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之后演变为端午包新黍(米)以献神灵的习俗。那时夏至将到,角黍可热吃也可冷食,文献中多有记载。包角黍的植物叶子主要是a叶等,后来北方多用苇叶,南方也用竹筒装米煮烤。东汉末年,人们把黍米用木草灰水浸泡,把它包成四角形,因为灰水中含碱,称为碱水粽。晋朝时吃粽子已经在全国普及,样式逐渐增多。有角者为角黍,用竹筒者为筒粽。粽子中用黍,并放红枣、板栗、红豆等,在南方不少地方也放猪肉、鸡肉等,还有的放一些中药材。粽子外面用五色线缠好,或用马莲草等捆缚。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长沙一个人白天看到屈原。屈原说,你们每年给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线捆牢,那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屈原便不见了,这个人回家就告诉人们这样做起来。端午吃粽子,都认为是南方人纪念屈原等人的。现在考证认为,在春秋时晋国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上,就有了类似粽子的食品。
现在,南方吃粽子一直是日常食品,种类已经十分繁多。北京、广东、闽南、浙江、江苏、上海、四川和台湾等地粽子的原料搭配、包制方法和风味,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出了地方性品牌,有的还向外国出口。现在端午时节,全国粽子购销两旺。晋代《风土记》注释中说:“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就是说粽子是阴阳相包裹,象征寒气未褪尽,寒暑相交替。
比如杭州届时要吃咸鸭蛋,名曰吃五黄。五月就是五黄月,端午时吃咸鸭蛋黄、黄(鲤)鱼、黄瓜、黄豆,喝雄黄酒便是五黄。在南昌,端午要吃煮茶蛋、盐水蛋,在温州家家要吃薄饼,在福建晋江地区家家要吃煎堆,甘肃民勤县则要吃面扇子。而在台湾端午还要吃桃、茄子和菜豆。粽子和各种应节食品,古时要在亲友之间互相赠送,互相品尝手艺高低,便形成人际来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