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古人用土圭观日,循规而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后来,又 l把一年等分IN季,反映春、夏、秋、冬的变化。 l立夏,标示夏季开始,通常在农历四月之前,太阳到达黄经45度算法,谷雨节后十五日为立夏。民谚云:“立夏鹅毛住。”意为春风止, 时入夏季。辽宁地域纬度偏低,比之中原,立夏虽属夏季时令,但感觉春意犹在,时不时还有春寒袭来,故对立夏并不敏感。
往昔,民间习于立夏日观测风向预兆吉祥。据说,是日起东风,年内平安无灾疫。
夏季之中,伏日尤被民间看重。伏日,亦称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通常在农历六月间。相传,伏日源于秦代。《史记·秦本记》载:秦德公二年(前676年),夏天极热,古人无法解释天体现象,以为鬼魅作祟,有人提议杀狗解毒。因其时俗信,涂狗血于四门,可阻妖魔入城。行动之后,定其日为“伏”。因伏字“人”旁有“犬”,犬有护主秉性,又能镇鬼驱邪,故用之。由此,传沿后世。
伏日的记法,亦有俗规: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民间称“数头伏”;第四个庚日,始称“中伏”,亦叫“二伏”;第五个庚日叫“末伏”或“三伏”,多在立秋节之后,所谓“秋后一伏”。
伏日天气酷热,菌毒四起,百病多发,尤其辽宁人,惯于寒冷,每经伏天,热极少眠,食欲不振,精神不爽,身体比之以往更加瘦弱乏力,俗称苦夏,便想办法禳解。辽西、辽南地区,多于伏日食面条大蒜,称之伏面。说是能解暑消毒。辽北一带,头伏食水饺,二伏食面条,三伏喜食烙饼,即民谣所谓:“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实际上,往时贫困,麦面极少,偶尔食之,为增加营养,补充体力。
辽宁的伏天,正值农闲,其时,大田作物耕耘已毕,等待秋收。故称挂锄或歇伏。惟春栽马铃薯和少量春麦成熟,收获后种以蔬菜,如白菜、萝卜、芥菜等。农谚云:“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芋圭。”
民国以前,每年伏日期间,辽西义县都举办南关帝庙会,由八旗官兵筹资,请戏班唱戏五天。届时,大摆宴席,八旗官兵皆盛装冠带,威风凛凛,引得临近百姓衣着体面,装扮光鲜,赶庙逛庙。看罢祭神,再行游乐贸易,亦吃亦玩,兴尽方还。据《义县县志》载:此举因当年察哈喇王企图谋反,被赵辛珠得知。赵深夜出城,到关帝庙前许愿,祈请保佑人马平安事成。后来,察哈喇王得信逃走。赵辛珠升义州城守尉,命每年届时永为盛会纪念。民国以后,此俗废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