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饮茶同汉民族稍有不同,特别是内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牧民,因为生活和饮食习惯等原因,他们特爱饮茶,无论男女老幼均离不开茶,饮茶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汉族把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这说明了茶与汉族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但毕竟是把茶列在第七位上。藏族却不是这样,藏族有句俗话:“饭可以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天不喝。”这句话说明,饮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一个藏族牧民每天喝上近百碗茶,并不是什么新奇事。有些老年人甚至会埋怨自己因为喝茶少了,所以生了病……各少数民族饮茶的方法也不一样。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宾客临门,敬上一杯酥油茶,这是藏民的高尚礼节。酥油茶是用紧压的茶调剂制成的,佐糟把及牛羊肉以助消化,酥油茶还沿习用作结婚礼品。蒙古族将黑砖茶捣碎蒸煮,加上诸如炒熟的糜子米、大米、面粉以及盐和牛奶作主食,配以牛羊肉食之。维吾尔族喜欢饮获砖茶,有时也加牛奶混煮,团团围坐,开怀畅饮,彝族群众有吃熬茶的习惯。熬茶是用熬煮的浓茶加猪油、核桃仁,芝麻、盐巴等组成。
藏族牧民的饮茶方法十分讲究。藏族牧民,每天要饮上四次茶。第一次在清晨,称为喝早茶。喝早茶时,先在碗底里放上一撮炒面,一撮干酪和一片奶油,然后倒入茶水。直到一碗一碗地把茶水喝足后,才把碗底里的食物用中指搅拦成面糊吃净,这种食物叫做“斗麻”。第二次是在中午饮茶,除了饮茶外,要吃一些烤饼,灌肠之类的冷食品。第三次在下午,喝足茶以后,用手拌一碗“措把”吃。最后第四次为晚茶。人们在晚饭后就盘坐在牛粪火旁,端着那色泽红润的热茶边吹边喝,一直喝到睡觉前,这才是真正的饮茶呢。上面所说的一夭四遍茶,是指的一般牧民。对于藏区寺院里的僧侣,他们由于终日坐禅和诵经,更需要用茶来止渴和振作精神。据说,拥有三千僧侣著称的青海塔尔寺,就有能供千人饮茶的大锅,滚一次茶水要放一百多斤获茶。青海藏区一般饮“获茶”,其中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获茶最受欢迎。饮茶的方法也另有讲究。他们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在锅里用旺火热熬成褐色的茶汁,再倾入铜质的大壶里,调入鲜奶,这种具有高度原风味的奶茶便制成了。有的地区在制茶时,要放入适量的食盐,投入红枣,增添姜皮、草果、花椒等调料,这种奶香中略带五味的茶十分可口。所以,藏族又有句俗话:“茶里无盐水一般。”对于汉族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姜皮之类的调味品,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但青海藏区的这种饮茶方法,却是正统的古色古香的“饮茶”习惯。据陆羽著的《茶经》记载,唐人用茶就是把茶叶碾细作饼,与姜、枣、桔皮和葱加盐合煮而饮的。所以,藏区牧民的饮茶方法,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古法炮制。
藏族真正以茶为饮料,则是在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以后的事。据说,当时文成公主带入藏区的百物中就有茶,此后饮茶之风迅速遍及全藏。饮茶为什么会同藏族结下不解之缘呢?这是因为茶对高原牧民的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藏区的主食是牛羊肉和糟把,这些都是酸性食物,会出现胃酸过多,血液偏酸性,便秘上火及疲劳不适等症状。牧民在很少食用碱性食物的情况下,大量饮茶后能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便足以使体内酸碱维持平衡,特别是茶叶中的芳香油能够溶解脂肪,消食解腻,有助于消化。其次,高原居民体内水分的丢失较多,在缺氧的自然条件下,牧民正是用大量饮茶的方法来维持体内的平衡和正常代谢的。第三,藏区缺少蔬菜和水果,牧民也不习惯食用这些东西,但他们并不患维生素缺乏症,其原因就在于经常地、较多地饮茶。第四点,高原气候比较寒冷,多饮热茶能增加人体热量,保持温暖。由此看来,高原牧民每天要开怀畅饮浓茶上百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因不喝茶而生病的现象也并非言过其实。藏族饮茶之道并不限于品茶,而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这话看来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