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产品经理是需求最忠实的朋友……
从安卓跳到产品的坑里也将近一年了,大大小小的也独立负责过两三个项目,也有从0到1的。而在其中最大的感触还是从理工科的思维与产品思维的巨大区别与过渡,最明显体现在从需求到功能的实现,该如何去思考。
创业问题的折射
而在最近,我和公司的一位之前创业的前辈聊天时,更加深了产品思维在针对需求实现时的重要性。
聊天也只是发生在一个平常工作日的中午,我和这个前辈(都是说粤语,较有亲切感)吃完午饭回来的路上,我们讨论起关于当前人工智能创业的问题。因为我最近一直都泡在36kr和虎嗅网之类的行业资讯网站,了解到当下在这科技“深水区”有成就的基本上都是当下的巨头公司,比如Google、Amazon、Facebook、Tesla…归根到底,关于人工智能这项技术是需要依赖于大数据以及深度学习,而这需要海量的数据和尖端团队。对此我就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是说当先的创业者很难涉足这个行业,因为无论在人才和数据量方面,创业公司都无法与大公司抗衡,也就说在人工智能的方向上,很难出现独角兽了。
前辈听了之后反驳的我的观点,评价说我的观点比较片面。虽然说创业公司并没有巨头公司的海量数据和尖端团队,但是创业公司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把定位到与大公司抗衡的位置,这样毫无好处可言。我们知道随着AI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周边行业和衍生出新兴的产业,而创业团队可以在抓住这些垂直细分的产品方向来发展,坚持自己的方向,也是有机会成为独角兽的。
听了前辈的一番话,对自己的豪言壮语有点感到羞愧。一直以为自己对行业有所了解,殊不知也只是冰山一角,了解甚少,自己的思维也没有发散开来。
仿佛有跑题的节奏了,其实并不然,和前辈的讨论恰好折射到了自己的工作。很多时候,一个需求下来,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并不是只负责实现需求任务就完成了,而是需要加上自己发散的思考。那么如何思考这个需求的实现?程序思维不行,那就用产品思维。
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当客户那边提出一个需求,我都只是做了基本的思考,并没多想,根据产品设计风格直接设计功能绘制原型,然后就扔给技术。结果可想而知,就是被开发们一阵狂喷,提了一堆问题却回答不上来,最后只能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和客户那边讨论清楚再说…”
多次之后,自己开始有意识的注意了,但是仍然会这里遗漏一点那里遗漏一点。针对问题的严重性,便集中一个时间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反问与复查。
首先总结一下当下需求最普遍的5个来源:
老板提的需求
用户直接反馈的需求
公司内部同事反馈的需求
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得到的需求
自我驱动产生的需求
需求的来源并不会影响我们对需求的思考,不过如果是老板提的需求的话,大家都理解的,我就不说了。不过撇开“专制”来看,无论需求来自哪里,我们都需要一套的分析和思考的理论做基础。
通过平时的总结和查看一些分享总结出来的几个对需求分析审查的问题,产品经理都必须做到当遇到需求时脑子里就应该立即回想起这些审查问题,这样才能层层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需求。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究竟是什么问题。
做这个需求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需求的目标用户是谁?
这个需求希望解决的用户痛点是什么?
这个需求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需求给平台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功能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这个功能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当然并不是什么需求都需要思考那么对问题,需要根据实景情况来衡量。
当需求通过了这些问题的层层审查之后,业务逻辑上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如果把需求实现为功能比作绘画过程的话,这里“颜料”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怎么去把作品画好,还需要我们去构图。也就是从需求到功能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功能交互设计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对自己设计功能的原型交互,我们该怎么去思考?怎么去审查?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
功能的优先级是否安排妥当?(在界面上的位置)
是否遵守基本的交互原则?
页面结构、交互是否与应用场景贴切?
整个功能的操作流程是否流畅?
如果设计的功能原型经过上面的重重审核都没问题了,也就是画的结构确定好了,那么我们就到了最后一步,给作品上色,也就是把需求实现成功能给用户看。那么这里我们应该怎么去检验我们配色是否妥当?虽然这已经不是产品经理的范畴了,但是我认为产品经理是产品的主人,应该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与设计心理学,能从视觉上感觉用户的使用感受,这也是同理心的表现。那么,怎么去评判视觉设计是否可行?
基本配色是否一致?
设计是否符合产品理念?
界面排版是否有序易读?
图标等标识是否浅显易懂?
是否符合当前的设计趋势?
到此,上色完毕,作品完成。也就完成了需求到功能的变现,而这就是我总结的,需求到功能实现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这么说,经过这样的思考实现的功能,是由价值的,而我们就有充足的底气和技术撕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