多邯郸人在过年时采用的一种庆祝形式。是时,人们把买来的各种年画悬挂于屋内,给家里平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例如《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把整个屋宇变得五彩缤纷,瑞气盈门。在邯郸,这种年画最初以木板年画为主,以后逐步演变为多种形式。同时,在内容上也有一个变迁的过程,最初也是以门神、财神等为主,以后才逐步发展成现在盛行的模式。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习惯和淳朴的思想感情。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邯郸市里的许多人家在过春节时已经没有了买年画的习惯,乡村的这种买年画过年的形式也在逐步减少。

燃爆竹

  俗话说“开门爆竹”,这在邯郸已经是一种持守多年的习惯。饭店开张、商店开业、工厂开工以及各种喜庆婚丧等事项都离不开爆竹。从某种意义上说,爆竹已经成为邯郸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

  春节来临之际,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便在邯郸的大街小巷、村镇城乡响起,一直延续到农历正月十六日。尤其是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更把这种喜庆气氛推向了高潮,无论是中午还是凌晨,一阵阵的爆竹声腾空炸响,把欢乐洒满了人间。特别是在晚上,绚丽的灯火加以节日的礼花,把整个邯郸市的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漳河两岸、滏阳桥头,七彩的烟火映衬着美丽的夜空,举市上下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是时,老人们欢呼,孩子们嬉戏,小伙儿弹琴,姑娘们歌唱,一片幸福和谐的景象。

  爆竹在邯郸有多种名称,一般称为“炮”或“鞭炮”,也有的称为“爆竹”或“爆仗”,还有的称为“炮竹”或“炮仗”。据一些文献记载,燃放爆竹在邯郸大约已有近千多年的历史。

守岁

  除夕守岁是邯郸人在过年时持守的一个习惯。所谓守岁,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常认为是午夜零点。也有的认为是整个晚上都不睡觉,要等到东方之既白。是时,家家户户都要燃起红红的蜡烛,借以驱赶走一切瘟疫病魔和灾难,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不过,当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时候,人们的这种习惯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当电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时,用蜡烛守岁的习惯也在慢慢地减少。尤其是在邯郸市内,已经很少看到人们在使用蜡烛过年。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节目的举办,一般人的家庭都是以品酒或者看电视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这种新的守岁形式在邯郸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拜年

  在邯郸,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一以后给家里老人和乡邻以及各类人士祝福新年叫拜年,这种拜年活动持续时间很长,在邯郸流传有“不出正月都是年”的谚语。不过,这种拜年活动一般多集中在初一到初五期间进行,并有特定的内容。同时,这种内容还由于所处县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正月初一上午通常被认为是拜年的黄金时间。是时,人们都要早早的起床,穿新衣,戴新帽,表情幸福而又不失沉稳地去给长辈或邻里街坊或其他人拜年,气氛欢快,但又严肃认真,带有浓厚的乡俗气息。这种拜年从内容上讲,不外乎祝福健康、幸福吉祥、人寿年丰、五谷丰登等祝福口语;从形式上讲,有的以鞠躬为表现形式,有的以叩首为表达感情方法。有的县域还保留有磕头这种原始拜年形式。这些拜年形式可以由一个人或者多个人同时进行,所不同的是,一个人的活动称为拜年,多个人的活动也叫拜年,但称为团拜,并且多在团体间和社会上进行。

  在邯郸市的一些县域乡村,过年时还往往把自己可追溯的祖先名字撰写于族谱之上,悬挂于中堂,以示自己不忘祖先恩德,并让前来拜年的人参拜。有些主人还备有薄酒、香烟、水果、香糖,外加几碟小菜,以便和前来拜年的人共享。

  不过,在邯郸市里,一般人家的活动并没有那么复杂,往往只是简单地准备一些水果、瓜子之类的东西,以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

  正月初二、正月初三和正月初四这种拜年活动还在继续,多是外甥到姥姥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女婿参拜老丈人、老丈母娘或者走亲戚拜年的时间。

  是时,全家老少一起出动,携带礼品,欢欢喜喜地到老丈人或其他亲威的家里拜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时候的老丈人自然是欣喜无限,好酒好菜招待一番,别有一番情趣在里边。走亲戚拜年也同样,大家笑脸相迎,举杯换盏,直到酒足饭饱之后,方才作罢。

  不同的是,一些县域在大年二十九或三十上坟,祭奠祖先;有的是正月初一凌晨上坟,祭奠祖先;有的则是正月初三上坟,祭奠祖先。有的是初二看老丈人和走亲戚,有的是初四看老丈人和走亲戚。不管哪一天吧,表现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两不相忘,长相思念。

  正月初五,邯郸人一般称为“破五”,是时,人们开始把家庭里过春节遗留下来的一些垃圾清理出来,扔进垃圾箱。之所以在这时候清理垃圾,是因为在邯郸人的一些习俗里,只有这时候清理才最吉祥,否则会破财。由于大家还都认为初五是各路财神的生日,所以大家都在这一天开始工作。尤其是商家,往往在这一天祭祀利市仙官,在商幌上挂满红布,以求开市大吉。

  所以说从初五开始,在邯郸基本上是该做工的做工,该务农的务农,该经商的经商,大家各司其职,开始又一年的新生活。如是循环往复,过了一年又一年,过了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到这时候,拜年活动基本上也就算结束了。

食俗

  邯郸地处黄河以北,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特别是在春节时期,各种农活已经了结,粮食已经堆满粮仓,人们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所以,能够静下心来过一个欢乐的新年。于是,就产生了邯郸的一些饮食风俗习惯。

  在邯郸古代农业社会里,大约从腊月初八以后,一些主妇们就已经开始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尤其是一些腌制品,必须提前准备,过年时会用。

  例如一些肉类、腊八蒜等。进入腊月二十三以后,人们基本上也就算开始过年了。这时,大量的美味开始摆上餐桌。在这些美味食品中,像我国的其他区域一样,邯郸有蒸年糕的习俗。

  年糕,也意味着“年高”,在邯郸是一道美味的佳肴。由于所处县域不同,制作年糕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形状、大小、色泽、原料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种变幻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品。其中的一些方块形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有着来年发财的含义。

  大年三十,有些县域多在这一天的中午包饺子,放鞭炮,晚上全家老少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有的县域则在这一天的中午吃熬菜,不放鞭炮,晚上吃饺子、吃团圆饭的时候再放鞭炮,诸如此类,不一而是。正月初一凌晨,有的县域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吃饺子,加以调味作料,清香四溢;但有的县域并不如此,多种食俗并存。但总的来说,饺子是邯郸春节之日必备的食品,这和我国的大多数区域的风俗习惯是相同的。

  至于菜肴,人们基本上以邯郸当地食品为主。大名县的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和郭八火烧在东部县域占有一定地位,在邯郸乃至河北也有很大影响。过年时节,自然少不了这些特产。而在磁县、峰峰等地,熏肉则是一道好菜,杯盘中飘逸出来的肉香,浓烈而又绵长。永年的驴肉系列饮食特产在邯郸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驴板肠,浓香可口,油而不腻,端的是一道好菜。此外,在邯郸的其他一些县域,也有许多美味可口的饮食特产,例如临漳的熏兔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邯郸有一句谚语,叫做“无酒不成席”。这就是说,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没有酒是不行的。据有关史料记载,酒在邯郸有着很悠久的酿造历史。

  10000年前的磁山人就已经开始了从粮食中提取原料,制成白酒,开创了我国酒文化的先河。时至今天,邯郸的酒文化依然浓郁强烈,柔中带刚,大有先祖之风。仅从制造业来说,就有丛台系列酒、将军岭系列酒、大名府系列酒、滴流系列酒、永不分离系列酒、三世二品系列酒、广府春系列酒、太极系列酒、鸡泽系列酒、馆陶系列酒、曲周系列酒、赵王系列酒等几十个系列品种,每个县几乎都有酒的酿造企业,涵盖白酒、色酒、啤酒等品种,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大奖。很自然,春节来临之际,这些家乡美酒就成了餐桌上的必需品,供人们享用。

  当然,除了饮用邯郸当地生产的各种酒以外,邯郸人也饮用外来酒,只是邯郸系列酒饮用的机会多罢了。

  在邯郸过年的时候,还有一些忌讳,例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敲盆子敲碗;不能做针线活;不能打碎盘子等;但也有碎(岁)碎(岁)平安之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邯郸春节  邯郸  邯郸词条  春节  春节词条  邯郸春节词条  
茶文化红茶

 枸杞和红茶一起泡好吗?

   枸杞红茶,这是饮品的一种。对养精益气、瘦身减肥、温热滋补等有很强大的功效,那么枸杞和红茶一起泡好吗?一起来看!  红茶枸杞可以在一起泡  红茶和枸杞子的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