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8月7日、8日或9日,此时太阳黄经为135度,是立秋时间。立秋为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最终过渡到寒冷的冬季。
立秋时间,秋天第一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之后,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随之而来。东汉崔A《四民月令》曰:
“朝立秋,冷庵甩;夜立秋,热到头。”虽说立秋后天气还是比较炎热,还会出现“秋老虎”,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之时,暑去凉来,它是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古人认为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所以非常重视这个节气。早在周代,在立秋那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在宋朝,立秋之前,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在室外的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天气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出现。
各地立秋时间有差异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民间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法,指的是出现夏秋连热的状况。在民间,人们将立秋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称之为“秋老虎”,意思是说立秋后,虽然天气变凉,但还会出现短期的炎热天气,最高气温仍可达33℃以上。一般来说,“秋老虎”发生在8月、9月之交以后,持续时间约为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长时间。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进入秋季的立秋时间存在着差异。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科学,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在北方,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在8月中旬进入秋季,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在西南北部、秦淮地区,9月中旬人们可以感觉到凉爽的秋风;在长江中下游,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到了10月下旬,岭南地区炎热的天气消失;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已经快到元旦之时,海南省三亚市的秋天才姗姗来迟。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