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又叫“瓦伦丁节”、“圣·瓦伦丁节”(Saint Valentine"s Day),它是在每年的2月14日。这一节日的习俗可追溯到古罗马的“牧神节”。为纪念畜牧之神卢泊库斯的功绩,每逢这一天,人们总要举行各种舞会和游戏。特别是在抽签游戏中,每个男青年可以从“签筒”中抽出写有某个少女的名字的签片。被抽中的姑娘便成了他的情人。这种有趣的节日游戏,后来渐渐取代·了“牧神节”的意义,而变成了青年恋人的节日,并从古罗马传人英美等西欧各国。
公元7世纪。它首先在英国改称为“瓦伦丁节”。其原因有四种说法:一说是对公元270年2月14日基督教殉教者瓦伦丁之死的纪念而来;二说是有另一个叫瓦伦丁的人因违背了国王克劳迪亚斯(Claudius)的旨意,秘密为青年人证婚而遭监禁,并于2月14日死于狱中,以后他成了情人们心中的守护神;三说是这个名字源于一个法国字gallant,意思是“对妇女献殷勤的人”;四说是每年的2月14日是鸟儿们交配的日子。不管名字源于何处,在英国,瓦伦丁节习俗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则是在这一天你看到的第一个异性则成为你的情人。
从16世纪起,情人节的一个独特习俗是青年人在当天看见的与自己年龄大致相同的第一个女性,将成为自己的情人。。因此,莎士一比亚(Shakespeare)曾在其名戏“哈姆雷特”(Hamlet)里写了一个女主角叫奥菲利娅(Ophelia ),她想第一个出现在哈姆雷特的窗前,充满深情的唱着:“明天是瓦伦丁节日,大家要早起身,看我来到你的窗口,做你的意中人”。
在英国,瓦伦丁节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已经完全变成为人们相互交流感情的节日,因此,改称为“情人节”。节日这天,小伙子们制作或购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如蝴蝶、鲜花、画片、信卡以及录音磁带,食品包装等礼物,内藏甜言蜜语,用以交流爱慕之情。许多姑娘们还在节日前夜,将偷偷摘来得象征爱情的月桂树叶,放在自己枕头下面,盼望着梦中会见到自己的意中人。各大、中学和社会各界的俱乐部,还要纷纷发起情人舞会;甚至祖辈们、亲友们、邻居们、同事们,不论年龄、性别,都可以在这一天互相蹭送和交换节日礼物,以表达各自的感情。
富有情趣的瓦伦丁节,带着它独有的浪漫色彩,从英国传人北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洛弗兰德镇(Loveland )(这个镇英文意译是“情人居住的地方”),在每年的情人节前夕,许多人持着信件去邮局盖上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的邮戳,并发往国内外。1947年,有个叫特德·汤普森(Ted Thompson)的人’,灵机一动,把该镇当作“爱神的总部”,在多家报刊上大力宣扬,并为邮局设计了纪念邮戮。从此,每逢情人节前夕,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和发自洛弗兰德镇的节日信件,就像雪花般地吃来飞去。
情人节,这个诱人的节日,是青年男女们尽皆翘首以望的美好而快乐的节日。
改革开放以后,情人节这种习俗很快传到了中国。于是商家们对此大做文章,情人节前夕,花店门前摆满了鲜花(如红玫瑰),各食品店都在出售各式各样的食品包装礼物(如巧克力等)。青年男女们挽着手,拿着红玫瑰,吃着巧克力,沉浸在无比的甜蜜之中。