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司命作乡傩,不醉其如屡舞。
粉墨当场供笑骂,只夸囊底得钱多。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是一种年关乞讨形式——“跳灶王”。乞丐数人化装成灶王、财神等形象,敲锣打鼓,挨门逐户,舞蹈作戏,索钱要米。这是年关乞讨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北方,这种习俗被称为“打夜狐”。据传这个名目还与一位皇帝有关。唐敬宗李湛喜欢在深更半夜时亲自捕捉狐狸,号称“打夜狐”。随从中若有不肯出力气的,就要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家属连坐。不少人因此而沦为乞丐。
狐在俗信中被看成作祟之灵物,“打夜狐”便具有驱邪魇胜的意义,所以,保德地区一般人家也肯随缘施舍一些,讨个吉利。
而今,有些“单挑”的讨钱者,买一些价廉质次的“财神”、“灶王”像,挨家挨户送上门来,借此讨赏,正是这种“打夜狐”、“跳灶王”的变异。
主人也不敢拒“财神”于门外,只好付钱了事。倘若一天遇上三五回如此财神进门,也不敢说“不要”,只能拒以婉词,但多少总得给点钱。
这种送财神之类的形式,虽然有强讨讹赖的味道,但来访者都具有“财神”的属性,他们的举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预祝”观念。这种观念正迎合了人们渴盼新的一年成为富贵福寿者的心理。所以,这一习俗便成为一种乞赐双方都能接受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