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吃无吃,买纸贴壁”是浮梁农村一些人对春节布置家居的一种俗称,实际上就是指贴春联、换门神、壁画,也是浮梁人过春节的重要内容。
买纸贴壁第一个内容贴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咏春节的《元日》诗。诗中所咏的“桃符”,就是古代春联的前身。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红艳艳的春联,给新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
所谓“桃符”,就是古代用桃木制成的两块七八寸长、一寸多宽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和“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钉在门的左右两侧以保佑家庭平安。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而是干脆用两片纸写上神荼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贴在门的左右两边。据说这种挂桃符的风俗,延续并发展到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语,用来表达某种意愿。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写联语,嫌其不工巧,于是自己提笔写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明文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正式命名则是明朝的事。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除夕,他传令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号称“万年红”,因为红与朱同意,以示朱姓永坐天下。圣旨传出后,他在京城金陵微服察访,只见大街小巷红彤彤的对联目不暇接,甚为满意。不料走到城门口,发现一户人家居然没贴对联,他进门询问,得知这户人家以阉猪为业,因无人会写字正在发愁,于是兴致勃发,提起毛笔,为东家写就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御赐人家贴在门上,这个人家的生意很快兴隆起来。朱元璋还曾赐联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据明代周军《金陵琐事》记载:朱元璋曾手书对联赏给开国功臣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由于朱元璋身体力行,春节贴春联自然蔚然成风。
浮梁人现在贴春联大都在除夕当天进行,而古时候则在小年祭灶之后就有人开始张贴。贴春联成了过春节的基本标志。在过去,过年不贴春联是不可想象之事。家中再穷,其他年货可以少买,绝对不可不买红纸写春联,这是长时期形成的文化习俗。贴春联除了装点春节,在浮梁农村也有一些典故与趣话传说。北宋时期的吕蒙正在做宰相以前,家里一贫如洗,有一年春节,他写了下面这样一副对联贴在门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取“一”到“十”的自然数顺序排列,头缺“一”尾少“十”,横批按东西南北的取意而缺少“东、西”二方。原来这是一副谐音藏字联,吕蒙正是在诉说自己家里缺“衣”少“食”无“东西”,令人发出辛酸的笑。这也说明古代穷苦人家虽然年关艰难,但就是用锅底灰当墨,也要写春联过节。还有一个叫归无恭的秀才,家里穷得门窗桌椅用绳子捆绑后才能使用。一年除夕,他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取“一”到“十”的自然数顺序排列,头缺“一”尾少“十”,横批按东西南北的取意而缺少“东、西”二方。原来这是一副谐音藏字联,吕蒙正是在诉说自己家里缺“衣”少“食”无“东西”,令人发出辛酸的笑。这也说明古代穷苦人家虽然年关艰难,但就是用锅底灰当墨,也要写春联过节。
还有一个叫归无恭的秀才,家里穷得门窗桌椅用绳子捆绑后才能使用。一年除夕,他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横批:结绳而治此联既体现了归无恭家境的贫寒,又寄托了他希望致富的愿望。明代有个叫徐英的读书人,用春联写自家的贫穷:鼠因粮绝潜迹去;犬为家贫放胆眠。此联构思甚为奇妙,读起来既诙谐又令人心酸。还有一家理发铺的理发匠,本小利微,生活勉强能糊口,春节时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口:半边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亦由我;几片萝卜度日,菜是它,饭也是它。这副春联就是他清苦生活的画像。这几副春联与故事,反映了古代一些贫民的艰苦境况,但也有一些富户为了光宗耀祖,宣扬祖德,春联的写法却是另一番内容。传说有一个村子里住着朱、项两姓人家,有一年春节,朱姓人家门口挂出了一副金粉写就的对联,分外引人注目:两朝天子;一代圣人。此联中的“两朝天子”指的是五代后梁时期的朱温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代圣人”则指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对联用典深邃,大有夸耀祖宗、扬名显声、不可一世的味道。然而姓项的人看了这幅春联很不舒服,知道这是朱氏人家在藐视项家人的做法。情急之下,花重金请了一位秀才为自己门口写了一副对联:烹天子父;做圣人师。对联意为: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打算烹食汉高祖刘邦的老父亲;孔子虽为圣人,却也曾在项氏祖宗项橐面前称弟子、拜圣师,你朱家的祖先朱熹怎么可以跟孔圣人比呢?朱项两姓以其历史上有盛名的宗祖故事借用春联互比高低、自命不凡,与贫苦人家的辛酸写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浮梁春联的贴法,基本是按传统习惯,以右为尊,上联贴在右侧,下联贴在左侧(左右的划分以人面对对联为准)。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因为辩不清上下联会把对联贴反,但多数人都会根据对联的上联最末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是平声的标准来区分。把握住这一条,就不会出错了。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一书中选录一首关于对联的诗,诗中写道:欲写宜春帖,东风入砚坳。选言谁独雅,吉语不嫌讠巢。花榜新莺谷,云封老鹤巢。误他寻垒燕,华屋认衡茅。他在论述当时写春联和赠春联时发生的一些引人捧腹的笑话:桃符以画,春联以书。书较画为省便,复有斗方、横披、小单条之类。乡人不识字,有以“人口平安”与“肥猪满圈”互易者。结果把“人口平安”贴在猪圈口,把“肥猪满圈”贴在卧室内。又传,民国初年,某地有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板,过年时,请人写了些单条类的桃符。“天地君亲师”要贴在中堂;“出门大吉,对我生财”的红纸当门贴;猪栏鸡笼要贴上“六畜兴旺”等喜庆的话。可是这个老板不仅不识字,而且尖刻得出奇,人缘很坏,腊月里贴对联时,只好“瞎子上坟—估堆”,竟把“六畜兴旺”贴在屋内中堂之上,把“出门大吉,对我生财”贴在猪栏两边,“天地君亲师”找不到地方,就贴在对门厕所的墙上。第二天大年初一,他拜客回来,就听见叫花子在门口唱“莲花闹”:“六畜兴旺”坐中堂,“对我生财”在两旁;养个后人睁眼瞎,害得祖宗坐茅房。浮梁自古是礼仪之邦,过年时对逝去的亲人自然不能忘怀。如果家中正在守孝,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贴孝联,孝联忌用红纸书写,而采用黄纸、蓝纸或者绿纸,联文的内容都为哀悼思亲的恸容之语。春联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既言简意赅,体现各自的性情与特点,又便于书写张贴,烘托新春喜庆气氛,所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后来,春联又发展成为一年四季都可以书写并于门上张贴的种种对联。实际上,春联是诗词的灵魂,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束独具特色的奇葩。
买纸贴壁第二个内容换门神
大年除夕,浮梁人除了张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换门神,将崭新的门神画端端正正贴在两扇大门上。中国人信仰门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一书中记载的“五祀”,其中之一就是祭祀门神。到了汉代,门神有了具体的人名,即古代勇士成庆,其画像贴在了西汉广川王的殿门上。到了南北朝,门神由一人变成了神荼、郁垒二人。传说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上面长着一棵大桃树,遮天蔽日,连绵三千里,桃树枝桠间的东北有一鬼门,是万鬼出入之处。神荼、郁垒两兄弟受黄帝之命在这里把守,一旦发现害人之鬼,就马上用芦苇绳索捆绑起来送到山上去喂老虎。从此妖鬼们望而生畏,一个个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于是人们在每年岁首,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挂在门上,使恶鬼不得入内以保佑一年平安。唐代时,门神换成了太宗李世民手下的两员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他们变成门神也是因为打鬼有功。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中有这样一段神话:泾河龙王因和卜算如神的袁守诚打赌,故意将行雨推迟了一个时辰,将落雨数量减少三寸八点,因此触犯天条被唐朝宰相魏徵所斩。这件事,龙王事前曾向唐太宗求救,唐太宗心下应允,便邀魏征下棋。不料到了午时三刻,魏征忽然在棋桌上睡着了,唐太宗以为这下龙王可以得救,谁知魏征却在梦中元神出窍赴天庭斩下龙头。从此,龙王的阴魂便向唐太宗索命,闹得宫中鬼哭神号,人人寝食不安。正在危难之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执锏持鞭把守宫门,才镇压住邪祟。太宗大喜过望,但想到二位大将太辛苦,心中过意不去,于是召画师将二人的威武形象画出悬挂在宫门两侧,以代替真人守卫。后来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至今,秦叔宝、尉迟敬德仍然在履行门神之职。浮梁有些地方的人称他们为“白脸将军”和“红脸将军”。浮梁老百姓敬重的门神中,还有一位专门捉鬼、斩鬼、吃鬼的鬼王钟馗。他是继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后,又一个被世间敬奉的门神。钟馗被尊为门神,也是始于唐朝宫廷,其故事更加动人心魄。据说唐明皇李隆基有一年从骊山校场讲武回宫,忽然得了重病,御医们使出浑身解数,治疗了一个多月仍不见转机。一天深夜,李隆基梦见一个牛鼻子小鬼,身穿红衣,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脚光着,靴子挂在腰间。这个小鬼环顾四周,偷偷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玉笛,正急忙奔出宫殿。李隆基见了大怒,大声呵斥。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头顶破帽,身穿蓝袍,腰束角带,他一下抓住小鬼,用手剜出小鬼的两眼,接着又把小鬼撕成两半放在口里咀嚼起来。唐明皇忙问大鬼姓名,大鬼上前奏道:“我本是终南山进士钟馗,因科举考试落第,撞阶而死,死后成了鬼王,誓当除尽天下恶鬼妖孽。”
俄顷,唐明皇大梦醒来,霍然病愈。于是,他诏令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了一张“钟馗捉鬼图”。图画好后,李隆基看了赞叹不止,重赏了吴道子,又御示天下百姓,每年岁末挂钟馗画像镇妖驱邪。由于皇帝的大力推崇,钟馗占据了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在浮梁民间张贴的门神,除武将门神,还有文官门神,称“五福临门”或“纳福迎祥”,含有迎福进财之意。这样,门神画的内容又添画了一些吉祥物,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含“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即使是怒目圆睁、凶猛吓人的钟馗像,画面上也常配有蝙蝠或蜘蛛,“蝠”与“福”同音,意味着幸福来临。
买纸贴壁第三个内容贴年画
浮梁贴年画的习俗,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其源盖出于贴门神,门神系为年画的最初形式之一。后来随着人们求吉纳福心理需求的增长,年画的题材逐渐扩展,大凡戏曲故事、报国英雄、绿林好汉、雀鸟虫鱼都被画进了年画。办年货时,买画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挑选。纵观浮梁年画,老年人企盼健康长寿,喜好麻姑献寿、金玉满堂、慈航普度、松鹤长春图;年轻人则爱好步步高升、招财进宝、加官晋爵等等;家有儿童的,会买一些刘海戏蟾、和合二仙,领会其中的乐趣。现在又增添了山水园林、领袖人物、家居布置、新人新风尚等年画内容,与传统题材的年画构成了年画大家族,其形式也以中堂、屏条、挂签、斗方、喜幅等多种多样出现,尽力体现喜庆吉祥和欢乐特色。在浮梁民间张贴的传统年画中,《五瑞图》素称吉庆之首,其代表作是元代著名画家陆广氏所绘的《五瑞图》。“五瑞”是指椿树、萱草、芝兰、磐石和竹。椿树代表父亲,象征长寿;萱草代表母亲。古人称父母为椿萱。唐代诗人牟融的诗句“堂上椿萱雪满头”,即指父母亲满头银发。芝兰,是一种名贵的花草,象征子弟成才。磐石是又扁又厚的石块,表示稳固。竹子取义古语“竹报平安”。因此,《五瑞图》的含义是:父亲寿比南山,母亲福如东海,子孙贤惠延绵,家基兴隆,万事平安。浮梁老百姓喜欢把《五瑞图》作为自己家庭的保护符,家中挂上一幅,可使全家老少得到庇护,也是家庭昌盛的象征。
《鲤鱼跳龙门》也是浮梁民间喜爱张贴的年画,它寓意吉祥。人们认为,“鱼”与“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跳龙门则是飞跃高升的意思,特别是对青少年,更有勉励成才之意。这幅年画,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其源见于辛氏《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如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这个故事是说,鲤鱼游到龙门,能跳上去的,就变成了龙,跳不上去的,则仍为鱼。我国自古以来,赞誉鲤鱼为鱼中俊彦的不乏其人。《河洛记》称:“伊洛鲂鲤,天下最美。”古谚亦云:“洛鲤河鲂,贵于牛羊。”尤其是鲤鱼在经历了上述“跳龙门”的历史殊遇后,名声越发显赫。所以,这幅年画寓含希冀家族繁衍绵延不绝,以及幸运临门,一跃高升的意味。
除了张贴春联、门神和年画。浮梁有一些地方也有剪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的习俗。剪贴窗花,老人们说是取其祭窗之意。地方老百姓祭祀的神明可谓很多,门有门神,灶有灶神,厕有厕神,猪栏、鸡笼都有神,窗也有窗神。传说中这个窗神就是姜子牙,姜子牙点将封神时,按照元始天尊的敕命,把天上地下、三山五岳、五方五行、风雨雷电、凶吉祸福,都封给正神执掌,甚至连混元金斗这个装屎盛尿的用具也封给了三个娘娘掌管,等到他自己位列仙班时,各处席位都排满了。于是,他慌了手脚,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才发现窗户还是空档,便急忙站在窗台上,并自封为窗神。后来民间过年时,有的人家在窗户上贴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的红纸条,就是根据这个传说而来的。后来人们剪贴一些寓意美好愿望的图案贴在窗户上,希望能给新年带来吉祥。浮梁常见的窗花大致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松柏常青、十二生肖和八仙过海等等,且大多出于工于花红、善于绣花的长辈之手。
至于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这也是借“福到了”的谐音以图吉利。久而久之,便也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福神也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祇,据《唐书》记载,福神姓阳名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后迁到山西夏县定居,官至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福神阳城之所以被百姓祀崇,其来历也颇具戏剧性。古时道州本为偏远蛮荒之地,出了很多矮人(即侏儒),朝廷每年要从道州征调一批矮民送到京城供人观赏,这个做法很不得民心。道州刺史阳城根据民意写了一道奏折,说:“原按五典(即五常:仁、义、礼、智、信,或泛指历史、史书),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皇帝看了奏折,马上醒悟过来,取消了从道州征调矮民的做法。从此,百姓们为了感谢阳城,便把他的像挂起来祀为福神。因为阳城长得比较矮胖,后人所绘的福神也多是个肥胖老头子。“福”,我国古书上解释为“金寿富贵之谓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还有将“福”字做成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天官赐福等各种图案。在浮梁民间老百姓的心目之中,“福”字就是“福气”、“福运”,贴上“福字”和各种福神图像、仿佛来年的好运就在眼前。在浮梁民间,过去还有一些十分贫穷的人家,房屋破旧,光线暗淡,生活拮据,但到了过年,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也要买上几张白纸,贴在香火壁(即太师壁)上,再用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的条幅贴在中堂之上。这样一来,也总算有了点过年模样。“有吃无吃,买纸贴壁”,确实是古代穷家过年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