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农历七月间(公历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开始。
我国民间,传统上以这一天作为当年秋季的起始。秋季一到,南北各地的气温便随之逐渐下降,天气转凉变冷,同时庄稼也日见成熟,进入收获丰收的日子。为迎接纪念这一季节的到来,人们在立秋日举行各种活动,从而形成流行于我国古代南北各地的立秋节。
立秋节的庆祝纪念活动,远在周代即已开始出现了。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每逢此日,天子都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等,到西郊去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rI=J,音人)收的仪式。汉代承继了周代的这些迎秋礼仪,同时又规定,迎秋时的车旗服饰一律为白色,届时还要歌《西皓》,舞《育命》。另外,汉天子还要在这天入圃射牲,用以奉献宗庙,以显示秋来扬威之意,名为“躯(chU,音出)刘”。民间则有根据立秋发生于白天还是晚上的具体情况来占卜预测天气凉热之俗。迎秋活动延续到宋代,出现了立秋日妇女争买楸(qi口,音秋)I]-f,剪成花朵形戴在头上以应时序,以及吃瓜、咽井水等风俗。宋代诗人范成大有《立秋》一诗,其中“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之句,说的正是当时流行民间的立秋习俗。这些风俗,宋代以后,相沿不衰。到了清代,立秋节的活动,仍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
清代,南北各地的民间,都有依据立秋日的天气情况,预测秋后庄稼收成的习俗。如北方的北京,倘若在立秋Et下起雨来,人们便认为这预兆了“秋日畅茂”。所以,有谚语说:“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
南方如苏州,人们倘若在立秋日恰好听到雷鸣之声,就认为这预示着今秋将“稻秀不实”。所以,民谚说:
“天毂(95,音古)碌,收秕谷。”另外,倘立秋之后,天空中浓雾弥漫,其中有白虹横贯,也意味着今秋歉收,俗称“天收”。这些习俗,应是民间百姓得之于年复一年的种田实践经验。而南北两地的上述差异,则反映了两地作物种植与收获在晴雨、时间等要求上的不同。
在南方的苏州古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还保留了以立秋发生于白天还是在黑夜来占测其后天气凉热的传统习俗。当地流行的谚语说:“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畔(hSng,音轰)Ⅱ牛。”其实,远在东汉的崔疟(sh i,音时)《四民月令》中。即有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可见,此地的确堪称古风犹存。同时,这也反映出,生活在南方酷热气候中的人们,是何等热切、焦急地盼望立秋所带来的清爽与舒适。另外,人们在这天还盛行秤人的习俗。秤好之后,与立夏时所秤的重量加以对比,看看自己经过一个漫漫长夏的煎熬,究竟肥瘦如何。
北方的北京,学堂中还盛行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的做法。一般小孩子上学,冬天要歇冬,夏天要歇夏。到了秋天,因秋高气爽,最宜于专心用功读书。
因此,学堂以这种办法来提醒孩童们,要加倍珍惜秋日的良机,免得将来白了少年头,却所学了了。
此外。立秋日祭祖敬神等活动,在南北各地也都仍然十分流行。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当地的应季瓜果,作为供品敬奉祖先神灵,让它们也及时享受到人间的美味。
从饮食方面看,立秋更是一年中一个十分特别的日子。人们经过一个漫漫长夏的酷热、蚊虫折磨,觉睡不好,饭吃不香,体力精力都受到很大损耗。因此,一秋之始的这个立秋日,正是一个可以大补的日子。这一点,在北方,尤其明显。
如北京及广大的华北、东北地区,就有立秋日“抢秋膘”、“贴秋膘”、“抓秋膘”、“补秋膘”的食俗。
在这些地方,每逢立秋,人们便在自己家中摆上一桌以肉为主的丰盛筵席。诸如红焖肉、白切肉、大肉丸子、肉馅饺子等,都如期登场。供人们进食。一家老小围桌而坐,一边大口吃着香喷喷、油汪汪的肉块,一边饮着甘冽飘香的美酒,欢天喜地,快快乐乐,一个夏天的倦怠一下子无影无踪了。另外,整整一个夏天,人们因天气炎热而一直素食,可谓长久不知肉味了。而这一桌丰盛的荤食,也可算是对一个长夏的补偿吧。
这主要是受满族人食俗的影响所致。至于羊肉的吃法,家常的吃法就很多,如红萝卜墩羊肉、羊肉JII丸子、羊肉嫩西葫芦馅饺子(包子)等等。讲究的吃法也不少,最常见的是蒸羊汤。
蒸羊汤。这道菜的做法。是将羊肉加各种作料后,放在一特制容器内,上锅蒸。羊肉经蒸后,发出的热气通过容器盖上的孑L,进入另一容器之内,聚为羊汤。
此汤的味道,鲜美而不油腻。营养价值极高。至于蒸过的羊肉,不能再食用了,只有作废料处理掉。
此外,就是羊肉的爆、涮、烤等吃法。爆,就是猛火干炒。这种吃法。好处是简单、方便。一般是放在平底锅上,一炒就好。炒好之后,肉软嫩可口。香气逼人。涮,就是涮羊肉,其实也就是火锅吃法。这种吃法,要稍微复杂·些。需要事先将羊肉切成薄片,肥瘦均匀,长短适中。吃时。夹起来放入滚开的汤中一涮即可拿出。再放入碗碟中,调入酱油、醋、腌韭菜花、糖蒜等。趁热吃下。有滋有味,鲜嫩无比。烤,就是放在松柴火上的铁丝笼中烧烤羊肉。羊肉也须预先切成小块,上面洒上各种作料,随烤随吃。烧烤的羊肉,不仅外焦里嫩。而且带有松枝的清香,确是别有风味。如此美味,怎不令人胃口大开?随意大嚼畅饮,贴膘补膘,都已不在话下了“。
另外,北方各地的立秋节饮食,还有不少特色。如北京,人们早在立秋前一天,就将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陈放于露天庭院中过一宿。到立秋日,阖家围坐,一起将这些过宿的食物饮食干净。
据说,这样的吃法,可保秋后不留夏天疟痢等病根。东北的一些地方,还流行立秋日吃饼、饺等面食的习俗。
吃的时候,~一定要吃饱吃足,人称“吃秋饱”。意义大概与抢秋膘差不多。
再就是广大南方地区的立秋日吃瓜之俗,也颇有特色,值得一提。如苏州等地, 一般在立秋前一个月,西瓜已经开始上市了。到立秋之时。正是西瓜的鼎盛时期。市面上。到处是挑担的卖瓜人。还有人用小船载瓜,穿梭于河港闾巷。高声叫卖。人们买瓜之后,除了用来祭神敬先,还要互相赠送。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买回来全家人一起吃。卜分有趣的是,有人还用西瓜来做下酒菜。一边吃着大块大块香甜脆生、清凉溅水的西瓜。一边呷一口辛辣香美、回味悠长的烧酒,的确是难得的立秋节享受。当地人以大吃西瓜,来迎接爽朗秋日的莅临。据考证,秋日食瓜之俗,源于先秦。
如《诗经》中就有“七月食瓜”的话头。历代相延。到清代,终于成为江南各地立秋迎秋的特色饮食习俗。
正当南方人们在立秋日尽情大吃特吃西瓜,以迎接金秋到来的时候,东北的一一些地方,却’在这天忌食西瓜。当地人们流传说。立秋日食西瓜及其他各种果类,必将导致人消瘦困怠。所以,他们宁可多吃些肉食,也决不犯忌染指各种瓜果。同此天下,同样的欢庆立秋。而食俗却恰恰相反。正所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