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战胜孤独。
对于人类的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全是坏事。也许,人才在课堂上培养,天才却在孤独感中自我成长,因为孤独感通常都能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迫状态。闻名于世、陷于百万观众和崇拜者重重包围中的意大利电影明星索菲亚·罗兰居然也会感到孤独,而且还喜欢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正视真实的自己。我尝试新鲜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就如置身于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屋里。”这位艺术家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以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罗兰灵魂的过滤器,它使她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她的内心世界。所以她说:“我孤独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做伴,我和我的书本做伴。”
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中年不幸丧妻,遗孀凄凉度日,老处女的落寞心境,多年漂泊在异乡外地的天涯倦客,私生子的孤苦无告,或因某种原因被人类社会遗弃、与人类社会隔绝的人,他们所感受到的孤独属于内在孤独感。这是一种机缘性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孤独感。
如果佛学上有“根本烦恼”一说,那么,内在孤独感便是人与生俱来的“根本孤独感”。即使是身处车如流水马如龙和灯红酒绿的闹市之中,在生日晚会上,在伉俪缱绻之情的蜜月旅游或在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中,这种“根本孤独感”都丝毫不会散去。陷于狂热观众和读者包围之中的艺术家们往往是最孤独的。这包围宛如重囚累梏,使自己的一切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淹没,于是,找不到自我。的确,人世间还有什么比“丧失自身”更为孤寂的呢?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根本的孤独感。然而,在少数天才人物的身上,这种孤独感却深沉得难以排遣。
爱因斯坦也患有根本的孤独症,他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坦率地做了自我剖析:“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和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
爱因斯坦终身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之爱,也是企图改变、缓和、减轻这一天生孤境。他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创造的这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人感受到温暖,真是不可思议!在艰难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到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全人类怀有一颗博爱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垮它来得幸福,这是在搏斗中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的高贵幸福。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如下这句人生格言:“缺少了寂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战胜自己的孤独感。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战胜自卑。感觉跟别人不一样,就不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跟作茧自缚差不多。要冲出这重重包围,你首先就必须咬破由自卑心理织成的茧。
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一个长年在外工作的气象员常常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诉他人,可是身边无人,所以只好用写信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当你孤独时,翻一翻你的通讯录吧!
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当你与人共处有一种孤独感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忘我”,想想自己能为他人做点什么。
享受自然、走入社会。许多有过痛苦经验的人说,当遭遇厄运袭击而又不能对人倾诉时,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走到江边,被清爽的江风吹着,心情就会渐渐开朗。
要想从根本上克服内心的脆弱,莫过于给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目标和培养某种爱好。一个懂得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
来源:《人生八味》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