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历的一年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节日,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节日中,各地除了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以外,主要的就是体现在饮食习俗上与平时的不同,徽州也是如此。下面,我们仅以影响较大的三大节日中最大的节日即春节的饮食习俗为例来具体阐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徽州的节日饮食习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是徽州人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整个春节期间的饮食习俗也最为丰盛。早在节前十余日,徽州农村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就开始杀猪宰鸡,做米粉年糕,炒冻米糖,做豆腐和各色锞,置备年货,张贴年画,等等。关于徽州人置备的年货名称与种类(其中大部分是食物和菜肴),清代歙县无名氏在其《日用手册·年货俗套》中是这样记录的:
棒香 盘香 条香 箍香 红表 黄表 青表 绿表黑表 白表 联纸 正炮 串炮 百子炮 天地炮 孩儿炮 祁门炮 绩溪炮 正三张 五张 流星 烟火 花炮 风筝 桃符牌 利市 门神 江西瓜子 汴梁瓜子红枣 蜜枣 南枣 北枣 栗子 建连 福建栗 宁国栗徽州栗 荔枝 圆眼 大改长大 锡箔 古式 杭/11箔建纸 花笺 灯纸 锦纸 核桃 百子糕 蓼花生 潮糕元片糕 元片锦糕 状元糕 金花巧饼 麻糖 白糖片糖 冰糖 蔗糖 薄脆 酥糖 冬瓜丁 乡元条 橙丁乡元片 姜丝 水查饼 橘饼 桂圆 一口香 榧子橄榄 柿花 寿字饼 老饼 沉香饼 酥油饼 桂花糕五香糕 岩寺糕 火炙糕 夹砂糕 白片糕 蜜云枣蜜糖 麻片糖 凉糖 响糖 水晶糖 麻坦糖 砂糖点心 包子 索粉 索面 灯草 胡椒 酱油 鸡蛋 鸡子 皮蛋 青油 菜油 麻油 豆油 猪油 海蜇虾米 醉蟹 银鱼 猪首 腊蹄 鱼肚 海参 燕窝肚肺肝肠 鹰爪虾 螺蛳干 灯笼 笋彀 苏锣 班鼓小钹 大锣 帖钹 参钹 箫笛 喇叭 拍板响盏纱灯珠灯 琉璃珉角 走马鼓儿山。
由此可见,徽州人采办年货品种之多、过春节之隆重,是其他节日所难以相比的。春节的饮食习俗是徽州节日习俗的缩影和最集中反映。
外出经商的徽商一般也要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到故里,与家人共吃团圆饭、共守除夕夜。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亦有二十三日者)是徽州的烧年节或称财神节,俗称小年。这一天,徽州人要祭祀灶神,即“谢灶”,“先期粉米,范以模型,蒸而献之,名‘二十四课’。平常称寿桃,农人贮至次年春季,用以饷耕,取其便也。年终治羹饭酒肴,各祭其先,谓之‘烧年’。除夕设馔祭祖,毕家人团坐而食,谓之‘分岁”呻。这一天,被雇的长工下工、学徒回家过年,商店伙计则于当晚吃小年饭。是日,还要悬挂祖容像于堂前门头,并设置供品接祖宗回来过年。不过最忙还是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打扫门庭、张贴春联门神,堂上于祖容像前供鸡、鱼、肉等供品,直至正月十五才撤去。中午,全家团圆。在民国时期的婺源县,由于在外经商者多,除夕之夜,有全家共聚吃“年汤”的习俗。“岁底率皆回家,不可不举行一种特别礼仪,以纪念之。婺源人于坐年之夕(即除夕——引者注),有吃年汤之俗。旦夕焚香祀祖,后家人齐集厨房内,各揎拳拿袖,有条粉者,有切菜者,有刷锅者,有洗碗盏者。候一切齐备,将备就之猪头放人锅中,加汤煮之。煮熟后,用铁铲捞起,放至厅前,然后盛之以碗盏,合家团聚而食。俟至夜人他器中,再将所调之粉,搅人猪头汤中,更将肉丁、冬笋、丁香料等,使成糊状,其味异常鲜美。又将煮熟之猪头,切成薄片,和年汤同食,亦鲜美可口。有时以之资送亲友族邻,无不欢迎者。吃年汤时,愈吃得多愈好,故四盌五盌,亦不嫌其多。”徽州除夕食物品种丰富,饮食习俗多多,“饮食如猪、鸡、牛、羊、花生、糖果等类,随地而殊,唯婺源之吃年汤最为有趣”。徽州各地这些春节的饮食习俗,真实地反映了徽州节日习俗的地区性差异。
正月初一是春节,这一天,徽州人起得特别早,合家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儿童更是欢天喜地。早早梳洗后,家中长者至堂前点香燃烛,虔诚礼拜,先祀天地神只,次祀先师至圣孔子,后及祖宗。祭祀礼毕,家人再相互礼拜。随后,由家中幼辈向尊长行贺年礼,平辈也分长幼行礼。贺年结束,全家开始进食茶点(不是像北方那样吃饺子),如子糕、裹糉、鸡蛋等食物。早饭吃毕,由家长率卑幼出门向较亲近的族戚等拜年。贺年者至家后,受贺者必饷以点心,携儿童来者,必给之以糕果,故儿童对贺年之事无不异常高兴。还是在婺源,贺年者“贺年归时,必满载而归,并斤斤计较各家所给之多寡,果晶之好丑。若贺年者不肯食点心,则随即遣人送至其家。所送之物,多则八种,至少亦有二种”。不过,贺年并不仅仅限于正月初一日,至初一后数日,若遇亲友未贺年者,皆可补贺,婺源有所谓“拜年拜到三月三,咽之谚。
正月初一之后,直至十五元宵节,都是春节的组成部分。唯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徽州人吃着用糯米制作的元宵,观赏元宵灯会,则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春节丰盛有加的饮食习俗外,在端午、中秋等共同节日,以及每家每户婚娶、建房、寿诞等吉庆日子,徽州人也像节日般热闹,其饮食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