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清明寒食

  寒食与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两个节日,由于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庆祝活动也颇近似,因此将二者合并起来加以讨论。

  寒食节禁火,相传始于春秋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至迟在魏晋时期,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已盛行寒食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场大麦粥。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知寒食禁火在六朝时乃至以前已成风俗。至唐,长江流域更广泛存在此俗。《全唐诗》孟云卿《寒食》云:“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从此诗看,江南贫民“往往无烟火”,似乎并非是因寒食禁火之故。

  清明,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其名称,最早出于《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

  我国的清明节是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这个节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它是寸序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5。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人们根据它的特点安排耕作,江南人“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耕生产就忙乎开了。二是指节日。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现今具有节日意义的只有“清明”。那么,“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祭祀的节日呢?据《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这是说,冬至过后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且又禁火三天,如此,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的区分了。到现在,人们已把寒食和清明并称,祭寒食也相当于祭清明。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喝凉水。好端端的春光明媚的日子,却为何要如此这般呢?谈到这一风俗,不禁使人想起一个催人泪下的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

  二干多年前,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的陷害,流亡国外19年。一次路过卫国时,重耳和他的随从被人追杀,逃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又饿又累,瘫软在地上走不动了。随从介子推看到重耳这般狼狈,他狠心地咬紧牙,跑到僻静处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烤熟后送给重耳。重耳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片刻吃了个精光。他再看介子推,发现他长袍下面血迹斑斑。介子推掩饰不过,向重耳说出了实情。重耳感动得泪水直淌,对周围的臣子说:“将来即位之日,定不忘前情,重加封赏。”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人称晋文公。文公即位后,一一犒赏了当年跟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重耳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并在他的宫门上挂了一封信提醒晋文公:“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腹。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晋文公看过这封信,深感内疚,马上派人去召介子推,请他出山受封赏。但介子推推辞不去,并和母亲一起隐居到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避而不见宫使。这时,有人对晋文公建议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老母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三天三夜的大火,把整个绵山烧了个干净,却不见介子推母子。殊不知介子推宁死不愿下山受封,他和老母抱着一棵枯柳一同烧死了。晋文公大哭一场。为了尊敬介子推的品德,晋文公把他们母子安葬在绵山,立庙纪念:改绵山为介山,并下令以后每年到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全国禁止烟火,寒食三日。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到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曾下过“绝火寒食”的命令。有些地方用面粉和枣泥做饼,捏成燕子模样,叫“子推燕”,并用杨柳串起来,插在门上,表达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情。

  唐代,寒食节这天火禁甚严。据《唐书》载,当天,官府要用鸡毛插入百姓人家的灰里查验,如鸡毛变焦,说明生过火,便要治罪。但经过皇帝特许,在寒食节当晚,准许取榆柳之火,分别赐给皇亲国戚及近臣。诗人韩翊的《寒食》诗就是对当时情况的记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

清明寒食的由来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去除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在春光明媚、桃花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按公历来说,它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夏历则是三月上半月的节气。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即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节气。《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一、“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从这个方面讲,我国按传统划分的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在清明节里,讲究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十分富有特色的节日。

  探讨清明节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十分特殊的,如前所述,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习俗后,二者合二为一,才形成了清明节。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寒食的形成有两个源头,周代仲春之末的禁火习俗是它的源头之一。((周礼·秋官·司炬氏》云:“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郑玄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所谓季春出火,。是与先秦时的星象迷信有关。古分周天恒星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宿被称作“龙星”,龙星在五行中居木之位,春季见于东方,据说会引起人间突发大火,因此,在龙星初现的时候要禁火。

  禁火的这一段时间不能举炊,须得预先准备好食物,在禁火期间吃这种冷食物,也就很自然地被称为“寒食”。

  寒食节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晋国故地山西一带祭奠介子推的习俗,在寒食节的形成及传承过程中,后一源头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才猛然忆起旧事。他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他的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已经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清明,大家禁烟火来纪念介子推。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对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明寒食  清明  清明词条  清明寒食词条  
茶文化茶具

 建盏与茶 成于茶,败于茶

有种天生注定的缘分叫: 建盏与茶茶,自古以来便是举国之饮,始发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宋,普及与明清,直到今天,茶依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茶...(展开)

茶文化茶具

 紫砂壶的选购

紫砂壶的选购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只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紫砂壶既是着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