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趣事
位于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历史悠久,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一页,古茶园里,几百年的老茶树随处可见,当地人已经无法准确地说明这些老茶树的栽种时间,只知道最老的茶树是“武侯遗种”。1700多年以前,诸葛亮带兵南征,渡过沪水,深入不毛,的确到过滇南一带。然而,是否到了西双版纳,现有的史料却无法加以佐证。但是,居住在这里的各少数民族,无论是习俗、建筑、地名、民间传说,很多都与诸葛亮又关。比如:傣族过“泼水节”的时候要放孔明灯,相传就是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傣家居住的竹楼相传也是根据诸葛亮帽子的式样建筑;在攸乐古茶山和革登茶园中间有一座孔明山,传说诸葛亮在山上种下了茶树;民间还传说傣族妇女穿的“筒裙”就是根据诸葛亮的衣袖而缝制的。古茶园与诸葛亮的联系就更多。笔者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走访了六大茶山的老茶农,就六大茶山地名的来历进行了专门的收集和整理。
民间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使用计谋,七擒七纵蛮夷首领孟获,平定了滇南,为了安抚人心,诸葛亮带着农具、布匹、茶种遍访滇南各土著民部落。在其走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多东西作为纪念,六大茶山名称就是根据诸葛亮留下的物品而得名的。据说,诸葛亮走到了一座有土著民族居住的大山,看到那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非常合适种茶,就撒下了茶种,并在山上埋下了一面铜锣,当地的土著民族为了纪念诸葛亮,故将诸葛亮撒下了茶种的山称为“有锣山”(攸乐山),居住在山上的土著民族也改称为攸乐族(现称:基诺族)。诸葛亮离开攸乐山向东南方向走去,走了一天的路程,来到了现在的象明乡新发村,在山下撒下了茶种,并亲手种下了一棵茶树(后人称为茶王树)。离开时,诸葛亮将自己用过树的一幅“马镫”埋于山上,当地人就将此山称为“搁镫”(革登)。买好了,马镫,诸葛亮向南走了半天的路程,拜访了摆夷首领,将带来的布匹、茶种留了一部分给摆夷人,还将一面“铜铓”埋在了茶树旁,摆夷人就将此山命名为“铓置”(莽枝),诸葛亮亲手种下的这棵茶树被后人称为“茶王树”。诸葛亮告别了摆夷首领,顺山而下到了现在的曼庄,应当地人的要求在山上撒了茶种,并将军中打铁用的一块铁砖埋在撒过茶种的山上,当地人为了表示非对孔明的怀念,就将此山叫做“蛮砖”(曼庄)。一路走去,孔明到了现在的易武一带,受到了当地部落的盛情邀请款待,诸葛亮将带来的农具送给了当地的人民,教他们如何使用农具来提高生产力,将带来的茶种撒于周围的山上,并在刮风寨后面的大山上于部落首领一起种下了一片茶树。孔明在此停留做客,并要求帮助种茶,孔明即吩咐正在撒茶种的随从“慢撒!慢撒!!”,然而茶种已经所剩无几,孔明只好派人快马回去再取茶种,在离开的时候,将山命名为“慢撒”(今易武一带)。诸葛亮到了现在的倚邦,将运来的茶种撒在了山上,并将一个军中打更用的“木梆”埋在山上,当地人就将此山叫着“一梆”(倚邦)。然而,回去取茶种的人比较粗心,将小叶种茶仔当作大叶种运到了倚邦。所以,现在倚邦古茶园以小叶种居多,而其他五大茶山都是以大叶种为主,对于诸葛亮南征时所做的一切,后人有诗赞曰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
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民间关于六大茶山地名的传说,听起来觉得有一些牵强,也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能证明诸葛亮本人到过西双版纳。但是,《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写道,平定滇南以后,长史费炜进谏曰:“今丞相亲提士卒,深入不毛,收服蛮王;目今蛮王既已归服,何不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守之?”孔明曰:“如此有三不易: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众人尽服。于是蛮方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皆乎之为慈父;各送珍珠金宝、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誓不再反。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但是后来是否有人留下,已经无法进行考证。
诸葛亮与六大茶山的地名问题,在《普洱府志-故迹》篇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旧时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铓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总之,六大茶山古茶园与诸葛亮又很深的渊源。
(2)倚邦茶山碑文
清朝期间立于倚邦古茶山的茶石碑文经历岁月沧桑的洗礼,有的文字已经很难辨认,无法辨认的字就用“0”来代替,先将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块较完整的碑文记录如下,以供鉴赏和考究。
准生普洱府分防思茅抚0加五级记录十次0为赏示永远遵守按茶抽收以保贡典而全民命事本年三月初九日据倚邦禀报称0查明属倚邦采办茶民屡遭回禄前经具禀在案继因瘟疫甚行采丁三0其二是以二十五六两年土弁应征贡茶钱粮无力早完维蒙前府宽办缓征二土弁误工之最准免午夜深思以前如此难办后何完约至正月内传集通山目民会议别无筹画概言惟有按茶抽收银两添办
贡茶钱粮按茶抽收其银原出目民等有茶园之人于客商原无因涉客商买茶各将所抽之银扣在买价之内土弁与通山目民回忆如此办理等情禀请出示前来查该弁妥议处理且仿照易武抽收之式如果商民两便准即永远遵行除禀批示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应该土弁目民人等遵照自示之后等办理抽收银数比照易武纳倚邦四分之一每担抽银三钱则倚邦纳易武一分之四每担准应收银一两以资办茶公用在山收银在思收0该土弁按照每担收银公费毋得外加苛索等尚有售卖人等并无刻苦致籍词估抗准其禀解赴弊辕研治如该弁格外苛抽亦准禀呈查办各宜凛遵勿违特示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遵刻泐石
(3)易武“石屏会馆”的断案碑
易武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百年来,因茶而引起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在原“石屏会馆”右侧,竖立着一块高1.3米;宽0.7米的石碑,被后人称为:“断案碑”。这块碑立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冬月初十(公元1838年)。全碑共有1142个字,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年易武茶叶生产的史实。
易武是古六大茶山之一,在贡茶的交纳,茶叶的买卖和茶税方面存在的争端很多,有时候其矛盾还十分的尖锐。针对当时茶叶价格偏低,而茶税过重的情况,茶商张应兆与肖升堂、胡邦直等人看到各种苛捐杂税太多,易武的茶农已经不堪重负,茶叶产量年年下滑的情况,上书易武士官,要求减轻茶叶的税收,保障茶农的基本利益,不断提高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但士官不予采纳,反而借代禀思茅之机,将张应兆的两个儿子监禁起来,并加以刑罚。张应兆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又相约吕文彩一起到普洱府状告易武士官,受到了普洱府的高度重视。普洱府正堂黄主讯断了全案,谕易武士官:“听其民便,不得苛索”。并提高了茶叶的价格,减轻了税收。鉴于士官滥用职权的情况,还同时规定了办公行膳的限量。
为了不使易武士官滥派茶税,或着日久复辙,张应兆等人就在“石屏会馆”内立了此碑,将整个案情刻在石碑上,以便让士官遵守,让世人铭记。
断案碑记小引。
窃维已甚之行,圣人不为,凡事属已甚,未有不起争端也。 如易武春茶之税,每担收壹两柒捌钱,已甚竭极。故道光四年,兆约同萧升堂、胡邦直等上控,求减至柒钱贰分,似于地方大有裨益。乃道光十七年兆之二子张瑞、张煌幸同入库,兆到山浼,易官论茶民帮助此须,似合情理。奈王从五、陈继绍不惟怂恿易官不谕,且代禀思茅、罗主差提刑责,掌责收监伊等之伙党暴虐,额外科派概置不论,兆又约同吕文彩等控经。
南道胡大人蒙批仰
普洱府黄主讯断全案烦冗
将祥
道移思扎饬易官遵奉
缘由勒石以志不朽云
谨将署普洱府正堂黄主祥上移下文卷定章录刊于左
查此案前经敝
署府审看得石屏州民人张应兆、吕文彩等先后上控易武土弁伍廷荣、曾字识、王从五、陈继绍等,年来诡计百出,伙党暴虐,额外科派各情一案,缘张应兆、吕文彩等,均系藉石屏州,于乾隆五十四年前宣究招到文彩等父叔辈,栽培茶园,代易武赔纳。
贡典,给有招牌已今多年,无谓前茶价稍增,科派尤轻可以营生,近因茶价低贱,科派微重,张应兆等即以前情赴宪辕卖控,奉扎下府,遵即移案,证遂一查讯条款内辅土弁,字识等拆收。
贡茶,系奉思茅厅谕该首目,以二水充抵头水茶,本年剖银叁百两,系买补头水茶,嗣后二水行禁革。易武私设行具,讯系管押罪人,但不得妄拿无辜,其抽收地租仍照旧例。 易武一案,上纳土署银贰钱,以作土官办公养膳,一钱存寨内办公。如该土弁赴江、赴思夫马照旧应办,仍邦供顿银叁十两,自曼秀至曼乃各寨,仍照旧上纳土署银叁钱,赴江、赴思夫马供顿使费,以及吃茶肆担,各寨揉茶银拾两,祭龙猪四口,水火夫一名,永行禁革。易武土弁,因公出入夫,不得过二十名,马不得过十匹,该土弁无事不得出寨,及黑夜行走,遇有公件许用火把夫二名,马一匹,如遇江上派钦,仍照通山分剖,由思由江回署,各首目拴线,只许用鸡酒。镯听其民,便不得苛索酒课(每年每个瓶子)上纳叁分,不许任意派收,又加派茶价银伍两减免,不得派收,该土弁有事需银借贷,听其民便,不得逼借。至通山应办江干银三佰三拾三两三钱三分零,差脚尾巴银三拾三两三钱三分零,照旧办理,责成各寨客会收祭通山站所听其民自裁。叉李洲、李增兄弟三十七两,讯系李洲畏烟瘴央王从五等催人抵李洲赴江工银,黄金熔银贰拾两,钱肆千文,讯系因张占甲板扯张义成银四十两,讯系因使大等子,又贾小四诈车上驷银拾两,讯系因张应兆父子住宿车上驷家,车上驷畏罪给贾小四之项均已罚入庙内,修庙修路。并将土差贾小四责惩,俱已遵断具结存案,请免置议缘奉。
批饬理合,请讯断缘由具文详请
宪台府赐查核批示销隶,实为公便等性奉
批查此案,既经该署府提集原被人讯断明确,两造俱已久服。如祥准其销案,叩即查照,并移思茅厅知照,此缴等因奉此,当经移知前厅饬遵办理在案,兹奉批前因合再录看,移知为此。合关贵厅查照迅即扎饬该土弁遵办,毋得玩违。 该民人等,亦毋得借词藐玩,均于查究切切须至关者。
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移思至十二月十七日,扎饬易武内云该土弁得再行违断监派并将遵断缘由先行据实禀覆核夺,奈王从五、陈继绍硬不代禀,恐日久仍蹈前辙因立碑为记。
道光十八年岁在戊戌孟冬月望十日张应兆同合寨立
(4)曼撒茶山之“茶王树”
曼撒位于勐腊县以南,南起“茶王树”;西接曼洒;东到秤杆梁子,都是茶山。曼撒茶山属于六大古刹山东的主要茶区之一,过去在弯弓大寨还有一座大庙,庙门口有“石狮镇白虎岭”。相传在“茶王树寨”旁边有一棵“茶王树”是“武侯遗种”,一水可以产茶一担另一只(一担等于150老斤;一只等于75老斤),老茶树主干于1917年前后枯死,从其根部长出三叉新枝,直径都在30公分以上。
1975年11月23日,原云南茶叶协会副理事长蒋铨和易武乡干部张绍儒、曼洒村民张六四以及杨家寨农民段小康等四人,前往深山查访“茶王树”旧址,一行四人于早上9点从杨家寨启程,过湾弓河,翻越小山后进入大森林,到达“白茶园”,看到很多生长在高大杂木树林中的老茶树,属于小叶种,嫩叶背后茸毛极多,故称为白茶。走过“白茶园”,翻过山梁子,过茶王树河、金昌河、勐醒河,达到茶王树林已将近天黑,看到整片茶林都是高达二丈以上的老茶树,均为栽培型茶树,大的有一抱以上,最小的也有碗口粗。第二天,对两棵较大的茶树进行了测量,其一,树根部周长104cm,分为四叉,周长分别为24cm、33cm、31cm和54cm,其二,根部周长120cm,从根部分出四枝,直径分别为43cm、43.5cm、26cm、33cm。据其推测,这些老茶树应该在55代以上,与勐海南糯山800多年“茶王树”周围的树龄差不多。
在六大茶山中,几乎每山都有大茶树,直径都在40cm以上,树高有的超过20米。大茶树的存在与发现,对研究六大茶山的历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研究大叶种普洱茶的原产地展示了有力的证据。
(5)奇特的“茶王树”
据茶山老人时代相传,在革登衬衫上有一棵栽培型大叶种“茶王树”,是当年诸葛亮种下的。在清朝光绪年间,这棵大茶树每年可年产干茶六至七担之多,每季产干茶约二担,真乃茶树中的稀有之物,世间罕见。可惜的是,这棵大茶树在民国前就已经枯死了。这棵大茶树的具体位置在新发村背后的高山顶上,当年就很少涉足。
曹仲益,倚邦土司的最后一代传人,“文革”前是西双版纳州建设科副科长。1963年,曹仲益回家乡探亲,路过新发村,于是约新发村陈小二一起前往查看大茶树遗址,到了山顶一看,老茶树干枯的树干已经被白蚁吃尽,只留下一个很大的洞穴,经测量:洞穴一方为270cm;另一个为325cm,旁边还有当年茶农祭拜的石碑数堆。从其洞穴的大小来看,可以想象此树之大,实属世间罕见的大茶树,不愧为“茶王树”,如果成活至今何止千年。
除此之外,据革登山的老茶人说,清朝的嘉庆、道光年间,革登茶山的八角树和另一个山梁上还有大茶树,都是每年光春茶一季就能产一担干茶的大型茶树,民国中期被傣族民族放火烧死了。
(6)易武“落水洞”村大茶树
易武落水洞村的大茶树属于该村李家所有,据李老太讲,其祖上从石屏迁来已经有六代人历史了,在其祖上迁来以前,落水洞的山上就有老茶树了,刚来的时候是帮别人种茶,从第四代开始才有自己的茶园。
李老太今年已经74岁了,她说在其很小的时候,这棵大茶树就在山上了,基本上也是现在的大小,没有长达多少,起码有400-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在这棵老茶树旁边还有两棵小一点的大茶树,2002年被勐腊县城建局的人挖走,种在勐腊县城广场。
另外,易武民间传说,易武一带在汉朝就已经有茶树了,孔明公来的时候才教当地人如何采茶、制茶、饮茶的方法。所以,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每年农历7月23日是孔明的生日,茶农们就要集会纪念,当地人称之为“茶祖会”
关于易武普洱茶的形状,多年以来,人们发现的易武产品都是圆茶。砖茶要以勐海的“可以兴”茶砖为最早的砖茶。但据《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记载,在民国初期,易武乾利贞茶庄的老板就制作过方茶,其产品主要是运往泰国销售,可惜已经无法找到实物了,否则被称之为砖茶之王的可以兴砖茶就要退居第二了。
(7)石屏茶帮
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倚邦街的制茶业逐步落后,而易武街却是茶庄林立,制茶业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生意兴隆,倚邦、莽芝、革登、曼庄等茶山的内运外销,声势浩大,有的马帮一走就是百匹马,相隔几条山箐都能听到马帮的铃声。
在往来的马帮和茶商中,石屏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将易武的茶叶、棉花等运往石屏,再销往昆明等地。茶叶运到昆明后,不可能马上销完,只好将茶叶堆放在客栈的货仓,或者堆放于商店内。由于茶叶包装体积大,占仓位多,又不能与其他货物堆放在一起,更不能受潮,必须有专门的仓库,这样一来,茶叶的仓储费用就比较高。为了石屏茶商的共同利益,茶商们相议,在昆明购置房产,作为石屏茶商在昆明堆茶成交之所,购房资金由石屏在昆明经销茶叶中的担酌收费积累中支出。光绪二十年石屏茶商在昆明文庙街购买瓦房一院,上层正三间瓦楼房,下层正间平房,天井两侧有耳房,占地200余平方米。取名为“石屏茶帮”,正楼供“陆羽牌位”奉为茶祖,还专门请清朝光绪葵卯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提书板联一对
上联:为十八行省商会开先,玉茗香浓,金兰谊永
下联:与三五朋友乡风共话,茶楼梦绕,华浦春回
横批:云根文彩
作者:吴晓峰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