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是茶叶名,功夫茶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茶艺名在后。“工夫”与“功夫”的读音相同,用法也差不多,方言也如是。故茶文化界把“功夫茶”写成“工夫茶”,而将中国红茶的工夫红茶写成“功夫”红茶。
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庄晚芳在《茶史散论》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岩茶的一个茶名。武夷岩茶以茶产地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不可多得。1753年刘靖《片刻余闲集》又提到:“岩茶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则、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根据所说,“工夫”原名以岩为名,是武夷岩茶中之最佳者,小种则以树为名,是工夫茶的最佳者,但后来随着武夷岩茶商品生产的发展,“工夫”、“小种”这两个花色品种被茶商用来作武夷茶的两个商品茶名了。
1840年后,随着五口通商,武夷岩茶外销畅旺,供不应求,各地群起仿制,且简化工艺,采取以红边茶为准,青叶为凉晒后,经过揉捻堆积,再用日晒加工而成,这些茶事实上已成了红茶。随着红茶之名逐渐在市场上为外商所接受,原先统称“工夫茶”和“小种茶”的红色乌龙茶便正式改名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国条红茶的两个专用茶名。其中小种红茶专指产于武夷山桐木的条红茶,工夫红茶泛指产自各地的条红茶,故有闽红工夫茶、祁红工夫茶、滇红工夫茶等名,因此,当今茶学辞书中,只有工夫红茶之名而无工夫茶之称,工夫茶制作工艺在“工夫”二字。
“工夫”指茶鲜叶原料红嫩,制工精湛;萎凋均匀、揉捻充分、发酵适度、毛火高温、松烟熏烘,低温慢焙,精制加工十分细致,程度复杂颇费工夫,制造红茶时“鼎中笼上炉火旺,心闲手敏工夫细”,因此得名工夫茶。
红茶称工夫在于制造工艺关键全在“工夫”二字。不下工夫难得佳品。外披金毫,香浓味重的工夫红茶,是品质最优者。工夫红茶是精制红茶的一种。工夫红茶由于制作过程中加工十分精细,下的工夫颇深,故名工夫茶,属红茶类。并不是喝功夫茶的主选乌龙茶,其烹饮方法也没有功夫茶那样讲究,烹饮工夫红茶,只分清饮和调饮两种,其调饮法是我国以至世界饮茶者广泛使用的饮茶方法。
功夫茶是乌龙茶艺的一种形式。由于冲泡和吸饮时太讲究、费功夫而得名。画家方成《饮功夫茶有感》题诗曰:“此间喝茶讲功夫,大把茶叶塞满壶。初尝味道有点苦,苦尽甘来好舒服。”功夫茶盛行于闽南的云霄、漳州、东山、厦门和广东的潮州、汕头等地,经久不衰。闽南、粤东的功夫茶始于明末闽南厦门一带,而后传到潮州(见《潮州府志》)。最早记载品饮功夫茶的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龙溪县志》中的《风俗》:“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馆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其中所述从茶叶、茶具到择水、火候,与闽南、粤东的功夫茶十分接近。着名文人梁实秋在《喝茶》中写道:“茶之以浓or胜者,莫过于工夫茶……这茶具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象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功夫茶的艺术全在烹法。茶叶的精选(武夷乌龙茶为主),茶具的精美(紫砂壶为上),水质的优良,活火的用料,烹茶的艺术都含“功夫”的精到。在饮功夫茶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精美茶具。每逢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便冲泡功夫茶,显得亲切融洽,充满和谐的文化意境。凡是饮过功夫茶者无不赞不绝口,留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功夫茶的功夫。
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和作为茶艺名的功夫茶,其“工”与“功”
是要有所区别,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工夫”指做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功夫”是对事业的贡献,技术的修养。如此看来,闽南、粤东的乌龙茶品饮法应是“功夫茶”;“工夫”一词应用在红茶类之“工夫红茶”上面比较恰切,如闽红工夫茶、祁红工夫茶。这样便分清了“工夫”与“功夫”之涵义。
现代文豪鲁迅在《喝茶》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