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且说杂节气

  我国除了二十四节气外,还有“入梅”、“出梅”和“三伏”“九九”等杂节气,用来表示天气情况。它们和二十四节气一样,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入梅”和“出梅”

  “入梅”和“出梅”是气候学上的一种习惯用语。“入梅”也叫“入霉”,指梅雨季节开始的那一天,“出梅’也叫“出霉”,是指梅雨季节结束的那一天。

  “梅雨”是我国江淮流域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因为“梅雨”期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所以叫“梅雨”。“梅雨”期,空气非常潮湿,器物容易发霉,所以也叫“霉雨”。“梅雨”期,正是江南春季天气形势演变为夏季天气形势的过渡时期。冷空气开始北撤,北撤的冷空气和冬季退守在南方逐渐强大的暖湿空气正好相遇,成对峙形势,发生冷暖空气交绥,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由于天气形势的复杂变化,“梅雨”期的始终日期也常有所不同。若冷暖气团势力不均衡,就不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就可能产生“空悔”和“少梅”现象。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梅雨”期,若雨量适当,光照充足,就有利于作物生长;长时间低温阴雨,有碍于江淮一带早稻作物生长。

  “梅雨”出现在江淮一带,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没有这种天气过程。

  “三伏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在我们北半球,夏至白昼最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期,因为这时地面接受的热,晚上又散放了一大部份。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二十多天,到了“三伏”期间,地面积蓄的热量达到最高蜂。天气也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的天干)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一般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十天,中伏到末伏的时间,因秋后有一伏,所以有时是十天,有时则是二十天。

  相传“三伏”创始于春秋秦德公二年(公元前六七六年),流传到今已经二千六百多年了。

  “三伏”期间,太阳辐射到地面向天空散发的大量温度持续上升,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它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所以劳动人民一向很重视。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就把荞麦种起来”。“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等说法。这些都是我国广大农民长期经验的总结。

  为什么“三伏”每年的天数不同?

  “三伏”日期的标准是按照节气日期和配合干支日期决定的。农历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初伏和末伏是十天,中伏要看交节早晚,初伏早,中伏一般是二十天,初伏晚,中伏就是十天。所以有的年份是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天。

  “九九”

  数九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以数九来说明冬季寒冷的程度。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个阶段,顺序叫一九,二九,三九……一直到九九。按一般规律,从头九到三九前后,地面向天空散发的热量比由天空幅射到地面的热量多,气温将逐渐降低,因此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四川有反映天气的农谚,比如:“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过路行人把衣担,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且说杂节气  且说  且说词条  节气  节气词条  且说杂节气词条  
茶文化茶道

 西湖龙井的冲泡步骤

西湖龙井的冲泡都说西湖龙井有降脂减肥、抗毒灭菌、防癌、抗衰老、防辐射等作用,那么茶的功效又离不了良好的冲泡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冲泡才能将西湖龙井的味道及功效冲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