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是仙家好别离,固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霉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来接归来迟。
岂能无愈酬乌鹊,唯与蜘蛛乞巧丝。
这首<七夕》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也是唐代众多描写牵牛织女爱情神话的诗歌中的一首。自古以来七夕诗多是以牛郎织女会合为题材而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李商隐却以好别离,来开头,使牛郎织女这一对仙灵眷属有别于凡夫俗子。接下来,既写到了牛郎因‘相望久”而急盼相会的心情,又描述了织女迟迟未到的周折。最后借织女之口将迟到的缘由徐徐道来,使人既感于织女的可爱憨态,又体会到牛郎盼望相会的急切心情。明代大文人金圣叹评论此诗为“幽情细笔,顺则不顺,翻却不翻,真谓帘中悄问,耳后低语,檀口无言,蕙心密印。实为七夕诗中的佳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唐诗气象万千、流畅自如的美感,从中体会到盛唐那种雍容华贵、自信大气的时代之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唐盛世,以七夕为线索作一番神游。
自太原太守李渊(566一635年)于公元618年称帝唐朝历经20帝2卯年(618一907年),其疆土西到中亚锡尔河流域,东临日本海,南至中印半岛,北抵西伯利亚南部可谓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与七八世纪间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法兰西的加洛林帝国并称为当时世界上的三大帝国。唐代文明是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其发达水平远远超过同期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建立在国家统一、各民族大融合基础上的唐朝文化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还是在文化制度上,都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高峰。更可贵的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宽松,创造力活跃,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力、包容性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都十分突出。整个社会充满着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活力,这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与国力强盛相伴的是文化的发达,无论是本国文化的发展,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在唐代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样肥沃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了绚烂多姿的文明奇葩,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争奇斗艳。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同样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在唐代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各种传说通过这一时期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得以表现,有r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和魅力,牵牛织女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唐文化,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唐诗唐诗是唐代文化最具代表意义和成就最高的文学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不光涌现出了大量诸如像李白、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而且唐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漫步在诗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歌咏七夕传说的作品。据统计,《全唐诗》中以“七夕二字为题的诗篇有68首,还有3首诗的题目带有“乞巧二字。以“七夕、乞巧为内容的诗歌也有38首。不但孟浩然、李商隐这样的诗人反复吟咏连一向严肃、优国优民的大诗人杜甫也作有一首《牵牛织女》,其中开篇四句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一首七绝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见到了唐代七夕诗的确已经成为了诗词作品中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一代文学,唐诗充分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民众开放、自信和充满创造力的风气。从题材上看,唐诗无论是抒情、论理还是叙事,读来都是一气呵成,充满着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七夕诗发展到这代,也一扫前代七夕诗优郁、伤感的氛围,而是充满着浪漫、希望的色彩。就像开头我们所见的李商隐的《七夕》一诗,虽然其中也写到了侣吐离” 、 “相望久等体现相思的字眼儿,当整首诗读来并无悲切之意反而让人从牛郎织女相会时的话语,体会到了七夕传说所蕴含的希望即告诉人们即使人生多不如意,但因了有希望的存在,就不能使我们失去了生活的热情。这在以往七夕诗中是不能见到的,因此此时无傀于才子金圣叹极高的评价。当然七夕诗还是以写情为主在这方面唐人所作之诗也是独树一帜。如著名诗人李贺所作的《七夕》一诗: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人曝衣楼。天卜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此诗妙在借传说表思恋之情。从前诗的前几句我们只看到对于七夕时节的描述与诗人内心的情思或许会以为诗人是在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而慨叹。直到结尾诗人最终忍不住道一句‘钱塘苏小小,才算道出天机。原来此诗非咏牵牛织女,而是借事怀念爱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唐代诗人创作时不局限于题材本身,构思巧妙,大胆联想的自信与创造力。
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孟浩然的《他乡七夕》,诗中吟道: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此诗借出外远游恰逢七夕的所闻所感,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可以说,唐代七夕诗跳出了前代诗就事论事的固定模式,让想象力随着诗人自身的见闻感想自由发挥,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说到唐诗我们不得不提到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诸如李白、杜甫等。遗憾的是被后世尊为诗仙的李白目前并没有被发现有关七夕与牵牛织女神话的作品或许在这位以豪放不羁、率性而为而著称的诗人心中,容不下这份缠绵哀婉的爱情吧。而李白的好友,在诗歌史上具有同样地位的“诗圣,杜甫,则为我们留下了一首<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而,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梢灵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称家随丰俭,自屋达公宫。膳夫翎堂殿鸣玉凄房拢。曝衣遍大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初筵裹重露日出甘所终。唆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抒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夹妇恭。小丈有株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荀姐龋,丈夫多英雄,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如果说李白在作诗的时候是闭着眼睛,任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完成创作的话,杜甫在作诗时则是睁大了眼睛在现实中寻找素材与灵感,因此他的诗朴实无华,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感染力。在这首《牵牛织女》中我们可以读到,不光牵牛织女的传说见诸诗中,连“曝衣” 、网瓜”等七夕节传统习俗也被记人其中。整首诗多而不杂,徐徐道来很好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最后我们必须提到的一位唐代大诗人是白居易,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与七夕的诗缘不光是他那首动人的《七夕》之作(烟霄微月谱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更在于他那首著名的《长恨歌》 。蛋长恨歌》是我国诗歌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描写了杨贵妃的生平和她与唐玄宗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诗的结尾有二句家喻户晓的诗词“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卢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诗描写了杨贵妃逝后为仙仍不忘旧情,与唐玄宗相约七月七日长生殿相会,共叙相思之清的清节是本诗的结尾的点睛之作。在这里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受r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影响无论是在时间(七月七日)还是在人物(神人之恋)上,都有牵牛织女神话的影子。这一方面说明了牵牛织女神话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的影响,以及七夕作为忠贞爱情的节日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了七夕及其传说在古代文学艺术上的特殊地位。在本诗的结尾,诗人将杨贵妃与唐玄宗安排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相会,发出了感天动地的爱情誓词,使整篇长诗具有了感人至深的浪漫色彩,抒发了诗人对这一对恋人忠贞爱情的慨叹,而这几句爱情誓言也成了自古以来恋人们共同传诵的千古名句唐代诗人所遗留下来的诗词可渭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在这里我们所见的仅仅是沧海一粟。唐诗与我国自古相传的神话故事相结合,相互滋润补充,共同见证着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牵牛织女神话为唐诗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文化内涵,而众多诗歌也为神话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它们同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