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浮梁人最重视的节日。现在的春节,就是旧时的“年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之为元旦、元日,也叫“三元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浮梁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又是一块富庶的热土。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一代又一代浮梁人在这里不断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文明。优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硕的生产、生活资源,“士趋读书,矜名节”的雅儒风气,独特的地域经济,使从古至今的浮梁人都眷恋着自己的家乡,思念着自己的亲人,“每到佳节倍思亲。”“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就是年关时,浮梁游子的一句口头禅。
浮梁人自古是以农耕为主,种田种地经营山林,后来逐渐形成“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茶瓷互利,农工商并举的独特经济格局,生产形式也从单一农耕逐步转向于农耕、务工和经商,而且由于茶瓷生产的发展和经营贸易的扩大,从事陶业手工业、运输业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加。从事陶业的人员主要集中于景德镇东河流域和南河沿岸。从事运输的人员则是昌江、东河、北河、南河、西河沿岸的业船者和古驿道、浙徽赣大道、徽饶古道的陆路运输者,他们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周而复始地承担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瓷、茶产品运输的进进出出,构成一幅“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繁华画图,记录着“车轮吱吱车夫泪,霜飚烈日形神枯”的不尽辛酸。民间工匠则多要挑着工具走村串户,到处揽活,足迹遍及邻县及本地四乡,他们脚步走过的地方,便留下来一幢幢民居、厂房、寺庙、祠堂,留下一条条石板路、一座座亭桥、牌坊。浮梁的造船工匠一年四季不停地将他们造好的槎船、胡梢、划子以及货轮送至每条可以通航的河流、送至饶河、鄱阳湖和长江。
在商界,浮梁商人的名气没有“徽商”那么大,但是,浮梁商家自古至今都在努力奋发,形成了自己的经商特色。唐代,浮梁茶的经营曾经占有全国八分之三的天地,赢得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美誉;昌南瓷运销京都和关西,被称为假玉器。
元代,浮梁景德瓷远销至中亚和欧洲,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三宗主要商品,浮梁就占有瓷茶两宗。明代,浮梁在南昌章江门外已建水次仓廒和望江楼,便于商家船只的来往兑运;在北京正阳门外东河沿街和宛平县北城也设立了“浮梁会馆”,为去京之商家旅人服务。清代,浮梁茶运销西欧、中亚,其转运地武汉、上海等地都建有经商办事机构;清末,浮梁严台村“天祥茶号”老板江智普在上海开设茶庄销售浮梁红茶,1915年,该号所产“祁红”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瑶里商人吴佣舟把瓷茶生意做到了英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浮梁人先祖的经商理念、胆识和能力水平。
但是,无论是耕读者、工匠,还是运输业者、商人,淳朴的浮梁人不管身在何处,都时刻眷恋着自己的家乡和故土。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四,在外打工的浮梁人便会向东家辞工结账回家;撑船、挑夫和跑单帮的也都计算好了回家的行程,急匆匆赶回家过年;而经商者也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者,也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中。他们知道祖宗留下的规矩,也知道家中父母妻儿正在翘首以盼,挣未挣到钱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见面报平安和年夜合家的团圆。如果到除夕日还有人没有回家,他的父母和家人就会焦急地站在门口或到村口等候,一直要到他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高高兴兴地放鞭炮,开席吃岁酒。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个习俗,是浮梁人亲情的体现,是这块热土对游子的吸引和呼唤,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时至今日,浮梁这个风俗依然没有改变,只要父母亲健在,那些出外求学的、工作的和打工的人们,也无论身在北京、上海或是深圳、广东,到了年底,都要急匆匆赶回家和亲人团聚,一起敬祖、吃岁酒,走亲访友。春节的七天长假,基本上都是和父母双亲在一起度过。实在太忙抽不出身的一些人,也会赶回家陪父母过除夕和大年初一,正月初二便又急急忙忙赶回工作单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已在不断提高,现代交通和通讯的便利,已使在家和在外的亲人们的距离大为缩短,相距千里也犹在咫尺,但回家过年的风俗依旧牢牢锁定在浮梁近三十万人的脑海之中。尊老爱幼、思乡爱土的传统美德也必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