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

  新年第一天,谁都希望一年的开始百事遂意。有个好兆头。因此,禁忌极多,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

  首要的一忌是不能扫地和倒水,怕因此带走了财气。这一大忌,似乎全国皆然。然而,大年初一,全家人团聚,再加上拜年的人们进出不断,吃花生、嗑瓜子、吃甘蔗、吃水果、吸香烟、剥下的壳、渣、皮、纸屑、烟头满地都是,不扫不行,于是人们就想出个变通的办法——改往外扫为往内扫,象征财宝进门,扫好后装在撮箕里不倒掉,财宝便留住了。上海人往内扫地时还不住地念着歌谣:“一扫金,二扫银,三扫扫到个聚宝盆;聚宝盆上插金花,左金花,右金花,金花上掉下个金蛤蟆。”这样,破财就变成了发财,岂不美哉!《录异传》一书就说出了这一禁忌的来历。相传,有今叫欧明的商人,出外经商路过彭泽湖,常以钱财祭祀湖神。湖神青洪君为了报答情意,特邀欧明去水晶宫作客,并决意要欧明在宫中任选一件礼品。欧明推辞不得,只要了“如愿”。青洪君虽然舍不得,但有言在先,只好唤出了如愿。原来,这“如愿”是青洪君的佣人,一个美丽的姑娘,更是个无价之宝,你无论需要什么只要向她一说,马上就可以得到。成语“如愿以偿”就来源于此。欧明带着如愿回家后暴富起来,日渐骄横。有一年正月初一早晨,如愿起床迟了点,欧明挥鞭就打,如愿气恼不过,一下子钻到了秽土堆里。这时,欧明用钱杖敲打秽土堆,口里呼唤着如愿。如愿却永远消失了。欧明的家境很快败落下来。因此,大年初一忌讳扫地倒水,怕如愿(即人们想像中的财神)从扫帚里跑掉,或是从水里逃遁,使家道衰败。

  这一天,还有其它许多禁忌,如:五更时不能躺在床上打喷嚏,如实在憋不住,必须赶快爬起来穿上衣服,倘若来不及穿而在床上打了喷嚏,将会一年多病;不能躺在床上聊天;门外有人叫唤不可回应,因为这天清晨在门外呼喊俗谓“呼鬼”,是绝对不能回应的;这一天不能吃开水泡饭,也不能用汤泡饭,否则不但出门必雨,而且注定一年里只有吃稀饭的“穷命”;还不准用剪刀,否则会断绝财路仕途,甚至断子绝孙,所以人们往往把刀剪藏了起来;这一天,小孩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为防止万一,许多家庭早贴上了“童言无忌”的小红纸条以破解;这一天,不能打破杯盘碗盏,打破了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紧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这一天,妇女不可动针线,否则这女子一年到头和别人争吵不休或浑身会有针刺般的感觉;这一天,也不得下河挑水洗菜,因为河神封住了水埠头,凡人不得随便用水;这一天,无论有什么病痛也不得请医生,请医生会一年到头都生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人人规规矩矩,绝不乱说乱动。

  更有趣的是,为了正月初一顺顺当当,开个好头,家长们早在除夕的晚上就准备了干净的草纸,放在枕旁。初一早晨,小儿刚刚睡醒未开口说话以前,就急忙于草纸擦揩其嘴,称为“揩屁股”,意思是说儿童的口不足信,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也只当是放屁。这种讨口彩的趣闻,著名作家、漫画家丰子恺在《新年怀旧》中,曾作过生动的描述,叫人忍俊不禁。丰先生这样写道:

  吃过年夜饭,母亲乘孩子们不备,拿出预先准备的老毛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这一年里即使有不吉利的话出口,也等于放屁,不会影响事实。但孩子们何尝懂得这番苦心?我们只是对这种恶戏发生兴趣,便模仿母亲,到毛厕间里去拿张草纸来,公然地向同辈、甚至长辈的嘴工乱擦。被擦者绝不忿怒,只是掩口而笑,或者笑着逃走。于是我们拿起草纸,朝后追赶。不期正在追赶的时候,自己的嘴却被第三者用草纸揩过了。于是满堂哄起热烈的笑声。

洒扫洗涤禁忌

  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意味着团圆美满、安康吉祥、幸福欢乐,因此,节前就要想方设法去营造一种热闹的节日气氛。春节将临,各家各户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庭院洒扫,以保证有个干净卫生的家庭环境。除搬走庭院中不用的东西外,还要把自家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屋子里面的灰尘、蜘蛛网也要扫除。扫尘工具用竹枝和竹竿捆扎而成,扫完房间后一起扔掉,绝对不能用平常用过的扫帚。同时“尘”和“陈”谐音,故民间扫尘就有除旧布新的含义,其意就是把一年当中一切“晦气”、“衰运”全部扫出门外。香炉要把灰和土倒掉,重新添加干净的沙土。公阁、神塞也要清理干净,清理时,要先将神主牌请下,待清理打扫干净后,再按原来位置请上公阁。除此之外,要清洗被褥、家具、器皿等。在这诸多环节中,要处处体现出“新”的意义,故民间有“腊月二十五,扫房弹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探”、“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的说法。这时,家家户户洗刷一新,屋里屋外打扫洁净,以示辞旧迎新。

  洒扫洗涤除了具有营造春节热闹气氛的作用之外,民间还把它和一年的运气紧密联系起来。若违反了一些禁忌,在不恰当的时间进行洒扫洗涤,将给家庭带来不祥甚至是灾难。大年初一、大年初二这两天,民间忌洒扫庭院,认为将会把家中的好运气扫出门外。到了初三早上,各家各户才可以进行大扫除,把过年积留下来的爆竹纸屑等杂物倒到村外路旁,谓之“送穷”。黎族要等到初五的早上,才能把春节期间宰杀禽畜后留下的猪毛和三鸟(指鸡、鸭、鹅)羽毛等,以及家里几天来堆积的垃圾倒进竹箩筐里,用竹条扎架,放置稻草人,并点燃香烛,举行送神出寨仪式,以表示送走“旧魂”。送神出寨时,要由两个人抬着神架和堆满过年杂物的箩筐,男女老少走出家门,以示“旧魂”已随神出村,新的一年人畜将平安健康。神架和杂物均放置在村外路口旁边,不可立刻点火焚烧,要等到正月十五才烧毁。

桃符、爆竹禁忌

  春联是中国传统春节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吉祥桃符之一。它能表达出各家各户的愿望,又能烘托出节日热闹欢快的文化氛围。宋代王安石的《元旦》有这样的诗句:“干门万户瞳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之日,上午开始贴春联、门神公、利市等桃符,同时张挂灯笼、红布等,以示迎春接福,增帧纳样,给春节带来欢乐的气氛。春联可由家人自己撰写,也可以向书法好的人求写,现在多是市面上购买。春联必须在当年张贴,不可使用去年留下的春联,否则将视为不祥。民间禁止妇女撰写春联,认为这是家中人丁不旺的征兆。张贴时可由旁人提示张贴的位置,春联一旦张贴完毕,旁人就不得再议论是非,否则会令家人不快。有丧事的家庭,三年之内不得张贴春联,不得披红挂绿,否则就被视为子女不孝,家门不幸。门户是居住者的出入通道,也是划定“家里”和“家外”的主要界线。踏出门口为“出门在外”,进入门口为“平安归来”。民间在门口之外喜欢贴上“出入平安”之类的吉祥语,以求居家、出门皆顺利平安。

  民间大多祟把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认为门神公能喝退众妖魔鬼神,保护全家大小平安,故多张贴俩门神于大门上。一般农村家庭的大门两侧都留有香眼,或者钉上从市面上买来的小香炉,下面贴上“敬天香”三字。客厅香案下面还供奉本宅土地神位。

  祭祀祖先神位时,也要给天神和土地公各敬上一佐香,以求得到天神和土地神的庇佑。此外,还要张贴利市、“福”字等。“福”字要倒贴,寓“福到”之意。

  爆竹的象征意义和桃符、门神一样,具有驱邪除恶的作用。民间过年、拜年离不开爆竹。正月初一子时起,各家燃放鞭炮,迎接春节的到来,人称为“迎年”。爆竹平地一声响,表明春节已经到来,因此对爆竹的品种、存放地点和点燃方式都非常重视。农村喜欢选购响亮而燃放时间长的爆竹,认为燃放这样的爆竹才能让家庭兴旺发达;而沉闷又短促的爆竹,只有办理丧事时才燃放,所以过年时这样的爆竹是千万不能燃放的,民间认为这种爆竹只能给家庭带来晦气。买好的爆竹要及时曝晒,据说经过曝晒的爆竹声音更加响亮、清脆。点燃爆竹时要一次点响,忌爆竹燃放时突然中断,民间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兆头。爆竹燃尽,全家要同声喊“发”,寓“发家致富、发财发丁”之意。农村男童喜欢这时到各家各户抢捡末燃的爆竹,这会让主人备感高兴,认为这是招来旺盛人气、男丁兴旺的好征兆。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必须带上一串爆竹。到了别人家门口,先燃放爆竹后,才可进入主人家门。

服饰、装饰禁忌

  春节来临,万象更新。民间喜欢在“新”字上做文章,因为“新”意味着从头开始,让人得到新的希望。年前,要给全家老小买上新衣服、新鞋子等,女人剪发,男人剃头,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除夕之夜吃过年饭之后,全家要换上新衣服、新鞋子。女人平日一般台不得佩戴的首饰,这时也要佩戴起来。大年初一忌穿缝补过的衣服和旧鞋子,认为这样只能给一整年带来厄运,日子过得越来越穷。换下的衣物,也要在除夕之夜赶紧洗完,不可放到初一早上洗涤。

祭祀礼仪禁忌

  春节的驱邪祛病方式可以从其他方面体现出来,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祭祀礼仪方面。与清明节不同的是,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种祭十巳仪式,驱邪祛病和祈求神灵祖宗保佑的意义比较突出,而纪念的意义就显得淡薄一些。民间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为“送灶神日”,二十五日为“扫尘日”,三十日为除夕夜,统称为“迎春日”。灶神又称“司命菩萨”、“灶君司命”,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因此被视为家中的保护神,受到民间的祟拜。鲁迅有《庚子送灶即事》诗曰: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送灶神时,要用茶、酒、糖糕祭灶神,把利市贴在灶台上,以求灶神保佑。旧时民间还有焚烧纸马祭灶神的习俗,认为灶神回上天复命,骑上马就可以更快完成在人间的使命。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长得像奶油小生,因此民间认为女人祭祀灶神,有碍男女大防。现在,由于下厨房大都是女人的活,如今拜灶之事也就由女人来完成了。除夕下午,要以三牲祭祀祖先,拜地神,以祈新年赐福,合家平安。参加祭拜的只能是家中男丁,女人一律不得参加。向祖宗行跪拜礼时,也要按照辈分大小安排J帧序,不得乱了辈分。

  在文昌、海口等地,旧时由于男人多下南洋,这类祭祀之事也就由女人来操持。直到今天,此俗尚在流行。祭相仪式完毕,要燃放鞭炮,接着才可以吃年饭。从祭祀祖先开始直到第二天早上,家中祭祀的香烛不能中断,否则就会惹祖宗发怒,而使家中断了香火。若有婴儿的家庭,婆婆和媳妇还要备些元宝、香烛、米饭、果品等,在媳妇床上举行祭祀“床婆神”仪式,以保佑婴儿健康成长。

拜年、贺春禁忌

  相互拜年、互道吉祥是民间讨得吉利、增进感情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正月初一早晨吃罢早饭,梳妆出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见面互道“恭喜发财”等吉利话,小辈见了长辈要拜礼贺年,结婚成家的长辈要给小辈分“压岁钱”;若长辈还没有成家立业,可不分派。小孩的父母也要及时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以示还礼。民间一般不兴初一拜年,只有在初二以后才可以登门拜年。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小孩回岳母娘家拜年。若是女婿头一道回岳母娘家拜年,岳父和岳母要给女婿红包,表示买熟女婿回岳母娘家的路,希望女婿常回岳母娘家。从第二年开始,女婿每年回岳母娘家拜年,都要给岳父、岳母红包,以表示对老人的孝敬。幅州一带的农村,出于节省接待时间、增加喜庆团圆的气氛等原因,各村都规定好外嫁女子回娘家拜年的时间。

  每到这个时候,外嫁的女子就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女子一般要提一些年货回娘家,而临走的时候,娘家也要送给外嫁女子一些年货,谓之“回箩”。若是让外嫁的女子空手而归,那么女子就显得非常没有面子,在夫家也无法抬头做人。

灯火、柴薪禁忌

  灯火可以照明,也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同时还象征着“添丁添福”的意义。除夕之夜,家中处处要掌灯,炉灶要留有暗火,厅堂和房间要点煤油灯,甚至猪圈、牛栏等处都要灯火明亮,通宵达旦,并持续到正月初五,叫做“发灯”,有“发财添丁”之意。煤油灯中途可以添泊,以保证火苗不熄灭。为了让灯点得更久,一般都把火苗捻得比较小。若煤油灯中途熄灭,民间习俗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兆头,必须予以攘解。澄迈一带的攘解方法是:在元宵节那天,趁本村拾神偶巡村时,请道士到家中跳唱,以解除厄兆。储备足够而又质地较好的柴火,不仅能保证整个春节期间的炊事之需,还隐含着某些特定的文化意义。春节前,各家要砍柴、劈柴,备好柴火。但春节期间烧什么柴火,在一些地方是非常讲究的。山桂柴中的“桂”与“贵”同音,有祈望子女大富大贵之意,在屯昌县的南吕、枫木、乌坡一带,民间过年喜欢烧山桂柴。中平柴白净而笔直,容易着火,不冒黑烟,烧的时候顺畅,在屯目的西吕和琼中的湾岭、乌石等地都喜欢烧中平柴,寓“一年平安、万事顺利”之意。而屯昌县城、南坤和黄岭一带则喜欢烧母生柴,寓“有母必生、人丁兴旺”之意。民间认为大年初一早上生火是否顺利,也寓意着当年运气的好坏,因此,划火柴时要同时多用几根,引火物为蘸上花生油或煤油的红纸,以确保一次点火成功。

春节禁忌

  春节是中原尤其是中原汉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其隆重程度远远超过了西方的圣诞节。中原人将春节俗称为“年下”、“阴历年”、“新年”,是农历新岁之首。殷商时,每年从农历十二月开始;周从农历十一月;秦和汉初则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四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尔后,农历新年便一直沿承下来。清代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采用阳历纪年,以元月一日为岁首,名曰元旦。俗叫阳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称农历正月初一为“阴历年”。关于过年的来历,还有着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怪物,名字叫“年”。它威震千虫,势惊百兽,身体庞大,目红发赤,口若血盆,张牙舞爪,叫声若雷鸣,转眼如闪电,行走像风云,专爱吃人。人们整天提心吊胆,优虑重重,生怕自己居住的地方“过年”。

  “年”越来越凶猛,危害越来越惨重。人们为了避免灾难的降临,就相互串联,想尽一节办法来对付“年”。数经百战,屡战屡败,无可奈何。人们决定孤注一掷,组成一个庞大的勇士群,与“年”决一死战。一部分人手持兵器,一部分人高举火炬和鞭炮,在和“年”

  搏斗时,同时点燃。响声、呼喊声惊天动地,狼烟遮天蔽日。就这样持续地打了三天三夜零一早起,“年”终于妥协了,和人们定好,每岁的正月初一出来一次,平时再也不出来扰乱人民了。从此开始,“年”成为一岁一度的节日了。

  春节禁忌,一是源于这种对年的特殊认识,一是由于人们对“开始”的重视。他们认为春节这一天预兆着全年的吉凶祸福。就时间观念来讲,“年”也不单单是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一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就有年味了。俗话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也就是说,过了腊月初八,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而所谓的“年味”最浓的便是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日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这里所说的春节禁忌就是指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所遵奉的种种禁忌春节禁忌的内容和对象主要包括:禁忌的食物、禁忌的语言和禁忌的行为。

春节的食物禁忌

  禁忌的食物就是春节期间人们在饮食方面禁忌食用的物品。

  这一点在祭灶到正月初一之前,人们信奉的倒还不算是太虔诚,主要的是正月初一至元宵节的这半个月时间里。

  正月初一这一天,部分地区忌吃荤食。人们习惯而又非常自然地将“荤”同“昏”联系起来加以想象。以为吃了荤食,就像是吃了迷魂药,会一年昏头昏脑、头脑不清醒,办事糊涂,优虑重重,整年人心不净。另外,还无限地夸大知想象这荤食的作用。所谓荤食,都必须由这种或那种动物的肉来组成,中原又习惯地把做事情慢悠悠的性格称作“肉”。这样,吃了肉,将会使人们一年中肉头肉脑,遇事棘手。认为吃素食,就会必然地带来人的素净,就可以保证一年内素素净净,无杂事扰心。这一天的五更,人们再穷也要吃上一顿饺子;否则,还要继续穷下去。吃饺子盛碗时,碗的数目要比家里人口数目多出一个,忌碗数比人口总数少。多出一个碗,主来年添人口;少盛一个碗,则主来年减人口。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的人,碗也是不能不盛的;否则,主此人有灾。盛上的第一碗全家人又都是不能吃的,要端到堂屋当门儿的桌子上,摆在上面,供奉祖先神灵;否则,也为灭祖,会得罪神灵,降下灾难的。吃饺子之前又要吃一个蒸馍,这个馍又必须是不带馅子的“实心馍”,中原俗称“实团子馍”。吃了这种馍,人必定扎实、牢壮,身体健康;否则,吃了带馅子的馍,必主身体虚弱,不硬帮。上了岁数的老人,尤其忌讳这一点。这一次吃的扁食,也禁忌是肉馅的,有一点点肉也不可以;否则,除了使人蒙受吃荤食降临的凶事之外,还主六畜败亡、七禽不兴、破血财。

  这些禁忌都使我们认识到,中原人民是以勤俭节食为目的的。一个“实团馍”,就等于两个带馅子馍用面,一顿荤食又相当于几顿素食“破费”,在那温饱也难以解决的时代,人们不会不斤斤计较的。再者,养家畜家禽是中原人们生活的一个主要辅助手段,是经济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相当一部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况且,牲畜又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主要帮手,一些重体力劳动一般都要由牲畜来承担,因此,人们又将出大力、苦力俗称作“牛马力”,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原人们在长期的辛苦劳作中对牲畜所产生的一种崇拜心理。人们无论如何,只能信其真,不敢信其假,更不敢以此来碰一碰或者叫试一试自己的命运和这种禁忌的灵验程度究竟有多大。春节其它时间里,皆无此忌,沐仅如此,他们在大年三十这天还要尽可能吃顿肉馅的饺子。这虽然没有形成一条禁忌习俗,但吃素饺子却成了人们的一个心头之患,常常感到不安。对此,我们并不需要否定刚才对忌吃荤食所做的分析,相反,它再一次标明了分析具有的合理性和结论的确凿存在。谁都清楚,这两点不同的禁忌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时间内,一是开始,一是结束。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享受一下劳动的成果可以说是他们的追求之一。再者,他们也求得一个“善始善终”。另外,还有一个客观的作用是:使春节饮食中的荤素得到了调节和恰当搭配,这虽然只是他们的朴素行为,未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来认识,但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中原人的长期繁衍是不无益处的。

  豫南的部分地区,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还忌食稀饭,有犯则以为这一年内出门远行必遇暴雨,大水浇头。煮生食则是大多数中原人忌讳的,况且,正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里都是这样。主食多于初一之前煮熟,吃时只需回锅。人们认为,若犯禁煮生食,会带来家庭贫穷,来年缺衣少食。这半月内,只有吃年前准备好的现成食品,他们才会以为以后连年有余,才不会缺吃少喝。这一点,恐怕也是中原人民在过去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漫长艰难生活中对饥饿、寒冷产生的畏惧心理的反映。对此,有的人则智者见智,以为熟则顺,生则逆,过年以生米、生面为炊,会导致全年的不顺和粮食的减产。解释固然不同,但体现出来的人们的畏惧心理却是相同的。

  恐惧也好,崇拜也罢,那都只能是中原人的过去,他们已逐渐从牲畜式的劳作和饥饿的磨难中摆脱出来。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后,中州大地已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他们和过去的中原人十分欣慰而又骄傲地喊了声再见!脸上的沟壑也平展了,脸颊上本来的黄色略带了点红润,但在那种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出的禁忌,却还在中原传承着。他们想着“过年的东西不会坏”,“谁家的摸长的毛毛越长就越吉利,越长越富余”。所以,在春节后,他们还默默地比赛着看谁年货吃得时间长呢!

  忌吃在明火上烧烤的摸,这是人们自觉遵守的一条禁忌。俗以为,吃了在明火上烧烤的馍,会连年口舌生疮,喉咙生病,这大概又是病魔长期折磨对人们产生的一种恐惧心理在春节饮食上的反映。春节期间,还忌将饭做糊;否则,主当年小麦得黑穗病,粮食会歉收。

  正月初三忌食米饭。济源一带以这一天为谷子的生日,若吃米饭,会使全年五谷不收,至少会使谷子减产。

  初五这一天,开封的人们忌用莲菜(藕)待客。因莲菜多眼子,俗称“窟窿菜”,恐怕食之破财,欠债,“塌窟窿”。更多地区的人们还忌吃烤馍。俗以为吃烤馍一定会烧断小麦的根,麦根儿不好,分孽不多,必主来年麦季减产,甚至绝收成。这一天还忌动刀剪,忌做针线活,忌梳头。俗以为这一天动刀剪会给全家带来不安宁;做线活会招引来毒虫蝎子、灿蜒等,会受其害。梳理头发也会带来庄稼的断根和歉收。

  正月初八还忌食扁食之外的食物,也就是说,必须吃扁食。这一天是财神爷的生日,各家吃扁食,谓为财神爷所赐“元宝”,吃其它食物,则得不到财神爷的这种恩赐,必主穷困。这也是人们根据扁食与元宝形状相似的一种乐观想象。

  正月初十午餐又忌食烙摸以外的食物,也就是说,初十午餐,人们必食烙摸。中原的“烙摸”是一种用揩面杖措成的既圆又薄的面饼。正月初十为石头神生日,名曰“石不动”。家家户户向石头神焚香纳拜。这对于食烙摸,中原人解释为“实落”。“实落”与“食烙”音谐,人们又把不虚假,实实在在、地地道道地东西称为实落货。初十这天吃了烙摸,一年内无论遇何事情,必十分顺利。外出做生意和干活,会实实在在地落钱;否则,必主两手空空,一无所得。与此意义相联系,还有把“食烙”解为“十落”的,“十”为盈满之数,“落是得到,“十落”即满落、全落或全部得到。更直接一点说是“十分落钱”。当然,这只能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一到腊月,虫木草棒,皆为神灵,这是人们的一种传统观念。所以,一到腊月里之后,人们说话做事再不像往日那样信口开河,随心所欲,而显得十分拘谨,唯恐开口有失,动辄有罪、冒犯神灵,降下灾难,这集中体现在春节语言和行为的禁忌上。

  丰盛的食物不仅让全家在春节期间过得愉快、舒畅和幸福,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同时也能体现出民间对新的一年丰衣足食的良好祝愿。因此春节的饮食方式和平常时候是不一样的,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前,家中要备足粮食、蔬菜、水果、零食、饮品等,水果多选购个儿大的格子。受广东地区民风的影响,现在海南民间也喜欢选购盆儒,上面挂满利市,图“大吉大利”之意。海南农村普遍宰杀阉过的公鸡祭把祖先,因此年前各家都要笼养鸡鸭,以备过年之需。公鸡的笼养方式很特别,就是把公鸡放进窄小的笼子中,以减少公鸡的活动量,每天好米或好谷子喂养,使之在短时间内增肥。海南苗族认为初一至十五期间米缸不能空着,否则就有断炊之虞。所以在此期间忌春米,年前全村人都要忙着春大米和糯米,以讨得全年丰衣足食的好兆头。

  过年时全家要吃团圆饭,俗称“吃年饭”。家中长者要坐在正席位置,其他人按照长幼顺序入座。饭桌上自然是以大鱼大肉为主。民间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故餐桌上一定要有鸡肉;渔民过年还要有色,以讨得“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除此之外,餐桌上少不了年糕、芹菜和粉丝三件。“糕”与“高”谐音,依据海南人的传统看法,年糕意为家境和财源年年高涨;芹与“勤”同音,象征勤劳发家致富;粉丝白而长,寄意夫妻白头僧老、老人富贵长寿。海南民间春节除了制作年糕之外,有些地方还在大年初一用糖和糯米煮成糖饭,早上全家都要吃点糖饭,以祈求全年家庭、生活、事业甜甜蜜蜜。时逢甘蔗丰收,海南民间往往要买回一些果蔗,闲暇时候啃上一小段,以祈求今后的日子像“倒吃甘蔗节节甜”。在琼北地区,大年初一要吃斋,不得吃荤,以图吉利。

春节的语言禁忌

  春节语言的禁忌也是要从春节前的准备阶段就开始说起的。置办年货时,忌说“咋买惩多?”“咋还没整完?”“好家伙,真多里”等一些不吉利的话。认为这样一说,神灵知道,就会使这些买来的东西瞬间消失,不翼而飞。蒸摸时,蒸膜裂缝也忌直言“摸裂了”,而要转弯地说成“摸笑了”、“摸真喜欢”。蒸摸结束更不能如实地说“蒸完了”、“蒸了了”,“蒸好了”等等,要说成“满盆了”。“完”意味着毕、终止、没有等意义,与人们趋吉的心理相违背,大不吉利。所以,切不可如实声张。过油时,忌言“咋还没有炸好?"否则,锅里的油马上就会干。还忌言鬼怪,否则,锅里的丸子会乱蹦乱跳,或者会出现火灾。蒸模时言鬼省,蒸出的摸将会不发暄,成一个硬疙瘩,颜色呈铁青色,俨如鬼怪的脸。另外,还会惹出一年的不顺利。

  在整个春节期间,又都忌言“病”、“死”、“愁”、“鬼”、“杀”、“穷”、“败”等等不吉样的字眼;否则,都要随着说出的不祥字眼出现相关的祸患。

  春节期间在行为方面的禁忌比起语言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是就禁忌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说的。前者是说行为禁忌以大得多的数量优势居语言禁忌之上;后者是说触犯禁忌之后的惩罚要比触犯语言禁忌后的惩罚严重得多,厉害得多,吓人得多。

  关于语言禁忌,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陶立瑶先生认为:“(语言禁忌)一方面表现为对语言灵物的祟拜,另一方面表现为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和代用。”其中“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和代用”所指的情况,在我国传统新年中同样为人所习惯运用。民间认为,大年初一逢人要讲吉利话,忌讲“病”、“死”、“衰”、“破”、“败”等不吉利、不喜庆的用语3忌骂人,忌争吵,忌讲粗话、脏话。除夕早上,父母会反复叮嘱小孩不能讲不吉利的话,认为在春节说了不该讲的禁忌用语,就会给讲话的人及其家庭带来晦气。若小孩无意当中犯了上面的禁忌,父母要及时讲一句“百无禁忌”,予以攘解补救。行为禁忌春节禁忌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年初一,各地都有禁止扫地、挑水、动土、洗衣服、用刀等习俗。年前所有债务要及早还清,不能拖欠过年,而这天债主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对双方都极为不利,故民间有“年前还钱,莫欠过年”的讲法。

  人们通过一些象征性的行为,以求得吉祥、平安,表达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汉族一些地方的农家,在初一早上要到田地里象征性地犁上几犁,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读书人要读上几首诗,以祈求学业有长进;妇女要在机抒上织上几梭,以祈求纺织丰衣。黎家把春节期间从井里、河里挑回来的水视为“福水”。妇女到河里或井边挑水时,都要拿一个铜钱或一小块年糕放在河边或井边,表示福水是向河神或地神买回来的。美字方言地区的黎族春节有“量水”的风俗。大年初一早上,各家的妇女都到河里挑一担水回家,把刚挑来的水与去年存下的水比量一下,若相等,则预兆今年的生活景况与去年相同;若今年的水比去年多,则今年的生活将比去年好;反之则今年生活不如去年。

  把方言地区的黎族从除夕至大年初四算是过旧历年。年初一夜晚忌到他人住宅甚至邻村串门;忌男女同床,认为这是对神灵的亵渎行为,会遭到神灵的报复。大年初二开始贺年,大家才可以彼此来往。而大年初三则不能拜年,但可继续打猎和捕鱼,也可以在家喝酒,夜间依然要保持灯火通明。大年初四才恢复平常状态,开始从事生产。白沙邦溪地区的哈方言黎族,除夕当天下午,全村要选出一位老翁,穿着槛楼的衣服,头戴破竹签,挑着一担破箩筐,装扮成乞丐模样,走家串户,沿路高喊:  “要米来,要钱来,我要回去过年。”这时各家各户都要给他一把米,一点钱,一些破铁锅;意为送走一年的贫穷,迎来新年好运气。

春节的行为禁忌

  前面已经说过,祭灶之后,“年味”便越来越浓了。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随着“年味”的加重而越来越谨慎。

  人们都知道,中原人的家庭中,家长是最“厉害”的。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大人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是说一不二的。现在称专制主义者多用“家长作风”,孩子更是唯家长之命是从。可是,一旦到了春节,这里的孩子就“解放”了。当然,这里所说的“解放”并非是说孩子们可以目无家长、随心所欲、与家长“分庭抗礼”,而是家长对孩子们比平常宽容了。家长们在春节期间是禁忌打骂孩子的;否则,自己晚年将要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所以,这里的孩子们尤其盼望着过年。不过,这点禁忌透视出了人们在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成员的相互依赖关系,大人有养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人们希望,老有所养,死得其所,对晚年的孤独、凄凉、无人问津具有的一种畏惧心理也尽含其中。

  忌打破锅、碗、瓢、盆及其它器物;否则,在新的一年里,将有凶事降临其家。守此忌者,万一有失,将器物打烂,如何处置破烂的器具,则又有一忌,这就是禁忌将烂碎的器具乱扔或扫进垃级堆。否则,凶事更凶,会带来家庭的破败。对打碎器具,人们还想出了一个破法,就是将打碎的器具扔进井里,心中虽有不安,而口中也必以“越打越发”来镶解,以保持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和平衡。个别地区还确实直接地将年节打碎器物为“万事如意、越打越发”的吉祥之兆。

  过油炸食品、煮肉、蒸慎时均忌敲打锅边;忌邻居来借用东西;更忌有讨饭的人来行乞。敲打锅边,会惹怒神灵,神灵会因怒而降下灾祸,使家人不得安宁,或使家人之间整天生气、闹矛盾。若有人来借东西,以为会给自己家带来晦气或鬼怪。蒸摸,则会主“鬼捏膜”,膜不发,且呈铁青色;过油,会主鬼喝油,锅里的油会不用自跑,无影无踪;煮肉吗,则会越来越少,煮不出数;讨饭的人更是禁忌的对象,是不祥的和不洁的禁忌人。乞者的来临会把该家的福神、财神及其它神灵一股脑儿得罪,福气会被带跑。所以,为防万一有人来借东西或行乞,便将大门紧闭。现在的人们多不以此为然,但也通常在厨房门口用东西遮掩住,或放一碗冷水在房门口。

  大年三十,人们一般都要贴上春联,俗也称之为“贴对子”,以示辞旧迎新,也是为渲染节日的气氛。这贴春联之举,人们也很讲究,更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一种行为,忌“富签穷对子”。“签”即“门横披”,又称“横联”,对子即“竖联”。“富签穷对子”就是指横披用纸宽、长,“竖联”相对用纸窄、短,如若贴上的春联是这个样子,就算是触犯禁忌。人们的具体理解是:“竖没横长”,横头大。主办事情多受其它杂事缠绕,常有破费。一九八O年以后,中原有些地方还时兴起了贴双对联之习,也就是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对联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块(俗称对方),写上“福”、“禄”、或、“春”字,贴在横联的上边及左右,显得气氛更加浓郁。忌富签穷对子,实质上是人们一种美学观念的表现,他们不喜欢把极不和谐的对联贴在自己的门口,尤其是在充满喜庆气氛的节日中。

  当然,这只是一种朴素的审美情趣。

  厨房门口的春联,还不同于其它门口,而另有一番讲究。林县一带的人们是崇尚用绿色的纸,禁忌使用红纸。俗以为,红红火火,红即意味着火,或者说红就是火。厨房本乃生火之处,为炊之所,外火与内火是不相容的,两火相克,必有一火为强,故定有不吉。有的人们的理解又高出一筹,以为是以外火助内火,外火与内火相合,两火为一火,火必旺盛,盛极必带来特大火灾。对此,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鲜明的辩证意识。

  三十的夜晚是一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民间通常称为“逐除”、“除夕”、“除夜”、“岁除”,不论怎样说,总不外迎新辞旧,祛病消疾之意。这天晚上,人们习惯地在门口放一根棍,放这根棍据说有两种意义:一是堵元宝,不让财神、福神往外跑,一是防“野鬼魔怪”,不让它们这乌七八糟的东西进入家门。这根棍要在门口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否则,便会“野鬼进门财神出,不卖人口卖房屋”。人们为防“野鬼”和“年怪”作祟,还要守岁,俗又称作“熬年”,切忌早睡。民间传说三十晚上只要有恒心等待,一定会遇到玉皇大帝的闺女在南天门向人们赐福的。如果早睡,就很难得到这种上天赐予的福气。守岁时,又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忌开启箱柜,以免财物丢失;禁忌照镜子,以免见“鬼”。如此不但无福,还会晦气一年。大多数.人家怀着美好的愿望,除夕之夜,聊天不休,趁此良机,饱享天伦之乐。

  三十晚上的锅又不能是空的,通常是添上水,放上摸,五更一起,便烧火下饺子。否则,一年无食,主贫穷.。林县一带,三十晚上则要留剩饭,以示饭多吃不完。忌讳把饭吃得一干二净,取意“吉庆有余”。这天夜里,又忌睡后再起,尤其是忌再起来大便;否则,人们便把“屎”同“死”相连系,以为这新的一年中会有大灾大难。还禁忌恶声谩语,禁忌哭闹,禁忌大声训斥,人们以为这些都会惹怒神灵,降下灾难的‘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天晚上连倒废水或垃圾也成为人们的心头之患。人们很自然地将水想象为银,把土想象为金,如把水或垃圾倒出,就等于是将自己家的金银财宝倒出去,日后带来的必定是家庭的贫穷和困苦。人们为什么把三十晚上的垃圾当作“金”呢?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学生,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一个老头儿,他对学生说:“请你救救我吧!”学生说:“我咋着可以救你?”老头说:“天到午时,你搬把椅子,坐在椅子上撑把伞就可以了。”学生点头答应。

  天到午时,小学生果真照着老头的话去做。一会儿,云彩布满了天空,又是闪,又是雷,下起了飘泼似的大雨。这时,一个哈巴狗钻在椅子下面避起雨来。雨过天睛,哈巴狗便不见了。

  第二天,老头要请小学生到家里面去玩,并要亲自背着他,以报答相救之恩。小学生思忖着,去玩是可以,但不能让人家老翁背着自.己,所以,便拗劲儿自己走。老头见学生不肯,就对学生说:“你看我脊梁上有个什么虫子咬?”小学生赶忙转到老翁背后,老头趁机背起学生像刮风一样,飘荡在天空中。一会儿,到了老头儿的家。只见室外青竹翠柏、奇花异石,风景清静,优关极了。室内摆设更是阔气,各种设施和财宝,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无所不具。学生惊讶极了。

  学生在这里住了一个月,非要回家不可。老头说:“你若要回去,我的东西你可随便带,要啥都行”。学生说:“金银财宝我都不要,只要丫环如意。”老头满口答应。

  老头在地上放了一张席子,让学生和如意站在上面,学生只觉和来时一样,一会儿便到了自己的家。到家一看,全变样了,父母及村里的人全没了,只有尹南边那个弯腰老槐树还在那里长着。

  学生只有和如意相依为命,像亲姐弟一样互敬互爱。一个月过后,如意也提出来要回家一趟’,学生说啥也不让走,拉拉扯扯,躲躲藏藏,如意猛地一下躲到门后,学生再也找不见了。学生无奈,便哭着在门后的一堆恶渣儿里找如意。从这天起,每天在门后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腊月三十的晚上,学生像以前一样扒着恶渣儿找,扒着扒着,突然眼前一闪,那堆恶渣儿全变成了发光的金子。学生无意发财,又和一个长得与如意一样的姑娘结了婚,日子过得像蜂蜜一样甜。

  事情传开,人人都羡慕这位小学生,也盼望着自己能有这份福气,所以,就再也不往外清除腊月三十晚上的恶渣儿了。久而久之,人们格外器重这天晚上的垃圾,自然就成为一种禁忌被人们传承了。触犯禁忌,人们便以为会给自己带来灾难,金银财物便会像长了胳膊腿儿一样,各奔东西。

  前面说过,中原人异常重视“开始”,总以为“始”为“终”兆,如何对待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这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事情。他们不实实在在地把正月初一这天当作一天,而无限夸大为一年。初一之所为乃预兆着一年的吉凶祸福。初一乐,一年则乐;初一忧,一年则忧。所以,自五更开始,就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五更忌晚起,俗信“一年一个早,谁早谁家好,”晚了会接不到财神,必主贫穷困苦。

  五更忌在被窝中打喷嚏;否则,必有病灾,兆不祥。俗谚还有:

  “一声轻,两声重,三声要人的活性命。”

  五更忌起床重睡;否则主不吉利,必有病魔缠身。

  五更忌开门之后再将门关上;否则,主有不祥的事情发生。

  五更忌大声喧哗;否则,会惊动神灵。

  五更忌扫地;否则,会扫走财神,扫走福禄,得罪神灵;再者还会主自己劳苦一年。所以,人们又有初一藏扫帚之习俗。

  五更忌提名。初一天亮前,是禁忌呼唤人的名字的,以称谓呼唤也不行,只能用纸炮的响声将其惊醒;否则,被叫醒的人会被鬼怪纠缠,或患红眼病。还有的人们认为会将臭虫叫来,主这新的一年里臭虫多。

  忌开箱柜;否则,跑财。

  忌照镜子,否则,常见鬼。

  忌拿木疏;否则,常遇鬼怪打扰。

  忌水土出门;否则,主一年财气不佳。

  忌泼洗脸水;否则,财气外流,污染神灵。

  忌倒尿盆;否则,污染神灵,得罪茅厕神。

  忌打水;否则,会得罪井王爷(亦称井神爷)。

  忌动刀剪;否则,主有破家之灾,难以团圆。

  忌油灯倒地;否则,主常有霉气,家人必多疾病,或多不利之事。俗话说:“油灯倒地,必遇霉气。”

  忌板凳歪倒;否则,主家中必遇大凶。与湖北临近的一些地区,在死人入棺后,以条凳承之。出殡时,抬起棺材,起步前,要将此凳踢倒,以示与死者的诀别,让死者不要扰乱亲人。再者,以示今后不再发生此等不吉利的事情,也与不吉利诀别。如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有这样的事情出现,人们认为必兆全年不吉。

  忌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否则,也会惹怒神灵的。俗以为今日乃闲暇之日,“一年长不安,自在今一天。”这当然属于以前人们的理解了,六十年代后,这种禁忌便在“革命化春节”的氛围中溶化了。

  忌拜见于床前。若拜见于床前,受拜者卧床未起,必以为大不吉。卧床为重病之兆,年为岁首,故以为全年将事事不顺,或者会有重病加身。

  忌看病、吃药、请医生。否则,会常年得病、吃药。医生也忌出诊,否则,会常年不闲,整日忙碌,或主有其它不吉利的事情经常出现。

  忌见尼姑、和尚。否则,主全年诸事不顺当,人不得安生。还有的人根据他们的头脑想象为必主全年庄稼收成不好。

  忌妇女串门,俗称正月忌门。无论老幼妇女,正月初一皆不准出屋串门拜年,即使是同院对门,也各不往来,互不通语。人们以为“妇女属阴,违者不祥”。这大概是由贱视妇女的观念和对血的恐怖心理所导致。当然,这一点不是中原人们的共同行为,只是在豫东地区的开封一带流行。

  忌讨饭人登门乞讨;否则,必主全年不顺。

  忌乞火,这里的人们在正月初一既不允许自己向别人乞火,又不允许别人向自己家乞火。向他人乞火,主自己无烟火延续;他人向自己乞火,会带走自己家的福气。

  忌遇出殡。新年的第一天谁也不想路遇出殡,遇之为大不吉,主这一年内定有灾难降身。而好赌博的人却别出心裁,此遇出殡见棺材为赢钱之兆,一年内必赌运通达,财源茂盛,有赌必赢。

  忌见血迹.人们对血是极其避忌的,平常都是这样,大年初一尤其是如此。见到血迹,主人必定会遭到不祥的。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不少对血的禁忌的事情。《汉书》说:有人要恐吓王莽,就在夜间将王莽的房门上涂上大片血污。王莽发现后,便杀掉了这个涂血的人。干宝《搜神记》也说:有一个名叫刘宠的人,经常在夜里发现自己的门前有血。时隔不久,果然真的被人杀害了。《后汉书·五行志》注引《魏志》说:曹操要盖宫殿,便砍伐了一种叫“灌龙”的大·树,而这棵树被砍伐的时候,像人一样流出了很多很多的鲜血。事过几天之后,曹操便患病身亡。《史记·夏本纪》也说:夏朝的皇帝武乙暴庚无道。用皮革口袋盛满血液,挂起来用箭射它。后来武乙出去打猎,被雷电劈死。这样看来,典籍所见,武乙为第一个触犯血的禁忌而遭惩罚的人。‘胡朴安先生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又更直接地记载了这个几乎是流行全国各地的习俗:“除夕,院内竖桅杆,上悬灯笼,谓之天灯。相传昔有九头恶鸟,为二郎神杨戮斩去一头,常年滴血。每至除夕,即出而飞鸣,其血滴于谁家院内,其家必遭祸事。”

  忌舞刀弄杖。刀、杖等下些器械都是有破坏作用的东西,大年初一严禁动用,以避凶祸之事发生。否则,必定会有口舌、官司或凶杀等祸患发生?主一年内家不安宁。

  忌讨债;俗以为此日讨债必定会给双方带来不吉和不祥的。

  忌给人物品;否则,这一年钱财会外流,甚至会导致贫穷。

  忌杀生;否则,以为会有兵灾、刀灾或血灾等灾祸发生。

  忌啼哭;否则,必患疾病,必遇凶祸。

  忌在别人家吃饭;否则,对双方都有不利。

  忌洗衣裳;否则,出门主遭雨淋,或主散财。

  忌风、雨、雾;民间惯以此日气候占卜农事,预测收成歉丰。这一天一般喜晴忌阴,但下雪除外,“瑞雪兆丰年”。“春节睛不阴,五谷扎下根。,,M春节遇风雨,米贵豆角稀”。具体说来,又以为,有雾,当年必遇饥荒;“雨”俗称“黑雪”,有雨,必粮缺;对于风,人们又另当别论,因风向不同,认为新的一年中吉凶各异。宜阳地区的人们还流行着这样的谚说:“东风水患,西风兵变,北风岁丰,南风大早,东北风大吉,东南风病患,西南风小早,西北风五谷丰。”

  初一之后,直至初五,在人们的观念中为一年的首中之要,因特别“厚爱”,而禁忌更加繁多。

  初二忌空房,有的是说“正月忌空房”,或“正月忌宿娘家”。这就是指新婚之后不过三年的夫妻,正月初二回娘家,禁忌在娘家居住。俗语说:“正月空房,死个新郎”,新娘必克死丈夫无疑.或说,“正月空房,填个新娘”,又主新舰克死新娘。虽属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但造成的最终恶果却是一个,即夫妻离别,人亡家破。所以,新婚夫妻回娘家时,无论怎样,天黑之前都要从娘家赶回来的。只有这样,心里才觉踏实。

  初三忌串门走亲戚。民间以初三为年岁中第一个鬼节,为防与鬼怪相遇,多遵此忌;否则,定会遇鬼怪纠缠,受其磨难。

  初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忌日”,但它又比别月的初五更特别地被称为“破五”,或“五忙日”,还有称“五穷”的。这一天是禁忌走亲串友的,即像大年初一一样忌门。因此,初五在永城及安徽的涡阳、毫州一带又有“小年下”之称。另外,泌阳一带还禁忌动土、耕作或做事。动土、耕作必有灾害;做事一年内必主遇事破败。

  初五又忌用剪刀。俗以为,剪刀乃破家之物,这一天要绝对禁忌使用;否则,主全家人一年内不会得到安宁。再者,“破五”又谐音为“破物”或“破屋”,所以,人们还认为,在这一天动剪铰物,必主破产、破家。初五还忌梳头、动针线;否则,梳头主破财,动针线主招引蝎子,灿蜒。

  林县一带的人们切记在这一天的大清早,将掏出的炉灰送出去,况且还一定要送至十字路口,方才心安理得。只有这样,人们才可将穷气送走,免遭其难,切忌将这天的炉灰放在家里。南阳一带的人们也是要在这一天送穷气出门,将初一以来的所有垃圾统统清扫出去,禁忌让这些垃圾在自己家里过去初五;否则,将会给自己家里带来贫穷和困苦。令人不解的是这里的人们把大年三十晚上的垃圾同年后初五的垃圾赋予了两种不同而且是截然相反的意义。一是“福气”,一是“穷气”;一是要留住,一是要送走。真个是物随人意、俗言多变。它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禁忌是一种心造的幻影,是人们主观想象的精神产物。

  正月初七,俗谓“人日”。所以,这一天,人们喜晴忌阴。“晴”为人安居之兆,“阴”则主有疾病瘟疫流行。还有在这一天忌动针线和忌动剪刀的;否则,主婆婆眼瞎。俗谚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和中原临近的山东境内的人这一天也有这样的习俗。

  正月初九,俗谓“天日”,即玉皇大帝的诞辰之日。旧时,民间有祭天的仪礼。这一天禁忌杀生;便盆和妇女下衣、内衣等不洁之物,也绝对不允许拿到室外晾晒;否则,会裹读天帝神灵,遭受灾难。

  正月初十又是石头的生日,俗语云:“十不动”。凡磨、碾、磨刀石、碓臼、洗衣石等石制的东西,均禁忌动用。不少人们还十分虔诚地置黄标纸、香炉、供品等进行祭祀石头的仪式。也有这一天忌阴的,尤其是太阳落山时,人们看不到太阳,必主此年豆类庄稼收成不好.

  实质上,初五已过,所谓的“年味”就淡得多了。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可以算是春节的全部结束。可是,元宵节的到来,却又一次把春节推向高潮,民间热闹非凡,其程度大有超过春节之势,这大概是由于这一天是天宫大帝的诞辰之日。正月十五,俗又称为砚上元节”,此日夜晚民间举行盛大的灯会,中原很多地区流行着新媳妇忌·看娘家灯的习俗。俗语说:“新媳妇看了娘家灯,必定妨死老公公。”还有说“新媳妇看了娘家的灯,主婆婆眼瞎”的。但也有的地方又忌在婆家观灯,一定要回娘家居住,谓之“躲灯”。豫东地区的虞城便有这样的俗谚流传“姑娘看了婆家的灯,娘家穷的丁当丁”,“正月十五不躲灯,先死老公公”等等。

  与湖北临近的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忌十五这一天有风、雨、雪、雾。否则,主当年年景不好。俗谚云:“元宵有灯光,人畜都安康;有风又有雪,人病牛也折。”

  总之,春节禁忌种种,目的都是为了消灾祛病,平安吉祥,集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极力追求和对邪恶的厌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春节禁忌  禁忌  禁忌词条  春节  春节词条  春节禁忌词条  
茶文化茶具

 如何保养红木茶具

茶具不仅是泡茶的用具,还富有观赏性,因此对茶具的保养尤为重要,尤其是高档的茶具,其保养方式更是讲究,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红木茶具如何保养。红木茶具作为高档家具,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