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宋代茶文化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以瓷质茶具为媒,让我们在茶香余韵之间,领略宋人的精神世界和美学风尚。
斗茶和建盏
宋代前期,点茶法与煎茶法并存,然斗茶的兴起,使得煎茶法在宋代后期基本被摒弃,点茶成了主要的饮茶方式。斗茶据考起源于福建建州,是茶农们评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两宋时建州北苑生产的“龙团凤茶”乃进御贡茶,极为珍贵,斗茶风靡全国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民间活动随着贡茶传入了朝廷,并受到皇帝的推崇。而同样来自福建的黑釉茶盏也随之声名鹊起。蔡襄《茶录》上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斗茶时,茶面泛出的汤花呈白色,建盏的黑釉与茶汤的白色正好相互映衬,而汤花形成的水痕亦清晰可见,故宋人斗茶喜用建盏。建盏之于斗茶功用具体如何,我们来赏析几件代表性建盏。本文所介绍的茶具主要为2010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举办的“清雅——南宋瓷器精品大展”之展品。
宋建窑乌黑釉黄兔毫盏
宋建窑乌黑釉黄兔毫盏 口径11.5厘米、底径3.5厘米、高6.4厘米。福建省博物院藏。圆唇,束口,口沿稍外撇,口沿与上腹壁交界处有内凹痕迹。斜弧腹,上腹微鼓,下腹内收。圈足较窄,挖足浅。通体施以乌金釉(即黑釉),夹以棕黄色泽的兔毫斑纹。这种类型的建盏在窑址发掘中所占比例较大,质量较好,应该是典型建窑盏。此类建盏益于斗茶之处有五点:其一,黑釉衬茶。“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色也”。其二,胎厚保温。“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三,适合注水。建盏呈斗笠状,水流下注,“底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于取乳”。其四, 形易观汤。斗茶“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建盏口沿下部内凹,形成注水线,防止过满,益于托乳。其五,V形设计,稳重大方。品茶时将其放在盏托上,盏身能自动扶正,可避免汤水因茶盏晃动而倾斜。在建窑瓷窑中发现刻有“供御”铭文的碗底残片(图2),均位于窑室中最好的窑位,成品率高,数量较少,说明建窑虽然为民窑,但曾为宫廷烧造过御用瓷器。综合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此种建盏应是宋代皇帝和文人最为推崇的“建安兔毫盏”。
刻有“供御”铭文的碗底残片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口径11厘米、底径3.5厘米、高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朱琰《陶说》载“宋时茶尚撇碗”,曹昭《格古要论》亦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建窑窑址考古发掘亦发现不少撇口碗,可见撇口碗也是宋代建盏造型中常见之物。其口沿外撇如喇叭状、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底,造型呈漏斗状,在斗茶中,不仅适合围观者观看评比,还利于茶香挥发和散开,具有良好的科学实用性。同时,口沿外撇便于嘴唇喝汤和尝味,非常人性化。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口径18厘米、底径5厘米、高7.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宋建窑兔毫盏 口径12.5厘米、底径3.8厘米、高5厘米。福建博物院藏。
《大观茶论》言:“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盖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盖小则受汤不尽……”由此可知,建窑黑釉盏在斗茶使用时,即便造型类同,然在大小、形制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茶盏的大小,不仅仅以用茶的多少来决定,还受围观人员多少、茶饼质量、分茶效果、注水速度及流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图4、图5这两件大型茶盏和以上两件建盏形制基本相同,只是大小不同。可见,宋代斗茶仪式花样繁多,有时一次需要准备大小不同的茶盏,也称“套盏”“列盖”。
上欲行之,下必效焉。北宋中后期以后,斗茶之风从宫廷传至民间,南宋时达到极盛。受市场利益的驱动,江西、福建、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烧制黑釉瓷之窑场,其中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盏独树一帜,别具创新。与建盏的阳刚大气、釉彩浑厚相比,吉州窑或于斗茶功能上略逊一筹,但灵活多变,洒脱质朴,尤其是木叶贴花、剪纸贴花装饰艺术风格独具。另外洒釉、彩绘等装饰方法在吉州窑也较为常见。
南宋吉州窑剪纸凤纹大碗 口径16.5厘米、底径5.6厘米、高6.9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
宋吉州窑鳝皮地剪纸梅朵纹盏 口径10.2厘米、底径3.9厘米、高4.8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
南宋吉州窑鳝皮地剪纸双凤纹盏 口径12.8厘米、底径4.1厘米、高6.4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
南宋吉州窑鳝皮地剪纸团花纹盏 口径12.1厘米、底径3.5厘米、高5.5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乡土艺术,然而把民间剪纸的实物,直接运用于陶瓷生产的过程中,取得这种独特的效果,却是吉州窑的创新。剪纸纹样中,最常见也是最深入人心的花纹就是梅花,所谓“清友者,梅也”。梅花美丽而不妖冶,花味清韵且又芳香,与宋代文人追求质朴、淡泊、清奇、雅致的精神不谋而合。另一种应用较多的题材是鸾凤纹,凤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人们把它视为“神鸟”,希望能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以上这4件吉州窑盏皆是应用这两种纹饰装点内壁的。为何只装饰内壁呢?《清异录》中记有一种名为“漏影春”的饮茶之法,即“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这是一种茶中加料的饮茶法,剪纸贴花的装饰手法为此茶的造型艺术锦上添花。
宋吉州窑玳瑁釉碗 口径18厘米、底径5厘米、高7.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吉州窑的玳瑁茶盏在宋代黑釉茶盏中享有盛誉,其是在黑釉上洒有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块,形成犹如玳瑁背壳的花纹,浑然天成,再现自然界动物的神韵风貌。此碗敞口,斜直腹,矮圈足。外壁刻有三道弦纹。器身施黑釉,釉质晶莹,肥厚滋润。内壁釉面呈玳瑁状的黄褐色斑。近足处无釉,露黄白色胎,胎质细密坚硬。制作精致,色彩柔和绚丽。
南宋吉州窑褐釉地洒釉碗
口径10.6厘米、底径3.7厘米、高5.1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敞口,斜直腹。褐釉打底,鹧鸪斑纹散布其上,大小不一,疏密有致,随意性强,并且留有洒釉的痕迹,似一幅“泼墨图”,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斗茶中的“汤提点”——执壶
宋代斗茶“捧红”的不仅仅是建盏,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汤瓶,这对亲密搭档完美演绎了斗茶艺术。汤瓶,又称执壶、注子,南宋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称其为“汤提点”。《大观茶论》专门论述了此物在斗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
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正如斯,为适应斗茶需要,时人对执壶的流和壶嘴作了特别设计:壶流一改唐代的挺直粗短而变得曲长,壶嘴的出水口圆而小,这样才能使壶嘴在出水时, 注汤落点准确,收放自如,并且水流呈抛物线,极具线条美。与此同时,壶的执柄开始加长,几于壶嘴齐平,或高于壶嘴,如此设计,减少了人体手臂上扬的幅度,注水点茶,轻松尽在掌握。
《茶录》载:“瓶……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宋代汤瓶不仅具有注水的功能,还要附带烧水,因此金、银、锡、铁等金属器皿为多。即便以瓷器替代,也会仿照金属器的造型。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江西吉州窑、浙江龙泉窑等多个窑口均曾生产执壶,虽釉色不一,但器形设计上存在许多共性,这亦是宋代各地斗茶习俗和评定标准相差无几的一个佐证。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几件执壶:
南宋青白釉带盖执壶
南宋青白釉带盖执壶 口径4.6厘米、足径5.2厘米、高15.2厘米。福建省博物院藏。这件执壶脖颈细长,喇叭口,提梁钮盖,长流长柄,瓜棱形腹部浑圆饱满,圈足略外撇,青白釉色温润含蓄,整体造型像一位穿着素绢,翩翩起舞的少女。青白釉执壶在宋代非常流行,不仅因为其制作工艺精湛,更因为它温润如玉的质感符合宋人审美“君子如玉”的理念。
宋吉州窑虎斑纹执壶
宋吉州窑虎斑纹执壶 口径4.5厘米、足径8.5厘米、高19.5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这件执壶为吉州窑黑釉窑变产品,器身布满绚丽的虎斑纹,多彩灿烂。颈部与流之间设一支架,使器物更加固定牢固,又不失美感。
宋龙泉窑执壶
宋龙泉窑执壶 口径7.8厘米、足径7厘米、高19.8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浅盘口,细长颈,八棱形鼓腹,八角形圈足,颈腹间装对称的弯曲细长流和扁把,另一面装对称的双耳。腹部刻重瓣蕉叶纹,花饰繁缛,华贵富丽。
斗茶茶碗偏爱建盏,但执壶却不拘一格,只需形神兼备,色釉如意。常言唐人豪放,宋人内敛,殊不知在宋人内省的性格里也藏有潇洒的一面,“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以汤瓶为笔,茶面当纸,注汤作字,挥洒自如。此等胸襟,何其壮也!此等执壶,何其妙哉!
各色茶事下的多样茶盏
斗茶是宋代饮茶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尽管熠熠生辉,但不能代表宋代饮茶之全部,甚至可以说斗茶只是宋人附庸风雅的一种游戏,并非饮茶之常态。善于推陈出新的宋人,不仅在斗茶饼茶制作上标新立异,而且在茶的饮用方式上别出心裁,把茶的“雅文化”推向了极致。好盏配好茶,各式各样的茶盏成为宋代各色茶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君子“比德如玉”,如翠玉般之青色成为宋代主流社会当之无愧的选择。宋徽宗嫌“定窑有芒,不堪用”,命汝窑贡瓷,且指明要求“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皇室的喜好往往主导社会的审美思潮,青釉瓷器亦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常物。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青瓷茶盏的魅力:
宋官窑葵瓣口碗
宋官窑葵瓣口碗 口径19.2厘米、足径5.4厘米、高7.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在宋代,葵瓣口碗是极为流行的造型。此碗釉色莹润,凝厚典雅。釉面布满开片纹,片纹较为密集,口部釉面产生的垂流,把含铁较高的褐紫色胎骨若隐若现地表露出来,圈足刮釉,呈铁色,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
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 口径17.5厘米、足径4.5厘米、高5.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龙泉窑茶具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茶碗,有斗笠碗、海棠盏、莲瓣碗、青瓷把杯等等,其中最符合宋代文人气质,又兼具时代特色的是斗笠碗。斗笠碗在造型上更加注重比例关系和细微之处。这件斗笠碗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片,镶铜口,温文尔雅。虽造型简单,但无一处不透着极致的精细,着纹就理,低调而奢华。碗底小巧轻盈,刚好能使茶碗保持站立,端握手中,自然使人小心谨慎,以免精心炮制的茶汤洒落,这其中蕴含的“克己复礼”的寓意不言而喻。
南宋龙泉窑海棠盏 口径11厘米、足径4.2厘米、高5.6厘米。浙江丽水市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莲花纹碗(图18) 口径16.5厘米、足径5.5厘米、高6.1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莲花纹碗 口径16.5厘米、足径5.5厘米、高6.1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宋人喜好“花卉茶”,以花香入茶香,香气益浓。据文献记载,当时流行的花卉茶有桃花茶、菊花茶、桂花茶、莲花茶等等,似乎所有的芬芳在宋人手中皆可烹制成美妙的花茶。
试想香馥的桃花茶徜徉在翡色的海棠盏里,清幽的莲花茶荡漾在刻满莲花纹饰的莲瓣碗里,香气四溢,该是怎样的一种沁人心脾,涤荡胸怀?这是一场心、神、意、口、舌、鼻全身投入的美的享受,是宋人创造的视觉盛宴,真是“其茶也花也,其盏也花也”。
南宋官窑盏托 口径10.8厘米、底径9.1厘米、高6.8厘米。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宋龙泉窑盏托
宋龙泉窑盏托(图20) 口径5.1厘米、足径7.4厘米、高6.9厘米。龙泉博物馆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盏,以防烫指之用。宋代盏托的基本造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托盘下凹,中间呈空心盏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荷叶形。如这件南宋官窑盏托,盏、托相连,更加稳固。另一类则是由托台和托盘两部分组成,托盘一般呈圆形,托台高出盘面。如这件龙泉窑盏托托盘作花瓣状,盘心正中凸出一鼓腹托台,圈壁饰以覆莲瓣,用以承托杯盏。盏托发展至明清已简化成盖碗,一手就能握住。至现代,更加简化的玻璃杯、口杯等成为最常见的茶具,“饮”茶变为“喝”茶,宋人推崇的“雅文化”不得不让位于今天的“快节奏”了。
宋代“ 荐绅之士, 韦布之流, 沐浴膏泽, 熏陶德化, 盛以雅尚相推, 从事茗饮”,同时“以豪华相尚, 以俭陋相訾(zǐ)。愈厌而好新, 月异而岁殊”,这时的茶道既崇尚“雅”,由于“理学”的约束而内敛、自省,又求新斗奇,奢靡之风盛行,这点在宋代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饮茶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文人巧匠能才辈出的时代,茶事艺术和制瓷工艺得以融会贯通。这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不仅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并为元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收藏》沈洁如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