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立。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太阳黄经0度,此时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出发,太阳在黄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后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日,最晚可在正月十五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