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气者,诸病在头”,春季头痛患者最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睡眠节律的改变。由于春天白昼时间明显延长,早晨天亮变早而使人早早醒来,从而造成睡眠不足,引起精神紧张,大脑血管反射性轻度扩张,引发紧张性头痛。
其次是病毒感染和衣原体感染。春季气温变化大,容易导致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人感染病毒后肯定会发生病毒血症。此时,人体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去杀灭和清除病毒,引起颅内血管扩张,甚至有轻度颅内压升高,从而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人体感染衣原体可以发生气管炎、肺炎、眼结膜炎、尿道炎等,衣原体侵人人体可引起明显的头痛、关节痛。
再就是高血压。春季万物勃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往往随着气温升高而上升。血压升高也是引起头痛的原因之一。
因此,春季预防头痛应注意调整睡眠时间,抗高血压和预防感染。此外,饮食治疗对于防治头痛也很重要,下面2个食疗方对头痛的治疗也很有效,大家不妨一试。
龙眼肉大枣茶
龙眼肉、大枣各50克。将上两味水煎取汁,代茶饮用。每日1剂。可益气和血。适用于气虚型头痛,症见头痛绵绵,过劳则甚,多于上午发作,体倦无力,食欲不振,畏寒少气等。
桑椹女贞子茶
桑椹子30克(鲜品60克),女贞子20克,冰糖15克。将上3味共捣碎,放人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可养血柔肝。适用于血虚型头痛,症见头痛如细筋牵引,唇面苍白,心悸易慌,目眩,怔忡等。
谷雨预防神经痛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加大。因此,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
肋间神经痛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素问·臧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坐骨神经痛多表现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者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坐骨神经痛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是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疼痛呈游走性;第二种称为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疼痛剧烈;第三种称为著痹,以感受湿邪为主,表现为酸楚、麻木;第四种称为热痹,发病急剧,并伴有发热症状。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根据上述四型,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祛风、散寒、化湿使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意思是说,此病的病因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另有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以及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冲于面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也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对感受风寒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
谷雨胃病的易发期
春天肝木旺盛,脾衰弱,可在谷雨的15天及清明的最后3天中,脾却处于旺盛时期,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中。其实人体在每个季节交替的前18天内,都会处于这种状态中,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营养的吸收,使身体能够适应下一季节的气候变化。可是饮食不当却极易使肠胃受损。所以这一时期也是胃病的易发期。
慢性胃炎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烧灼感、食欲不振、口苦、倦怠、消瘦、贫血、头晕等。如果有规律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伴有泛酸、恶心、呕吐,并出现呕血、柏油样便,那就说明得了溃疡病。
关于慢性胃炎与溃疡病的治疗,方法很多。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调养也相当重要。下面介绍两款治疗胃病的食疗方:
豆浆白糖饮
豆浆500毫升,白糖适量。将豆浆煮沸,调入白糖即成。每El 1剂,2次分服。可补虚,清火,化痰,通淋。适用肝胃郁热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食人痛无明显缓解,或食少易痛,口苦而干,喜冷饮,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等。
羊乳山药羹
羊乳300毫升,淮山药20克。将淮山药炒至微黄,研为细末,羊乳煮开后,加入山药末调匀服食。每日早、晚温热服食。可滋阴益气,润胃补肾。适用于胃、肾气阴两虚所致的腰膝酸软无力、梦遗滑精、心烦口渴、不思饮食、干呕呃逆,以及慢亏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