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一大风俗。饺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最初叫做“馄饨”、“饺子”、“银元宝”等。三国人张揖的《广雅》曾经提到过这种食品。北齐颜之推讲得比较具体:“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就勾画出了饺子的形状类似半月,可见我国吃饺子的历史已经有1 600多年了。
吃饺子,人们赋予了它许多吉祥的意义。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待到子时(半夜12点)吃,此时为两年之交,吃饺子便是取其“更岁交子”之意,“交”与“饺气皆音,因而人们称其为“饺子”。有些地区的人们喜欢将饺子包成元宝形状,象征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有些地区在包饺子时,暗暗放进一块糖或栗子、花生米、钱币等,谁吃到它,便会终年大吉。有的地方,不论家口多少,只包5个带铜钱的饺子,意为把财“捂”住,预示来年一定有钱花,有福气。再如祝福,叔伯妯娌分心口角,就包两个“对合的饺子”,名叫“包和气”,寓“包管和和气气”的意思。还有谁来年有大事,比如外出、儿女婚事等,就吃“合子”,叫吃“圆满”,寓意顺利,称心如意,圆圆满满。
民间吃饺子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代,女娲炼五色石补好了苍天,又捏土造了许多黄土人。她迎寒斗暑,不停地造人,可是一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总是被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每做完一个黄土人,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个小眼,用细线的一端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进入的嘴里,让人咬住耳朵不掉。这样,黄土人的耳朵便固定下来。后来这掉耳朵咬线的故事,就变成了吃饺子。由于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老百姓总在这一天包饺子,以让女娲造的黄土人咬住那带线的耳朵不冻掉,久而久之,人们不单在冬至吃饺子,过年也吃饺子,并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年三十、初一包饺子、吃饺子,在全国来说比吃糯米糖团、汤圆更为普遍。过年的饺子,带有多重含义。首先,饺子用肉、油较多,营养丰富,且有福寿多多的意蕴。其次是饺子很像元宝,是财源滚滚的象征。从根上说来,古时曾称饺子为扁食、牢丸、饺饵,它的样式来自馄饨,个别地方过年也吃馄饨,但饺子比馄饨馅多个大。饺为交,是新旧交替、迎祥纳福的意思。饺子更是供奉神灵和祖先的必备之品。
除夕要包饺子,既要当天上供之后全家吃,又要准备好第二天清早的供品饺子。有的除夕吃蒸包、熬大锅菜,第二天早起才吃水饺。大年初一早晨全是水煮饺,还没有发现初一早上蒸饺的。
过年包饺子活动,往往是全家动手,起码是家庭主妇和女儿、儿媳一起动手,有的是祖孙三代女性一起进行。这中间说说笑笑,加浓了家庭和谐温暖的氛围。在城市中,前些年春节时有些年轻夫妻为了省事买冻饺,现在普遍自己动手,或到婆母家、娘家一起来包,也形成一种团圆与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