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相信在每年10月31日这一天,死人的灵魂就要从坟墓里钻出来。因此在“万圣节”这天晚上,人们要制作美味佳肴。等待亲人的鬼魂前来看望、享用,同时要在旷野的山丘上燃起髯火,用明亮温暖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今天的万圣节已成为男女老少。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们尽情淘气狂欢的节日。
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年轻人也都喜欢过西方的万圣节了,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同样意义的中国鬼节来。同样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对离去亲人的一。
种感激和怀念,是与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与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为什么中国的鬼节敌不过西方的鬼节,甚至还被人们逐渐淡忘呢?
很多古老的节日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大多是由于敬畏鬼神,而含有祈求现世幸福平安之意。因此很多仪式具有祭祀、礼拜功能。而在今天,传统节日能够保留下来的似乎只剩了“吃”。除了那些重大节日中的活动,像耍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等还流行外,其他的都湮灭了。没有了民众可以参与的活动,节日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电视剧《大明宫祠》中有一段太平公主初遇自己未来骑马的情景:
幼小的公主和女伴在拥挤的长安街上走散后,摘下自己的面具四处寻找女伴,当她不经意摘下一男子的面具时,一张俊美的面孔蓦然出现在了她的面前,公主的人生道路自此注定……这段故事的背景就是唐朝的“鬼节”,也就是“孟兰盆节”。当时的“鬼节”除了祭拜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如灯会、放焰火、放河灯等。现在我国台湾还保留着诸如放水灯、普度和抢孤等习俗。
现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放水灯,最初是用来通告水府幽魂(溺毙的鬼)来享用祭品的。水灯有两种形式,一是水灯头,有圆形灯笼和纸膺(房屋状的水灯)两种;二是水灯排,它是在木伐上悬挂灯笼,把水灯放入水中,根据水灯的流速来判断家庭当年的运气。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即表示水灯已将冤魂成功引过奈何桥。
“抢孤”是一种庙会活动。台湾部分地区在中元普度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给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
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要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面摆放供品和旗帜,在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一己之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进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贩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捌顺风旗的人,可以获得神兔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